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世代:窮忙》富裕國家的窮人,比貧窮國家的窮人更難過

2016-09-27 12:00

? 人氣

謝普勒描述的種種職場困境,令人想起芭芭拉.艾倫瑞克在《我在底層的生活》中指出的,窮人不只遭受結構性的剝奪,他們的生活成本也更加昂貴。你租不起正常的公寓,就找不到正常給薪的全職工作,而去住旅館更貴。你沒有可用的廚房,就要負擔更貴的外食。你沒有銀行戶頭,就要多付額外的手續費、匯費,每次交易都帶來耗損。你買不起像樣的汽車通勤,只好買有毛病的二手車,花更多錢和時間在維修。你因為期限前繳不出帳單而要多付滯納金。你還不出貸款以致信用紀錄不良,於是下次貸款利息變得更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驅逐黑暗,由點亮微光開始

真正的平等尚未企及,政府制度性對窮人不利、企業技術性剝奪勞工權益的情況依舊嚴峻,而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能從自己身邊展開反思、匯聚改變的力量。

唸完研究所後,我背着100萬台幣的學貸再次回到職場。這一百萬給了我相當程度的壓力,讓我在昂貴的紐約每個月付房租時心都在淌血。然而我們的起跑點從來不同——《窮忙》書裏的工作窮人,無法冀盼我拿的20美元(約台幣600元)時薪,無法想像唸研究所,更無法擁有我背後那種可靠的父母,在收入不穩定時默默替我繳了每月要攤還的貸款。

謝普勒認為,富裕國家的窮人比貧窮國家的窮人更難過,因為,他們看得見自己有多窮。他對工作窮人的細膩剖析,也許最直接的,就是帶給讀者(文化資本夠高、閒暇夠多而足以閱讀本書的我們)這一份同理:

真正的平等尚未企及,政府制度性對窮人不利、企業技術性剝奪勞工權益的情況依舊嚴峻,而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能從自己身邊展開反思、匯聚改變的力量。
這本書在美出版後5年,美國便爆發了「對抗1%超級富豪」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並蔓延多國。台灣近年貧富差距同樣擴大,勞動非典型化、青年貧窮化的狀況更是普遍,從《窮忙》點亮的微光開始,也許台灣社會亦能逐漸正視問題、邁開改革的步伐。

文/ 眉角雜誌副總編輯 劉美妤
編按: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文標題為〈美國夢的殘酷真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