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猜想自己小孩可能是同性戀…心理師:孩子的表現,父母不該贊同或不贊同!

2016-08-15 10:32

? 人氣

身為父母的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將孩子與我們的贊同緊緊捆綁在一起,以此束縛他們,讓他們變成父母評斷下的奴隸。我們要不是讓孩子不斷渴求我們的贊同,就是讓他們變得依賴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你能想像一個孩子不斷渴求我們贊同、害怕我們不贊同,那是什麼滋味嗎?相較於一個了解他是受到無條件被接受及尊重的孩子來說,其中的差別想必很大!

每個孩子都知道,有時他們的行為會替自己惹上麻煩,但這和他們天生的本性不被接受、不獲尊重完全是兩碼事。因此很重要的是,身為父母,我們必須擺脫一種假象,一種認為孩子要成為什麼樣子的人必須獲得我們首肯的假象。我們憑什麼評斷孩子?孩子們必須知道,僅僅只是存在於這個世界,他們就有權利贊同他們原本既有的樣子,而這個權利不是由父母賦予的。僅僅是他們會呼吸這個事實,就已經讓他們有權利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表達他們的感受、體現他們的心靈,這樣的權利早已隨著出生證明賦予了他們。

或許你聽到不論是贊同或不贊同,對孩子來說同樣都是控制的觸角時,可能會很驚訝。我們當然可以讚美孩子,慶祝他們的成功,但是贊同或不贊同都很容易殘留遺毒,迅速影響孩子對自己本質的感受。

無論我們的孩子是個藝術品味絕佳的人,或是學業成績優異的、愛冒險的、熱愛運動的、喜愛音樂的、愛做夢的或是個內向的人,都跟我們對他們的看法無關。推而廣之,無論我們的孩子是否有宗教信仰、是否是同性戀、是否想結婚、是否具有企圖心,或呈現出其他各種特質,也不是我們能加以贊同或不贊同的。雖然孩子的行為有必要被適度修正,以便更貼近他們的本質,但他們的內在核心卻必須受到無條件的祝福。

當孩子選擇了一個與我們不同的宗教,或一個有別於我們夢想的職業,或具有同性戀傾向,或想和一個不同種族的人結婚,我們的反應就像是一個氣壓計,可用以量測出本身意識覺醒的程度。我們是否能認知到,孩子有權利以自己獨一無二的方式展現他們的內在本質,並以此認知來回應他們呢?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覺知到,他們真正的自己是值得祝福的。當然,父母都會說他們確實會祝福孩子,畢竟,他們會為孩子慶生,帶他們去看電影、挑選禮物,在玩具店花上一大筆錢,不是嗎?如果這不是慶祝孩子的存在,那什麼才是呢?

我們沒有發現,我們所贊同並支持的經常是孩子的表現,而不是單純因為他們的存在。真心禮讚孩子的存在,就必須允許他們跳脫我們因為期待而設下的陷阱。換句話說,不預設立場,不要求他們做任何事、證明任何事或完成任何目標,只是單純為他們的存在而歡喜。

無論孩子的本質如何展現,它都是純粹的、充滿愛的。當我們尊重這份本質的時候,孩子會信任我們了解他們的內在世界是良善的、有價值的,無論他們外在的表現如何。我們與孩子的本質建立連結的能力,以及在他們的外在世界搖搖欲墜時堅定支持的能力,都能傳達出他們具有無限價值的訊息。

容我建議一些方法,好讓你的孩子能夠知道,我們純粹只是因為他們本身而接納他們,這跟他們做了什麼事一點關係也沒有:

●在孩子安靜休息時,告訴孩子你很珍惜他們。

●在孩子坐著時,告訴孩子你很高興能跟他們坐在一起。

●當孩子在屋裡走動時,你會叫住他們說:「謝謝你們來到我生命裡。」

●當孩子牽著你的手時,告訴孩子你有多麼喜歡牽著他們的手。

●當孩子在晨光中醒來時,你會留個信息告訴他們,每一天開始時都能看見他們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

