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革命》選摘(1):性、少女與披頭四熱

2016-08-20 07:00

? 人氣

於是,披頭四的中性時尚對於60年代的青少年粉絲而言,不在於單純的風格模仿,而在於創造出另一個性別空間,使得青少年粉絲可以在這個空間中與性別框架持續協商,不停游移,進而組裝出新的性別身份。披頭四是屬於男孩也是屬於女孩的。男孩在披頭四身上找到了理直氣壯留長髮的理由,留著一頭披頭四的長髮對他們而言是成為泰迪男孩的身份打造;女孩也在披頭四身上找到了理所當然叛逆的理由,追隨披頭四對她們而言是擺脫鄰家女孩的逃逸路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以,披頭四不只是少年的革命,更是少女的叛逆。披頭四一體兩面。他們一面是搖滾的英雄、少年的偶像,一方面卻是情慾的出口、少女的另一個自我;他們一方面重新形塑了男性主體,延續了孔雀革命,一方面卻改寫了女孩生命,創造了少女革命。披頭四可以很少女,不在於他們本身很少女,而在於60年代的少女可以透過披頭四所打造出的這個性別文化空間,掀起一場屬於她們的情慾革命。這才是披頭四熱背後隱藏的秘密:不是披頭四收編了少女,而是少女挪用了披頭四――是60年代的少女,把披頭四變成披頭四熱。

男孩們在搖滾空間中釋放自己無處宣洩的憤怒,女孩們同樣也透過披頭四解放受到壓抑的情慾。都說了60年代是青少年情慾被「發明」出來的年代,這當中不只有少年的情慾,更暗藏了少女的情慾。

60年代的少年可以是叛逆英雄,60年代的少女卻大多仍是鄰家女孩。60年代的青少年情慾與地下次文化之所以可以掀起道德恐慌,正在於主流社會的保守框架仍未被拆除。面對情慾萌發的少年,少女仍被期待保持貞潔,拒絕誘惑。相對於少年的叛逆歲月,少女的青春時期是婚姻前最後的自由時光,少女只是「前婚姻」的過渡階段。在那之後,少女就要走入婚姻,走入家居空間,成為妻子,成為母親。

1964年二月七日,披頭四改寫了美國少女的生命。這是披頭四第一次造訪美國。當他們抵達紐約,美國少女都瘋了,超過四千名少女聚集在甘迺迪機場失聲尖叫。她們更包圍住四名男孩入住的廣場飯店(Plaza Hotel),使得男孩成為少女的情慾俘虜。披頭四讓美國少女理直氣壯地走入公眾空間宣洩情慾,讓美國少女理所當然地把男孩化為情慾客體,也讓美國少女有了挑戰性別雙重標準的正當理由。安瑞芮曲(Barbara Ehrenreich)、赫斯(Elizabeth Hess)、潔卡柏(Gloria Jacobs)因此在那篇有名的披頭四研究中,直接將披頭四熱定義為60年代美國女孩帶起的情慾革命。

相較於貓王(Elvis Presley)的陽剛搖滾形象,披頭四不夠陽剛的中性意象,不太情慾的性別特質,反而讓60年代的少女能夠更安心地投射情慾。披頭四因此創造了一個性別翻轉的潛在空間:在這邊,男孩不夠情慾,女孩反而非常情慾;在這邊,男孩是情慾客體,女孩才是情慾主體。古德(Jonathan Gould)在知名的披頭四傳記《愛情無處買》(Can’t Buy Me Love: The Beatles, Britain and America)中說了,披頭四提供了美國少女一個安心宣洩自己情慾的文化場域。所以,披頭四絕對是情慾的,可是不在於他們本身很情慾,而在於,他們引發出少女潛抑已久的情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