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為了安撫孩子在車上放玩具或影片!6歲前的孩子需要一點「留白」的練習

2016-08-11 11:10

? 人氣

六歲後的孩子會開始步入心智發展階段,隨著自我想法的逐漸介入,他們的生活也會變得更複雜。此時,我們能為孩子提供的最好幫助,就是在生活裡留下一段讓他們安靜獨處的時段與空間,讓他們能夠釐清並認識自己的經驗、感受與處境。

從出生到六歲這個階段,孩子不需要去擔心如何飛上生命的枝頭,而是需要大量悠閒的時光在遊戲與探索中練習拍動他們的翅膀,並擁有充分的空間讓他們休息,單純地什麼事都不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幾年的時間裡,我們該容許孩子從認識自我中找到喜悅。這是一段熟練小事、達成小小目標的成長期,而其中最重要的,還包括探索並喜歡自己的身體與心靈。他們必須有時間任意玩耍、與同伴在一起、去公園散步,或只是沿著海灘兜風。他們需要一段不受打擾的時間來玩自己的手指頭、塗鴉、揉捏麵團、玩沙子、撕碎紙張,以及在玩具箱裡東翻西找。他們需要打扮成各種模樣,假裝自己是國王、女王或恐龍。我們必須容許他們犯錯,或是關在房間裡捶胸頓足好幾個小時。六歲前的孩子需要充分的時間、自由及我們的完全容許,來跟隨自己的心。

在孩子的一生當中,這段時間需要用來播下各式各樣的種子、看看哪些種子會往下扎根,在最後結成甜美的果實。對孩子來說,這比父母為他種下一棵樹,然後施打類固醇讓它結出食之無味的滿滿果實要充實多了。

過了六歲以後,尤其是在七歲與八歲的年齡,孩子會開始步入心智發展階段,從過去多年來放鬆的遊戲階段大幅轉向。他們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生活也因此變得更複雜了。當這個階段來臨,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大幫助,就是在日常生活裡安插一段安靜的時間,帶領他們釐清、辨識自己的經驗、感受與處境。

孩子的時間表裡需要留白

一旦孩子的心智日漸發展,他們獨處的機會就會變多。問題是,除非我們訓練孩子能夠自在地安靜獨處,否則他們在獨自面對自己時會感到陌生與疏離,覺得渾身不自在而難以忍受。一旦少了背景噪音及令人分心的事物來填補空白,孩子就會發現自己要被迫面對絕對的靜默,這對向來不習慣安住於靈性本質的孩子來說,會是個很可怕的經驗。

鼓勵孩子學習如何靜下心來安坐,對他們會有很大的助益,他們可以從中學到安止及保持靜默。親子一起在車上的時間是創造這種靜默空間的好機會,所以不要為了安撫孩子而在車上放置小玩具或影片。如果你每天都要接送小孩,更要珍惜這個可以製造靜默環境的機會。如果孩子要待在車上好幾個小時,那麼讓他們看影片、玩玩具或遊戲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只是日常的短途行程,那麼開車時最好別打開收音機,不要讓孩子玩玩具,也不要進行無意義的對話,如此才能創造出一個能夠安靜觀察的空間。

當我們一直處於活動不斷的分心狀態時,我們的內在之眼就無法觀察到真實的內在人格。這種自我覺察的能力,只能透過安靜獨處的方式培養。但這不表示我們要刻意製造許多獨處的機會,放下我們及孩子各自該做的事。相反的,孩子的覺察力,唯有在做與不做之間、活動與不活動之間、投入與抽離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大幅增進。

獨處的寧靜時光看似無所事事,但並不空虛。反之,它們是一段充實的時光,我們能夠在其中體驗到內在人格那個沉默的存在。每個這樣的時刻,都會為我們帶來沉思及反省的機會。身為有覺知的父母在孩子學習獨處的時間裡也沒有閒著,因為他們會自我調整至能跟孩子本性狀態相契合的那種教養模式。

我最近開始教我女兒如何靜心,八歲是個很適合孩子開始學習深化自我意識的年紀,不過這也要視每個孩子的興趣及能力而定。我女兒就對學習靜心很有興趣,我向她介紹修習方法,並訂為家庭活動,一週一次,通常在週末進行,我和我先生、女兒會一起靜坐十分鐘,讓自己進入靜默狀態。

我們首先會閉上眼睛,適應黑暗的感覺。過了幾分鐘我才開始說話,一步步教導小朋友靜心的技巧。我將她的注意力引至她呼吸時胸腔起伏的過程,因為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要學習有意識的呼吸(注意氣息進入及離開鼻孔的過程)可能會太過細微,而留意胸腔的起伏會容易一些,因為相對鼻孔來說,胸腔的範圍要大多了。接下來幾分鐘,我們持續觀察氣息進入及離開胸腔的過程:胸腔升高、降低,然後再升高、降低。接著,我向小朋友說明靜默的狀態,然後保持靜默一、兩分鐘。接著我跟她說,她什麼事都不必做,只要坐著、呼吸即可,然後我讓小朋友在沒有我聲音的引導下,跟自己的思緒安坐。在最後的幾分鐘,我教導她修習慈悲心,學會如何透過慈悲及感恩的念頭,把一切祝福迴向給周圍的世界。

