中國學生不去「台獨」縣市唸書,大學就要倒光了?數據看台灣競爭力真相

2016-09-29 11:49

? 人氣

一名學生在台大校園裏騎單車。攝:PATRICK LIN / AFP

一名學生在台大校園裏騎單車。攝:PATRICK LIN / AFP

教育部不願正視問題所在,投注更多高教資源,才會導致各大學只好將人數多、語言通的陸生當成大海茫茫中的救星。(文章來自端傳媒

來自山東省煙台大學的Wendy,2014年下半年赴台灣世新大學電影系就讀一學期。短短5個月期間,她除了得繳交10萬元(新台幣,下同。約2.4萬港幣/3100美元/2萬人民幣)的學費與住宿費給世新外,繳交給原本母校的學費也不能中斷。然而她認為,比起去歐美其他國家,這樣的花費還在可接受範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Wendy的身份是「大陸研修學生」,讓她幾乎只要是想修的學分,她都可以跨系所修讀,專業科目還可以抵免煙台大學的學分。但學分只是這趟台灣行收穫的一小部分。Wendy認為,兩岸年輕人過去長期因為不了解而產生恐懼與誤解,開放交流讓學生能夠對彼此有更多認識。不管是體驗風土人情還是四處旅遊觀光,這趟短期交換之旅讓她就此愛上台灣。

「很多東西是錢買不到的,」另一名同樣到世新交換的陸生Glace說,自己最深的感受是台灣的學校把教育當成「服務業」,學生無論在學業上還是生活上,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顧。例如她選了法語課,原本學校規定交換生只能旁聽,後來院長透過許多方式協助,讓她最後取得正式修課資格。「換成是在大陸,根本不會有老師這樣幫你。」

Glace表示,台灣老師會把學生問題當成自己問題,並且認真幫忙解決,即使當下無法提出解答,課後也會發郵件和學生討論,整體教學風氣相當認真。反觀大陸學校多半為大班授課,一堂課學生人數上百人,「好像在工廠裏頭」,學生得到的照顧自然大打折扣。

即使來台唸書只有一學期,Wendy與Glace體驗到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活,比起大陸本校的封閉環境,台灣自由的學風、校園內晚會活動,種種經驗至今依舊令她們深深懷念。就算學費比起大陸高出許多,兩人依然覺得值回票價,未來有機會更想推薦給學弟妹。

但Wendy與Glace這樣想把「體驗台灣大學生活」推薦給學弟妹的想法,短期可能不太容易實現了。因為蔡英文在年初的總統選舉中勝出,兩岸關係驟變,北京政府在方方面面祭出了打擊民進黨政府的「制裁」措施,限制陸生來台數量,或者限制陸生交流的縣市區域,正是北京用得上手的一張好牌。

因此,9月新學期開始,各大學本應緊鑼密鼓忙着替陸生辦理各項入台手續,卻陸續傳出大陸各省分縮減來台陸生人數:有的省分直接喊卡、有的省分批准來台人數對半腰斬、有的省分甚至不避諱挑明:禁止陸生前往「台獨」意識濃烈的南台灣就讀。各大學負責對岸招生一線主管,只能繃緊神經盯着數字窮緊張。因為陸生不來,不只是兩岸青年交流的中斷,更代表這條「陸生產業鏈」恐怕要「斷鏈」好一段時間,部分私立學校的經營將雪上加霜。

大陸研修生,私立大學重要財源

開放大陸學生到台灣念書,是2008年馬英九競選總統時的重要政見之一,2010年,台灣立法院在國民黨主導下通過「陸生三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學法》、《專科學校法》)修正案。隔年3月,首批陸生共928位正式抵台,開啟了「陸生元年」。

但Wendy和Glace不是這樣來到台灣的。正如同台灣學生擠破頭爭取進入頂尖學府,絕大多數從大陸到台灣攻讀正式學位的學位生,多半也能希望進入前段公立大學就讀。為了讓私立學校與排名較後的學校也能「雨露均霑」,教育部另開巧門,讓大學得以透過簽訂姊妹校方式,與對岸大學實施一學期或一學年的短期交換。

短期來台陸生又可分成「交換生」與「研修生」兩種類型,其中「交換」生繳的是原本母校學費,前往台灣姊妹校就讀,以前段公立大學為主;「研修生」則是由陸生自費來台,學費直接繳給台灣學校,以中後段私立大學為主。這類學生教育部沒有強力人數限制,學雜費收取標準也尊重各校自主訂定。換句話說,只要校方有本事招攬學生來台,教育部不會干涉太多。

