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惡》選摘:為何孩子會想偷東西?

2016-08-14 08:30

? 人氣

然而,身為母親,接下來該怎麼做才好?她失去了方寸。雖然當下溫柔地對待孩子是好的,但是如果自己代替孩子到文具店去道歉,以管教來說,未免過於寵溺。但是,教孩子一個人自己去道歉,對小學二年級生來說,壓力也太沉重了。話雖如此,那麼自己好不容易長久以來嚴格的管教,又算什麼?於是,她來找我商量,這種時候到底應該怎麼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時候,我不會立刻提出結論。我認為,比起事情怎麼解決,透過這件事情,前來諮商的人發現了什麼、學習到什麼,這個過程更為重要。如果我認真、仔細地聆聽,當事人透過敘述的行為,往往可以將自己某種程度地客觀化,或者重新體驗一次當時的情感,進而自己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在這過程中,我會適時地提出,孩子甚至做到偷東西的地步,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等等問題。

孩子想要的,是母親的溫柔。對於那些立刻就說「那麼管教的面向怎麼辦?」的人,我會提出反問:「溫柔與嚴格是不能並存的嗎?」孩子的管教非常重要,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不管是多麼正確的事,一旦變成口號標語,就會僵化。僵化的思考只知道單純地二選一。要對孩子嚴格?還是對孩子溫柔?僵化的思考認為選擇前者,就是否定後者。這是機械的方式,不應該是人類的思考方式。

人不是機器。所謂活著,就是持續地努力,讓看似互相衝突的嚴格與溫柔,能在「自己」這個存在的內面並存。而一個人的個性,就顯現在這個並存的方式中。孩子是上天的恩賜。對自己來說(其實也就是對母親來說)必要的東西,即使是用偷的,孩子也會試著去獲得。瞭解到這一點的母親,會反省、進而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順帶一提,在這個案例裡,母親和孩子一起到文具店去道歉了。但是,重要的不是做了什麼,而是在做這件事之前,母親心裡所發生的過程。和前來諮商的對象一起經歷這個過程,正是我們心理治療師工作的意義所在。

高貴的偷盜

孩子對於自己欠缺的東西、需要的東西,即使用偷的,也會試著得到。有時候那是大人們想像不到的東西。孩子的靈魂的欲求,遠遠超過大人的常識所及。

有一部叫作《瑪加利諾,麵包與酒》(Marcelino pan y vino)的電影,清楚地讓我們了解這件事。孤兒瑪加利諾被一所修道院收養。修道院的僧侶們很疼愛他,但是瑪加利諾孩子氣的惡作劇,引起了騷動。雖然僧侶們溫柔善良,瑪加利諾還是非常思念母親。

有一天瑪加利諾在閣樓的倉庫看到耶穌基督的像,同情祂實在太瘦了,於是帶著自己的食物去給祂。這時候奇蹟發生了,基督的像不但動了起來,還吃了瑪加利諾的食物。從那之後,瑪加利諾為了供養飢餓的基督,不得不開始偷拿食物。特別疼愛瑪加利諾、負責伙食的僧侶,想不通到底是誰偷走了食物,於是留意監看,發現犯人就是瑪加利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