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幾乎全無症狀!「零症狀國病」大腸癌該如何預防?醫師:每兩年做一次這件事就不用怕

2019-08-27 14:55

? 人氣

大腸癌連年高居十大癌症榜首,其實卻是治癒率極高的癌症(圖/Unsplash)

大腸癌連年高居十大癌症榜首,其實卻是治癒率極高的癌症(圖/Unsplash)

元氣網報導,2019年四月初,浙江一位24歲準新娘葉小姐在丈夫陪同下前往醫院看診,她自訴從近一個月來排便次數增多,一天往往跑廁所五至六次,偶爾伴有肚子脹痛的感覺,往常還算準時的月經也遲遲沒來。看著小腹逐漸隆起,她想大概是有喜了,開心偕同丈夫前往婦產科驗孕。不料婦科醫師看過後,卻建議葉小姐轉診至胃腸科,檢查結果發現,葉小姐根本沒懷孕,而是罹患了結腸黏液腺癌晚期,癌細胞已擴散至卵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人特別容易得到大腸癌?

近幾年來,大腸癌常佔據媒體版面,不只連著數十年位登十大癌症榜首,李國修、豬哥亮、賀一航近來相繼因大腸癌離世的消息,也讓大腸癌成了人人心惶的病症。對此,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朱光恩醫師認為,名人逝世新聞讓大腸癌「變夯」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大腸癌之所以連年高居十大癌症榜首,其實另有原因。

朱光恩醫師指出,台灣人沒有特別容易得到大腸癌,只是由於大腸癌本身早期症狀不明顯,政府為使民眾及早確知病情,多年前開始推廣癌症篩檢,成功提早篩檢出許多早期癌症案例。因此,雖然統計數據上看來患病人數很高,但這其實是要歸功於公教推廣的成功。即早發現的癌症患者有相當高的比例能被治癒,反而是件好事。

大腸癌早期「一點症狀都沒有」

在多位名人相繼因大腸癌癌逝之後,不少較為敏感的民眾便跑來看診,一進診間便告訴醫師「我肚子脹脹的,好像得大腸癌了!」

雖說身體機能覺察敏銳是件好事,但這個能力顯然不適用於大腸癌。大腸癌素有「沒症狀的國病」之稱,豬哥亮、賀一航等近來幾位因大腸癌離世的知名案例,無不是在中後期才被診斷出來,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明明腹脹、拉肚子時腸道都「很有感覺」,罹患大腸癌卻怎麼感覺不到呢?朱光恩醫師指出,大腸癌初期之所以沒有任何症狀,主要是因為大腸管壁的平滑肌本身相當厚實有彈性、管腔空間大,罹癌初期,只是一個小小的息肉長在管腔內,並不會影響大腸功能。通常患者察覺不對勁時,都已經是癌症末期、整個管腔被塞住的時候,屆時就會出現便秘、無法排氣等問題。

話雖如此,朱光恩醫師表示,民眾仍能藉由一些間接病癥來判斷是否罹癌。舉例來說,由於癌細胞生長速度快、需要養分多,患者通常會有新陳代謝變快的情況。民眾若發現自己明明沒有要減肥,體重卻莫名下滑,且出現食慾不振倦怠等症狀,就要有患病警覺,及早抽空就醫。

當飲食「洋化」 我們得到的病也會跟著西化

既然台灣人並不特別容易得到大腸癌,那有什麼原因、什麼環境因子容易致病呢?其實大腸癌的病因有很多,前陣子新聞熱議的空污問題家族基因遺傳生活作息飲食型態通通都會影響。

朱光恩醫師舉例,當身體狀況類同、都有家族病史的兩位病患前來就診時,如果其中一位病患的爸爸40歲時癌逝,另一位患者的爺爺則是99歲時因腸癌過世,在年齡考量下,醫師會更注意前者的病理特徵。這是因為人體機能會隨年齡增加而減弱,罹癌風險會隨年齡增高。而年紀輕輕便罹癌的患者,其家族遺傳基因所佔的影響可能較高。

此外,朱醫師也指出,飲食也是現代人罹患大腸癌的重要成因之一。現代人飲食越來越西化,漢堡、牛排成為餐桌上常見菜色,肉類攝取量比過去更多,奶油、精緻澱粉也吃得更多。而飲食「西化」的結果,就是我們罹患疾病的種類也跟著一起「洋化」,越來越歐美。許多原先少發於台灣人之間的疾病,都因著飲食習慣的轉變頻繁出現,大腸癌便是其中之一。