事實上,在我女兒的年紀大到足以學習靜心之前,我已用其他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讓她認識何謂靜默。我會靜靜地跟她一起坐在房間裡,甚至在她忙著其他活動時也會這樣靜靜待著。我會帶她到戶外散步,讓她全然地沉浸在寧靜的氛圍之中。此外,我每天都會撥出一整段時間關掉所有的電子設備,只是單純地與我女兒待在一起。我引導她去傾聽靜默,而不要害怕靜默。

如果有適當的引導,孩子很容易就能接觸到他們的內在人格,甚至青少年也如此!不過,一旦孩子邁入叛逆的青春期,我們很容易會在彼此的針鋒相對之間感到無助無奈,而失去跟孩子相處的耐心,結果就是孩子又退回到他們的科技世界。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我們引導他們回到靜默狀態,做這件事永不嫌遲,問題在於要怎樣做才能成功?

我們可以要求孩子在一週裡撥出一小時做些對靜默有益的修習,比如練瑜伽、太極或靜心。我們可以要求他們一週起碼抽出一小時,自己一個人去戶外走走;我們也可以要求他們一週撥出一小時關掉所有的電子設備,專心跟我們聊聊,或是安靜地寫寫週記、畫畫,或其他能夠靜靜一個人做的活動。

我們的孩子值得去辨識他們的內心世界,前提是他們要有機會去跟內在人格建立起連結。這是身為父母的我們能給孩子的一個難得的機會。畢竟到頭來,親子關係的品質,才是孩子能夠接納自己、喜歡自己的關鍵。

人生就是一個又一個故事的堆疊

所有的人都在追求過一個和諧而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希望自己的經驗是有意義的,而我們的孩子也仰賴我們去理解他們的現實世界。我們的任務就是教導他們如何從人生中萃取意義及目標。

所有的生活片段都是有意義的,但往往因為太過平凡無奇而被我們忽略。所以,我們要為孩子的經驗創作出一個故事,而重點在於我們要花時間跟孩子相處,因為我們的存在會帶來連續感。我們不僅要在他們的重要時刻「在場」,也要在一些小小的時刻跟他們「同在當下」,孩子所做的每個冒險都有我們的陪伴,這種情感上的連結及身體的陪伴,會帶給孩子同調、有序及完整的正面感受。

每個經驗都各有意義,當我們提醒孩子:「記得你八歲時,我們一起去動物園嗎?你跌倒了,然後⋯⋯」跟著孩子一起回憶,那是親子之愛最自然的體現,也能幫助孩子完整他們的故事。

說故事也能為孩子的生活提供一個詮釋的架構。我指的不只是讀故事書,也包括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力量。比如說,艾利斯.哈利(Alex Haley)的著作《根》(Roots,曾被改編為電視影集)。我們可以跟孩子分享他們成長的過程、他們帶給我們的感受、他們有多麼勇敢、多麼善良等等,讓孩子在故事裡聽聽自己的事,比起耳提面命的教導,孩子更容易接受我們要傳達的訊息。孩子都喜歡聽跟他們自己有關的事,因為他們渴望去創作專屬於他們自己的成長故事。透過這樣的說故事方式,我們可以幫孩子完整他們在家裡或世界所扮演的每個角色。

鼓勵孩子在日記裡寫下每天的想法及感受,是另一個能幫他們理解經驗、為每個經驗賦予意義的好方法。全家一起靜坐半個小時也是個好主意,時間可以定在週日下午。靜坐能讓每個人反思這一週所發生的事,然後再將感受記錄下來。全家一起安靜坐著,打開內在之眼,這是一件多美好的事啊!

設定這樣一個有凝聚意義的儀式,對於加強親子的連結感十分重要。無論是規定全家要一起吃晚餐,或是週末一起外出用餐,或是在每個週日早上全家人膩在一起,這些儀式都像是一種定期提醒,提醒我們全家人在一起有多麼重要。孩子若能學會依靠這樣的儀式,個性就能更穩定,成人之後回憶起這些儀式,也能從中找到支持的力量。當然,全家人一起慶祝重大事件也很重要,這些回憶都將在孩子的心智中發揮連結及凝聚的力量。

在餐桌及家庭聚會上充滿精采故事的家庭,所教養出來的孩子會因為凝聚感與連貫性而更加穩定,尤其在面對壓力時更顯得有價值。聽著阿祖阿嬤故事長大的孩子,更能培養出堅毅、充滿韌性及勇氣的性格。

請記得跟孩子說謝謝

在這裡,我要跟身為父母的你們說的是:「表達感謝,是你們能用在孩子身上一個最具力量的技巧。」

敬重及感謝生命,是所有孩子要學習的最重要課題之一。對生命心存感恩能提醒孩子,他們不是孤單一人,而是永遠都跟生命本身保有聯繫。感恩的心態,強化了生命是仁慈的、有智慧的,也是慷慨的此一事實。

