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革命》選摘(2):《慾望城市》之前的單身女郎傳奇

2016-08-21 07:00

? 人氣

海倫.葛莉.布朗是從九○年代搭著時空機來到60年代的布希奈爾。60年代的女人等不到珊卓.史隆現身,所幸90年代的我們還有凱莉.布蕾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布朗的《慾望單身女子》不是60年代引發爭議的唯一一本書。在這本書出版的隔年,傅里丹寫下了第二波女性主義歷史中最重要的著作:《陰性迷思》。不同於《慾望單身女子》對城市中的單身女孩喊話,傅里丹的《陰性迷思》以郊區的家庭主婦為主要書寫對象。傅里丹批判60年代婚姻家庭對女性的束縛與壓抑,鼓吹女人走出家庭,接受教育,追求更長遠的個人發展。和《慾望單身女子》一樣的是,這本書迅速在美國引發爭議,掀起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

《慾望單身女子》和《陰性迷思》同樣關注60年代的女性生命,可是卻從不同的視角切入,包括階級差異,包括身心對立。布朗以勞動階層的觀點出發,寫給處於職場低階位置的城市單身女孩看;而受過高等教育的傅里丹卻顯然以中產階級的觀點出發,鼓勵中產階級的郊區主婦走出家庭,接受高等教育,追求職業發展。布朗認為女孩有無限的解放潛能,傅里丹卻認為女人大多是被壓迫的受害弱者;布朗以單身狀態與女性情慾為顛覆父權的武器,傅里丹卻不認為情慾可能帶來同樣的顛覆能量;布朗的單身女孩以身體作為逃逸路線,傅里丹的家庭主婦以心智作為革命起點。

布朗與傅里丹的差異其實不只是一個作者與一個作者的衝突,一個女人與一個女人的對立,反映的其實是第二波女性主義的立場分歧,預言的其實是90年代第三波女性主義的論戰開端。

如果說傅里丹的《陰性迷思》代表的是主流第二波女性主義,那麼,布朗象徵的便是早了三十年現身的第三波女性主義。布朗以身體與情慾作為出發點的女性主義,挑戰了第二波女性主義「唯心」的運動走向,鬆動了既有的身心二元高下位階。布朗的樂觀與解放,也間接推動了第三波女性主義的少女革命。九○年代的少女不願再認為自己是無能為力的受害者,她們要力量、要革命,女孩力量於是在九○年代正式誕生。

或許因為走得太快、太前面,海倫.葛莉.布朗在第二波女性主義史中幾乎「被消失」。沒有人願意提她,沒有人願意讀她。校園中的女性主義課程書單中,永遠都有傅里丹的《陰性迷思》,卻老是找不到布朗影響了成千上萬美國女性、掀起全球單身浪潮的《慾望單身女子》。美國大眾文化學者史坎隆(Jennifer Scanlon)因此忍不住在傳記《壞女孩趴趴走:海倫葛莉布朗的一生》(Bad Girls Go Everywhere: The Life of Helen Gurley Brown)中替她翻案:為什麼女性主義者至今仍然不願正視海倫.葛莉.布朗,認同她的重大貢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