圖:端傳媒設計部
圖:端傳媒設計部

開放陸生赴台就學至今5年,學位生和研修生的人數同步水漲船高。根據教育部統計,2015年在台學位生共有7813人。研修生更從2011年的1萬1227人,一路翻倍成長到2015年的3萬4144人。

所謂「陸生產業鏈」,就是着落在「研修生」身上。因為以過去幾年來台陸生統計分析,來台灣的陸生學位生最多時一年不過3100名,且習慣選擇交通便利、排名前段的公立大學,除了學費,學校幾乎沒有其他「進帳」。

相對地像 Wendy 或 Glace 這樣的短期研修生,以過去一年的3萬4114人,每人平均支付5萬元(約1.2萬港幣/1550美元/1萬人民幣)學雜費估算,一年至少可替台灣高教帶來17億元(約4.1億港幣/5334萬美元/3.5億人民幣)收入,若再加上每學期1萬元到4萬元(約2400~9690港幣/313~1255美元/2400~8300人民幣)不等的住宿費收入,數字更加可觀。

招收境外學生並非易事,靠的不僅是大學辦學績效,在重視關係的大陸,人脈淵源往往更是關鍵。崑山科技大學前國際長丁仁方舉例,某次他到安徽省招生,不解為何安徽總是給銘傳大學最多陸生名額,一問之下得知,原來劉銘傳是安徽人,讓他自嘲「那我還跟死人爭什麼?」

讓台灣一部分私立學校在財務上重度依賴陸生的原因在於,台灣人口結構的「少子化」趨勢,讓大學教育供過於求。特別是過去十幾年間大批由「五年制專科學校」升格為「大學」或「技術學院」的私立學校,因為招不到學生而「倒系」、「關門」的消息時有所聞。因而陸生一開放,立刻成為私校爭搶的大餅。

私立學校間搶分陸生這塊「大餅」的競爭非常激烈,負責承辦招生業務的主管,必須頻繁走訪大陸累積交情。原本就在大陸擁有人脈的學者,則成為私立學校高薪挖角對象。甚至為了吸引陸生,後段學校祭出「削價競爭」策略,一學期學雜費曾經一度只剩下2萬元(約4845港幣/627美元/4160人民幣)。

擔心惡性競爭打壞行情,「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曾訂出不具備強制力的「君子協議條款」,呼籲各校招收研修生最低學費不要低於一學期3.5萬元(約8480港幣/1100美元/7280人民幣)。比起南部或技職院校收費偏低,以新聞傳播領域為特色的世新大學,開出一學期10萬元含學費與住宿費的標準,羨煞不少大學。

事實上招收境外學生並非易事,靠的不僅是大學辦學績效,在重視關係的大陸,人脈淵源往往更是關鍵。崑山科技大學前國際長丁仁方舉例,某次他到安徽省招生,不解為何安徽總是給銘傳大學最多陸生名額,一問之下得知,原來劉銘傳是安徽人,讓他自嘲「那我還跟死人爭什麼?」

台北世新大學和高雄義守大學,是被認為在過去5年不遺餘力招收陸生,「經營有成」的學校,每年來台短期研修生破千名。

義守大學雖地處偏遠,但在所屬義聯集團加持下,每年搶攻約1200名研修生。從揚名全台的豪華宿舍、義大醫院的醫療資源,完善生活照顧有如一條龍般包套。若以一名陸生學費約5萬元、住宿費約2萬元估算,一年至少可替校方額外進帳8400萬(約2035萬港幣/263萬美元/1750萬人民幣)。以義守大學公布的2014年財務報表計算,經營陸生研修生的收入佔學雜費收入約5.3%。

世新大學則從近年開始陸生人數快速成長,過去一年招收約1400名研修生,以一學期6萬學費加上4萬住宿費共10萬元計算,共替校方帶來1.4億元(約3390萬港幣/440萬美元/2910萬人民幣)收入。同樣以2014年財報計算,世新大學的學雜費收入11.5%是由大陸研修生所貢獻。

值得玩味的是,過去不時透過媒體高調宣傳招收陸生成績單的兩所學校,在政黨輪替後彷彿被下了噤口令,聞陸生議題色變,面對端傳媒記者要求訪問時,不願對此發表任何意見。

另一名從國立學校轉任私校的大學校長,在聽聞端傳媒約訪來由後,緊張直說:「現在時機敏感,不要問我這個啦……」另名大學主管也私下透露,大陸對台灣輿論掌握密切,不小心說錯話,未來很有可能難以到大陸招生。

