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砸千萬讓老公與舊愛重逢,就是要他們付出代價:分手後沒說出口的事,總有一天都會回來

2019-09-02 15:15

? 人氣

決定、抉擇,以及過去到現在、甚至還沒發生的未來,都頻頻出現在電影中。凡事幾乎都得面臨抉擇:伊莎貝爾決定送走女兒是種決定,奧斯卡決定反悔留下女兒是種決定,泰瑞莎決定安排兩人見面是種決定,葛瑞絲不顧父母擔心她過於年輕就結婚而嫁給男友也是種決定,往往在決定之前都得經過煎熬的抉擇期,而「決定」這個動作是很難去辯論錯與對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你願意嫁給我老公嗎?》透過劇情安排、角色對話,再次讓觀眾體悟到這點。前頭也說過了,很多因素會影響到「當下的決定」,旁人甚至是多年後的自己去看都可能不諒解或後悔,可對於當時的自己來說,那時候的決定才是最適合的。伊莎貝爾和泰瑞莎幾度的互揭傷疤、互戳傷口,卻也同時被對方說得無力反駁,因為當她們換了身分、站在彼此的角度去看去想,便會知道其實對方都是事出有因,不諒解的也都成了可以理解。當然也是因為這樣子,她們才能給予「女兒」葛瑞絲不同看法卻沒辦法替她決定,人生是她自己的,怎樣決定才對自己好,也只有自己知道。

既然提到葛瑞絲我就說一下,整部電影我最不懂葛瑞絲,在婚禮上她如此感謝泰瑞莎,卻在得知生母伊莎貝爾沒死之後,不只很快接受這個事實,更不斷接近伊莎貝爾想要與她更親近,有心事也都是向她傾訴,好像和泰瑞斯這段母女情薄如冰一樣。但在知道泰瑞斯生病活不久後又大哭失聲,說著自己很愛她不想她離開……葛瑞絲這個角色的心境著實使人困惑。

《你願意嫁給我老公嗎?》給了伊莎貝爾相比之下再多一點點的戲份,是想藉由她來表達所關注的議題,透過她的雙眼來看對照。最為明顯的就是紐約的富裕與印度的貧困,伊莎貝爾曾說,她被安排住進的飯店一晚都可以養活好幾個印度小孩等等,在電影最後她決定答應泰瑞莎留在紐約,這看起來或許為使人困惑,認為她這個人怎麼這麼現實之類的;可就是因為知道「現實」,她才做出這個決定,如果她在紐約留下這個行為能夠幫助到孤兒院,甚至更多的人,為何是件錯事?

最後還是想再提一次,蜜雪兒威廉斯實在該拿座奧斯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老子不負責任電影文(原標題:《你願意嫁給我老公嗎?》,自己人生自己決定)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