我們可以設定一個每天或每週進行的餐桌儀式,讓每個家人都有機會對一些事表達感謝,這將有助於孩子發展出自我反思的能力,培養他們從生活中汲取美好事物的能力。同時,這樣的練習也能提醒孩子,雖然生命不吝給予也不求回報,但他們必須懂得回饋。確實,這個方法能教導孩子認清回饋不是只能以物質方式表達,情感和能量形式上的回饋更為重要。

光是存在本身就值得我們感恩,這樣的心態會引領我們去反思,孩子也會效法我們的做法。生活大小事都有值得感激之處,擁有這種能力的孩子自然會放慢腳步,留意起自己的生活,學會不將所經驗到的事情都視之為理所當然,而是敬重及感謝一切存在,由此培養出他們全心對待生命的珍視態度。

對孩子表達我們的感謝,只因他們就是他們,這點十分重要。我們極少感謝如實存在的孩子,卻總是要他們不忘感謝如實存在的我們。如果身為父母的我們能花上片刻的時間直視孩子的眼睛,然後由衷說出:「謝謝你,孩子。」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就會大幅提升。我們也藉此傳達出一個訊息:如實做自己的他們,不是一無價值的。

我有一個女性友人,三十歲,個性活潑,但是與家人一起時卻變了一個人,尤其是跟父親一起時,對什麼事都無動於衷。最近我終於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她邀請家人到她住的地方,打算宣布結婚的消息,並將未婚夫介紹給家人認識。由於對方信仰不同,她預料到時會出現火爆的難堪場面。我看著她籌備聚會時一直靜不下來,也注意到她在聚會前吞了兩顆鎮定劑,又喝了一杯威士忌。一個耶魯大學畢業的大律師,竟然會焦慮到恨不得能馬上消失,實在讓我無法相信。

果然在她向家人介紹完自己的未婚夫後,她的父親立刻臉色丕變。他把她拉到一旁,大聲責罵:「妳不能嫁給這個人,妳這麼做根本是在當眾羞辱我。如果妳堅持要結婚,我就跟妳斷絕父女關係。」

追求自己的幸福,勇敢去愛一個異教徒,對於女兒的做法,當父親的人不但沒有心懷感激,反而躲避著她。他無法坦然接受這個新關係帶來的課題,反而因為自己僵化的制約而拒絕女兒。

許多人無法放手讓孩子過自由的生活,我們寧可孩子犧牲真實的自我,也不願放棄讓自己覺得舒坦的機會。我們不了解的是,孩子沒有虧欠我們,也沒有義務要一輩子效忠我們。孩子就是上天給我們的恩典,值得我們為此而心存感激。

習慣性地感謝孩子跟我們分享他們的人生,這相當重要。我們要感謝他們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意義,也要感謝他們的智慧、友好、熱情、不造作及充滿活力。我們也可以教導他們心存感謝,感謝有個遮風避雨的住家、有食物可以溫飽、有健康的身體、有父母和朋友可依靠,還有美妙的大自然可供徜徉。此外,我們還可以鼓勵孩子,對自己所具有的特質(比如勇氣)、所遇到的好玩的事,以及有機會回饋付出等等表達感謝。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忘了感謝生命每一天的教誨,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並能以更有意義的方式充實人生。

當我們教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上找到可以說謝謝的小事時,就是在告訴他們,現在他們已經很富足了,不用再需求外物。這樣一來,就能激發孩子利益他人的渴望。換言之,體認到自己的豐足能夠點燃我們渴望服務他人的本能。

培養孩子感謝的能力,另一個用意是激發孩子本具的聖潔,也是在禮讚孩子神聖的本質。話說回來,除非我們自己做到上述的要求,孩子才能有機會擁有這樣的美好心態。在此,還要特別提醒的是,孩子不必要顯現出任何「了不起」的特質,他們天生自然、不加雕琢的質樸本性就已經值得我們禮讚了。只有身為父母的我們不懂得尊重自己良善的天性時,才會逼迫孩子成為某種我們視為「了不起」的人。孩子不必成就任何一件事,才能辨認及禮敬他們本具的神性,這也是身為父母的人碰觸自己內在神性的一個機會;更精確來說,神性本來就存在於每個生命之中。

如果我們不是心懷感恩,而是把需求跟貪婪視為動力,為了尋求滿足而不斷追逐,這樣的生活態度會在潛移默化中過渡給子女。反之,如果我們能好好享受呼吸的空氣、供我們乘涼的那片樹蔭,在萬事萬物中體驗到神性的存在,我們的孩子也會對現有的一切感到滿足。不執著、心存感激,滿足自適的心態將會帶來更多美好的體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平線文化《覺醒父母:找回你和孩子的內在連結,成為孩子最佳的心靈成長夥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