●你到學校接他們放學時,告訴孩子你有多麼想念他們。

●他們微笑時,告訴孩子你心裡感到一陣溫暖。

●他們親吻你時,告訴孩子你很喜歡跟他們在一起。

無論你的孩子是嬰兒或青少年,他們都需要感受到,他們的存在是讓你開心的。他們需要知道,他們不必刻意做任何事來贏得你的全心關懷。他們值得去感受,僅是因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他們就已經贏得了受到關愛的權利。

孩子在成長時,倘若內心能擁有這種「權利」感,長大後也將永遠攜帶著這種內在連結的印記,進而擁有穩健的情緒。他們能在人生早期就明白,關係裡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心靈,而心靈也是他們成年後生活體驗的領航員。

接納,教養孩子最關鍵的一步

要接受孩子「如其本然」的樣子,我們就必須放棄他們「應該」成為什麼人的想法,這種放棄類似於一種心理上的死亡,然後我們才能與孩子進入純粹溝通的狀態,才能在他們需要我們回應時做出適當回應。

當我們在某個層面上讓我們所熟知的自己死去,就有機會隨著孩子逐漸萌發的心靈再重生一次。要讓這件事發生,我們必須順服於不斷變動的教養過程,而我們的孩子將會為我們帶路。因此,教養年幼孩子是改變自己的最大機會,如果我們能對此一機會敞開心胸,我們的孩子就會成為我們的心靈導師。

安東尼和蒂娜夫婦是這個過程的一個絕佳例子,多年來,他們一直為有學習障礙的孩子操碎了心。夫婦兩人都有很高的成就,因此對兒子學習能力不足一直無法釋懷。他們的兒子尚恩不僅學習能力受限,在社交及處理一般生活事務方面也有問題。的確,不管他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滿足父母對他曾經有過的想像。安東尼是個明星級的網球選手,也是個活躍的自行車手,但尚恩卻痛恨戶外活動,而且非常害怕小蟲子,他寧願玩電玩或在房裡看書。

安東尼對兒子的特殊性格十分惱火,幾乎每天都在指責他。蒂娜則是一位強勢的大律師,她深信男人應該要堅強無畏,因此她也經常為兒子遲疑不決的做事方式發火。她希望兒子能「更像個男人」,要求他跑健身房、打扮得又酷又帥,跟女孩搭訕,也不管他其實害怕得要死。

做功課和考試,是壓力和衝突攀升到最高峰的時刻,尚恩根本無法應付主流教育的各種要求,然而他的父母就是無法接受這個事實。雖然安東尼夫婦對兒子的事情各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都逃不開辱罵、指責、咆哮,甚至嘲笑他連最基本的數學都不會,還要求他精通一個概念後才准吃東西。我和夫婦兩人談話時,他們不斷強調「我們的兒子不是智障,他不是『那些』需要特殊教育的人」。

在他們家,爭吵是每日上演的戲碼,不是尚恩和爸爸吵,就是尚恩和媽媽吵。安東尼和蒂娜在教養孩子這方面已經陷入絕境,雙方不再合作,更開始憎恨彼此,終至漸行漸遠。當他們宣布離婚的決定時,我並不意外,他們提出的理由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們處理不了尚恩的行為,他在我們之間製造分裂,我們再也應付不了他,都快被他搞瘋了。」

當安東尼和蒂娜告訴尚恩,父母會分開都是因為他時,他們原本認為這會讓他感到驚慌而擺脫「壞」行為。事實上,他們是在尚恩身上為自己的悲慘婚姻找到一個標靶,他們相信,若不是尚恩,他們肯定可以快快樂樂地一起生活。儘管他們把尚恩的行為當成對自己的羞辱,但事實上,那只是提醒他們一件事—兩人的夫妻經營之道是失敗的。至於對尚恩來說,他在成長過程中早已經習慣充當父母發洩焦慮的管道,徹底扮演了魔鬼的角色。

