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球員兼裁判」來反對學生審課綱,是對民主的誤解

2016-08-05 14:55

? 人氣

去年反課綱學生退場,許多人當場痛哭失聲。(圖/曾原信攝)

去年反課綱學生退場,許多人當場痛哭失聲。(圖/曾原信攝)

今年有四名學生擔任課程審議委員,引發質疑。有人主張審議委員應盡量避免「球員兼裁判」、排除意識形態和私利的影響;有人認為學生缺乏專業不夠資格參加審議。我認為這些人對「球員兼裁判」、「民主審議」和「專業」都有一些誤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民主必須球員兼裁判

有些人認為學生審課綱是「球員兼裁判」,應該避免:學生本身是課綱的適用者,因此可能會以自己的利益為考量,做出不公平的政治判斷。這種想法或許可整理成類似這樣的論證:

1. 若讓受到規則影響最劇的人參與規則審議,這些人的私利考量會影響他們的政治判斷,導致不公平的結果。
2. 在民主社會,那些出於私利考量的政治判斷應該被排除在規則審議之外。
3. 受到規則影響最劇的人,不該參與規則審議。

這個論證有個很簡單的問題:國小至高中的老師也是受到課綱審議影響最劇的人之一,課綱直接決定了他們接下來要教什麼。由此看來,根據上述推論,老師似乎也不該參與課綱審議,他們身為受到影響的人,其政治判斷可能出於私利(例如不想準備新課程,而反對課綱層級的所有大幅度修正)。如果你曾以「球員兼裁判」反對學生審課綱,這就是你必須面對的理論後果之一。

事實上,民主社會裡,大部分規則的決策都有一個差不多的特色:我們不但沒有理由將那些會直接受到影響的人排除在外,反而常常有理由特別保障他們的發言權。內湖保護區開發案,不需要聽內湖居民的意見嗎?關於原住民打獵的法令,不需要原住民參與嗎?轉型正義要怎麼做,不需要讓受害者和加害者有對等發言權嗎?

在這些審議當中,我們當然會擔心參與審議的人受到私利影響,但這就是審議的意義:匯集立場不同、各自衝突的人們,藉由公開討論的場合,讓他們認知到自己不可能直接把私利拿出來當理由說服別人,並試著提出別人也可以認同的公共理由(public reason)來支持自己的看法。在理想情況下,審議結果會因此更周全,也更有正當性:想想看,如果我們建立某條規則時,受此規則影響最重的一群人的意見完全被忽視,那條規則還能算是經由「平等考慮到所有人的立場」的程序建立的嗎?

民主必須球員兼裁判。民主審議,就好比成立一個討論會來取代裁判,讓每個參賽隊伍的球員都有發言權,他們可以看著同一面電視牆的球賽重播,辯論剛剛誰誰誰算不算是技術性犯規。以球賽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可能既沒效率又破壞比賽節奏,但以民主的角度來看,你不能說這樣做會比讓裁判決策更不公平。

其實我不確定對於學生來說,在課綱審議這方面能有什麼私利可圖,目前的陰謀論在我看來都不太可信,例如學生委員會因為自己偷懶不想讀書,想盡辦法全面減少課綱內容。然而,就算真的有人這樣幹,學生委員也只占所有課審委員的十分之一,他們必須說服夠多委員,並面對自己「力爭偷懶」的發言被紀錄在臺灣的歷史裡。

專家不見得公正

除了沒想清楚「民主審議」和「球員兼裁判」的關連,在反對學生參與課綱審議的意見中,也有一些對「專家」的誤解。例如全國校長協會理事、新北市竹圍國小校長林素琴就認為

『教育部推出的課程審議委員的現行結構,會讓全民嚐到「政治凌駕專業」的苦果。審議大會的學生代表除了由行政院提名,還要經由立法院推舉「社會公正人士」審查通過才能擔任。環顧行政院所有部會的委員會,從未見如此程序繁瑣的遴選和聘任過程。

由此可見,我們對於這些被推舉出來的人普遍存在專業不信任,也擔心他們在制定政策時,很難做到「無我」,提出的建議恐怕夾帶私利或意識形態動機,這樣修訂出來的課綱真的是好的嗎?』

在林素琴眼裡,「專家」似乎就是公正的:比起一般人,「專家」在參與政治討論時,更不會出於私利或意識形態動機表態。然而這是真的嗎?我們已經討論過,身為第一線的教育專家,老師跟課綱也可能有利益上的關係。在臺灣社會,我們也不乏專家出於意識形態對課綱提出意見的例子,例如搶救國文聯盟。林素琴這種把「專業意見」中立化的看法,我擔心,反而會更讓我們無法處理複雜的社會爭論,並且對專家賦予過度信任。

民主不是信任遊戲,而是不信任遊戲,不管是誰,我們都不該假定他大公無私,能做出公平決定。相反地,我們應該持續監督所有代替我們提出政治意見和執行政治決議的人。

民主是玩真的

除了讓課綱審議更周全、更有正當性,我認為,學生課審委員的存在,有另外一個附加價值:讓學生更相信民主是玩真的。

在我受教育的經驗裡,有許多教育設計應該是要讓學生實習民主,例如開班會、選股長。但在實際執行上,這些大多是玩假的:班會討論的是無關痛癢的題目,而股長只是老師的志工,連學習型助理都稱不上。要實習民主,我們要玩真的:讓學生體認到,他們做的政治決定,真的會在那些重要的層面上,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生活。在這種觀點上,學生審課綱是一種公民教育,它讓學生知道,他們可以參與民主,而且是玩真的。

讓學生知道民主是玩真的,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如果認為民主是玩假的,未來的公民就不會對民主有期待,不會抱持熱情和嚴肅的態度參與,這樣一來,就會降低公民參政的力道以及臺灣民主的健全程度。著眼於此,我們該做的不但不是把學生排除於課綱審議之外,而且還應該盡力保障:在聚集了學者、老師、家長、學生等人的課綱審議會裡,學生並不會因為社會和政治經驗的缺乏而被矮化和忽視。我們應該盡力保障讓學生體會「民主是玩真的」的機會。

更多討論,請見公視《青春發言人》公視兒少頻道每週六18:00、公視13頻道每週六18:15首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