綠營執政縣市成限縮重災區

陸生在台灣政治「變天」後赴台意願降低的信號,在今年初首先出現:

「各位擬交換至成大交換的同學:很遺憾地通知大家,接到上海市台辦關於批件的答覆……由於近日兩岸政治情勢變化,出於大家的安全考慮,同學的赴台申請被拒……大家經歷過一個學期的選拔,前期培訓,最後不能成功如期交換,老師也替大家感到很惋惜。」

一則今年暑假流傳在微信群組上的訊息,獲得了成功大學國際長黃悅民的證實。他說,每年暑假期間固定舉辦的兩岸三地學生交流活動,今年剛好輪到成大舉辦,「可能是因為校名有『國立』二字吧!」對岸隨便找了個理由就不讓學生來。包含上海交大、復旦大學名校學生,經過一整個學期的申請、篩選,確定錄取要在新學期赴成大交換,承辦人也陸續接獲通知,指台辦沒有批准申請,學生無法如期在開學時報到。

信息中的關鍵字是「成功大學」,因為成大位於台南市,台南市長賴清德早被北京官方貼上「台獨」標籤,連帶讓台南成為陸生限縮的重災區。一位暑假期間來台交流的陸生更直接透露,來台前曾被「提醒」不要去台南旅遊,以免受到「台獨意識明顯」的賴清德影響。

陳菊主政的高雄市和其他南部縣市,受到的影響也不在話下。

端傳媒記者訪問多所南部學校,得到的印象是他們在對岸姊妹校大多回報,因為南部縣市首長「政治傾向明顯」,擔心南台灣的學習環境恐將對於陸生不友善,限制學生選擇到南部學校交換,導致各校短期研修生人數劇減。

以崑山科大為例,新學期研修生從三位數剩下兩位數。國立頂尖學府成功大學也減少近5成,就連負責總體承辦陸生招生業務的南台科技大學,也僅剩下4成研修生。

南台科大一位高層人士直言,研修生短少確實是因受到兩岸政治影響……丁仁方則指出,崑山科大就曾發生陸生申請到崑山交換遭拒,改填外縣市學校卻突然批准,明顯將苗頭指向台南。

南台科大一位高層人士直言,研修生短少確實是因受到兩岸政治影響。過去校內短期研修生大多來自浙江、福建、吉林三省,其他省市僅佔17%。大陸中央雖沒有明文下令縮減陸生來台,但各省台辦揣摩上意,讓招收陸生業務充滿各種不確定性,至今聽聞多數學校短期陸生人數都在下滑。

丁仁方則指出,崑山科大就曾發生陸生申請到崑山交換遭拒,改填外縣市學校卻突然批准,明顯將苗頭指向台南。他估計,對於辦學經費來源主要為學雜費的私校來說,即使是收費相對低廉的南部學校,一名陸生平均一學期也可帶來4萬收入,一學期200名就有800萬(約193萬港幣/251萬美元/166萬人民幣)收入,在教育部新南向政策尚未明朗情況下,短期間內要私校如何彌補缺口?

104學年度上學期(2015年9月到2016年1月),赴台的短期研修生高達1萬6955名;下學期正逢總統大選,人數掉到剩1萬4395人。新學期即將開始,各校幾乎都是只減不增,估計全台加總恐怕要跌到萬人以下。

這樣的動盪不安,看在負責招收大陸學生的一線人員眼裏,只能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如成大國際合作組組長鄧維莉就說,大陸名校想到成大交換的學生不少,承辦人員必須付出行政成本審查相關文件,各系所教授也得逐一看過學生自傳成績資料,從中篩選出合適的學生,結果到頭來換成一場空,距離開學前,不知道還有多少學生無法如期報到。

私立科技院校協進會理事長、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分析,各大學受到政黨輪替衝擊不一,主要來自於姊妹校所在省分而定,如吉林省就很明確表示「不會放人」、福建省則將來台學生人數直接「打對折」、浙江省則明確要求落實人數對等,台灣送學生過去多少位,大陸學生才能來多少位。

引進陸生能解少子化危機?

部分私立學校相爭「開發陸生市場」,會不會在校園裏產生其他問題?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在於:引進大陸研修生,是台灣私立學校因應少子化危機的解方嗎?