只有當夫婦兩人願意去檢視自己的負面情緒其實是源於無法接納兒子時,才能展開轉變的過程,並在過程之中去面對自己對尚恩的與眾不同所產生的焦慮。隨著他們逐漸覺察到自己的無意識模式,他們會開始注意到自己是如何將這一切情緒傾倒在兒子身上,然後尚恩再將這些行為模式表現出來,為他們製造更多問題。

當安東尼與蒂娜了解到,原來他們一直將本身的既定想法強加在兒子身上時,兩人開始面對自己真正的問題,也就是他們的夫妻關係。經歷了數個月痛苦的婚姻挽救過程,他們終於能夠讓尚恩從他們的痛苦深淵中釋放出來了。

儘管我們可能不贊同孩子的某個行為,但我們卻必須永遠堅定地、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如其本然」地展現自己的權利。真心接受孩子,可以讓我們不帶評斷地教養他們,並從一個中立的立場來處理他們的問題。我們如果想要以孩子需要的方式做出回應,而非在回應時反映自己過去所受到的制約,就必須徹底臣服於信任的智慧:接受孩子如其本然的樣子,以及他們將成為的樣子,並且明白他們在教養過程中將會教會我們認識自己。

接受,不是勉強為之,而是主動擁抱孩子的一切

接受,經常被視為一件被動的事,這是個天大的誤會。「接受」不可能只是個理智上的決定,我們全副身心都必須投入才能辦到。我想要強調的是,「接受」絕對不是一個不得不的被動行為,而是一個積極主動、充滿活力的過程。

下面要跟讀者分享的例子,可用來說明這種「接受」會如何進行。這是發生在約翰與愛麗絲夫婦,以及他們那個跟一般男孩不同的兒子傑克身上的故事。傑克是個安靜、充滿文藝氣息的孩子,對體育或吵鬧的遊戲一向不熱中,他偏愛藝術、跳舞,從他年幼開始,父母就得忍受愛子被同儕圍攻的情景。他們曾設想過兒子可能是同性戀,但他們並不想因為兒子的陰柔特質就貿然將他定型。雖然有時候他們也會掙扎,想要他變得像大部分男孩一樣,但他們仍將自己的憂心放在一旁,用心培養兒子的音樂與舞蹈愛好。他們在一旁默默觀察、等待,而傑克也開始綻放自己「如其本然」的天性,成長為一個情感細膩、善良的男生。

約翰與愛麗絲夫婦打定主意,如果傑克真是個同性戀,他們也會讓他完全去接受自己的性傾向。他生命中的這個面向,對夫婦兩人而言並不重要,因為他們認為兒子的性傾向只不過是他豐富本質裡的一個呈現而已。當傑克受到同儕傷害時,身為父母的他們能夠為他做的,不是試著消除他的痛苦,而是陪他一起度過。

隨著傑克漸漸長大,夫婦兩人刻意為他打造了一個包括同志與非同志的朋友圈。他們想要他知道,當他準備好公開自己的性傾向時,將會有一群接受他的人在身邊陪著他。因此,當傑克進入青春期,向父母坦承自己性傾向的那天來到時,夫婦兩人早已經了然於心,他們只是張開雙臂接納他。由於父母早在一開始便接受傑克「如其本然」的樣子,傑克才能在沒有任何條件、評斷或內疚感的情況下滋養真實的自己。這是一個得到全家人祝福、禮讚的真實人生。

這也是一個不需要靠兒子來滿足自己幻想或實現夢想的家庭,他們沒有利用兒子來療癒自己尚未癒合的創傷,或利用他來強化他們的自我。本質上,兒子就是全然不同於父母的個體。在孩子與父母之間創造出一個距離感,這種能力反而能幫我們培養出親子之間最棒的親密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平線文化《覺醒父母:找回你和孩子的內在連結,成為孩子最佳的心靈成長夥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