得到大腸癌 先別急著掉淚

(圖/風傳媒)
(圖/風傳媒)

朱醫師指出,一般而言,大腸癌可從零期至四期分為五個階段。其中,零期病況最為輕微,腸壁內側會出現小小的線性息肉,若患者沒有察覺,讓息肉放上十年、十五年不去理它,息肉便會長成厚厚一圈、相當結實的腫瘤。

而大家都知道,及早治療能大幅提高存活率。朱醫師以大腸癌不同階段解釋,零期發現的大腸癌患者,能撐過五年癌變周期的機率有九成以上。第二期存活率約有七成,第三期五成,到了第四期則只剩下一成機率續命。朱醫師進一步解釋道,目前約有六成的大腸癌患者都是在第二期即被發現。換言之,若是能在中期以前發現病勢,存活率超過五成,且超過半數的患者都是在第二期前即接受治療。因此,若是被檢測出大腸癌,真的不必掉眼淚,先問清楚自己是身在癌變階段的第幾期,才是重點!

國健署推免費潛血檢查 呼籲民眾及早治療

看到這裡,讀者想必都清楚,「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救治大腸癌的不二法則,但也別忘了,早期得大腸癌幾乎無跡可尋、沒有症狀。正因如此,國民健康署從民國93年推行大腸癌篩檢服務,目前全國50歲至75歲民眾都能免費進行糞便潛血檢驗,讓民眾及早發現大腸癌病變、及早接受治療。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

但朱醫師也指出,國健署推行潛血檢驗立意雖好,目前卻僅有四成民眾曾前往施作潛血檢查。許多人不知道健保給付免費檢查,更有些人是知道了卻不願去做。朱醫師呼籲,曾有研究追蹤比較「有做癌篩」與「未做癌篩」的兩組民眾,結果發現從未做過癌篩的組別中,僅有三成民眾能在第二期之前發現大腸癌變。研究結果也顯示,兩組民眾之間死亡率至少相差了一成

潛血檢查到底是什麼?

潛血檢查,顧名思義是要將潛藏在糞便中、肉眼無法看見的紅血球檢測出來。由於生長在大腸管壁內的息肉會摩擦、壓迫微血管,造成微量出血,目前臨床上多以潛血檢查判斷腸道內是否有長出息肉。但要注意的是,腸道息肉大致可分兩類:增生性息肉線性息肉,僅有線性息肉會癌變成大腸癌。而增生性息肉雖不會變成大腸癌,其生長過程中同樣也會壓迫到微血管、造成出血,讓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因此,雖然潛血檢查能夠篩檢出腸道息肉,但就算潛血檢查結果是陽性,也不等於罹患大腸癌。

朱光恩醫師解釋,正是因為潛血反應無法確知大腸內是何種息肉,因此需要醫師以內視鏡(大腸鏡)做進一步檢查。醫師可以透過內視鏡判斷息肉型態,若確定是零期癌變息肉,且能透過內視鏡直接切除乾淨,通常會在手術當下直接切除。

(圖/風傳媒)
(圖/風傳媒)

但朱醫師也提醒,有些息肉是無法以內視鏡手術切除的。舉例而言,若醫師透過內視鏡判斷,認為該患者腸道息肉已是第一期(或更嚴重)的癌變細胞,那通常就不會切除,因為第一期時癌細胞已擴散至腸壁肌肉層,即便切掉了息肉,也切不乾淨。此外,息肉外觀又可分為隆起型和扁平型,扁平型息肉在做大腸鏡切除時,會造成很大傷口,通常也不建議透過內視鏡切除。

沒有症狀其實並不可怕 大腸癌治癒率極高

許多民眾對於身體檢查、癌症篩檢抱持排斥態度,就算是健保給付,也常以能拖就拖的態度委蛇應對,彷彿身體檢查是天大的麻煩,總像是不想寫暑假作業的小孩,能拖則拖將檢查日期一路延宕到退無可退的地步。

朱光恩醫師指出,潛血檢查是非常普遍、通用的大腸癌變檢查項目,歐美國家篩檢率幾乎可達到六、七成以上;國健署推行15年來,雖然篩檢成效顯著,但仍有許多民眾不願就診篩檢。

事實上,大腸癌雖然高居十大癌症之首,但確是治癒率非常高的癌症,民眾若能及早檢測出癌變細胞,幾乎都能成功治癒。希望民眾能夠善加利用資源,別等到癌症晚期,才後知後覺前往就診,屆時反而要花費更多金錢、時間治療。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