一個明顯可見的問題是,為了保障授課品質,台灣教育部對於大專院校的「師生比」有一定規範。但陸生研修生的數量卻沒有被計入「學生」總數裏,讓原本立意良善的規範出現了漏洞。也間接衍生出宿舍床位、圖書資源、選課等軟硬體資源被稀釋等問題。

一名大學教授私下透露,為了給予陸生無微不至的照顧,有時短期研修生受限於來台程序,開學一個多月了才正式入學,校方卻希望只要是陸生想修的課,教授們都得盡可能收,不太管一門課原本適合容納的學生數上限,無形中把成本轉嫁給教職員。

台灣高教工會就曾接獲世新大學短期研修生反應,校方安排的宿舍僅有2坪(約71平方呎/6.6平方米)大空間,卻得容納2個人,且環境簡陋收費高昂。深入了解後才發現,世新大學為了安置更多陸生,除了將部分陸生安排住在位於深坑的會館外,也陸續在學校附近添購老舊公寓作為陸生專屬宿舍,並收取遠高於周邊租屋行情的費用。

高教工會秘書高詩雯就直言批評,教育部放任各大學自主招收短期陸生結果,讓大學用低廉的成本換取學雜費,名為兩岸學生交流,實則透過陸生斂財,不合理的收費更讓家境富裕的陸生才有機會來台。她認為,陸生人數應納入生師比規範,才能維護台灣師生的受教權。

「陸生不該成為少子化問題解藥,」高教工會辦公室主任陳書涵直言,台灣的學校平均有高達6、7成辦學經費來自學雜費,一旦學生人數減少,大學自然緊張。教育部不願正視問題所在,投注更多高教資源,才會導致各大學只好將人數多、語言通的陸生當成大海茫茫中的救星。

對於陸生人數恐將受到兩岸局勢變化影響,私立大學協進會理事長、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反倒看得很開。他表示,短期研修生對大學而言「本來就是extra(多出來的)」,各大學應該從加強辦學績效、走出學校特色着手,才能建立長期而穩定的生源。

對於這波難以阻擋的陸生縮減潮,黃悅民下了註解:上一輩的恩恩怨怨就留在上一輩,只要年輕人有「看看對方、認識對方」的機會,將來才有可能學會真正彼此尊重。兩岸政府都應該體會到這樣的責任。

對比各大學的焦慮,前台大副校長、教育部新任政務次長陳良基在8月底大陣仗召開新南向政策記者會,宣示將招收境外學生焦點鎖定「東協加一」,目標在現有每年約2萬7000名東南亞學生基礎上,朝每年成長20%努力,希望在2019年搶攻5萬8000人東南亞學生赴台就讀。

陳良基強調,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跟陸生沒有關係」,完全是以地區發展產業需求來規劃。未來將統合僑委會、勞動部、經濟部、外交部資源,在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新加坡等國家設置教育據點,透過和當地的台商產業連結,設立技職產業專班、師資培育專班等,讓台灣技職學校替東南亞培育人才,作為台商四處征戰的後盾。

然而這股樂觀與自信,看在第一線面臨陸生人數下滑的大學只能無奈搖頭。丁仁方表示,台灣高教資源長期分配不均,呈現公立大於私立、高教大於技職、北部大於南部現象。即便新政府宣稱要以新南向政策對東南亞招收境外學生,丁仁方質疑:「新南向政策有辦法一下子就生出幾萬名學生嗎?」沒有短期替代性的政策,恐讓大學無所適從。

「孤臣無力可回天。」黃悅民感嘆,或許是對兩岸政治敏感度不夠,原本以為政黨輪替只會衝擊到觀光客人數,沒想到連學術交流也跟着受到影響。回顧陸生來台這幾年,常有陸生反應實際踏上台灣這片土地後,才發現台灣跟他們從小受到教育裏頭的印象,差距如此之大。

撇開陸生對於台灣大學的收入助益不談,多所大學校長、一級主管皆認為,兩岸年輕人交流絕對是利大於弊。對於這波難以阻擋的陸生縮減潮,黃悅民下了註解:上一輩的恩恩怨怨就留在上一輩,只要年輕人有「看看對方、認識對方」的機會,將來才有可能學會真正彼此尊重。兩岸政府都應該體會到這樣的責任。

特約撰稿人 游婉琪 發自台灣
原文標題:陸生這條「產業鏈」,520後會「斷鏈」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