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惡》選摘:為何孩子會想偷東西?

2016-08-14 08:30

? 人氣

雖然我們一開始就談論了自立,但我並不認為所有的偷盜都和自立有關。以非常單純的情況來說,人在飢餓的時候,如果面前有食物,就算明知道不對,也會偷來吃。為了生存,這是不得已的。為了活下去,我們不能不攝取食物。「攝取」的「取」這個字,也帶有偷盜的意味。為了生存──或者對孩子們來說,為了成長──我們必須有所「取」。這樣想的話,也不妨說孩子之所以偷竊,是為了得到對他的成長來說「必要而不可欠缺」的某些東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然,在一般情況下,人不會用「偷盜」的方式來取得他所需要的東西,而會採取社會所容許的方法;如果遭遇困難,就不得不忍耐著尋求其他的可能性,或甚至只好放棄。可以說,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才可稱為是成熟的大人。教導孩子絕對不可以偷盜,是很重要的,但同時大人也要好好地思考,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什麼是必要的東西。

有關「偷盜」的諮商

長久以來與許多不同的人晤談,討論他們的煩惱,我注意到其中有關孩子偷竊行為的諮商相當多。細節我不記得了,但有一種類型的情況是,作父母的感到不解:自己的家庭一直教導孩子不可以做壞事、不可以偷別人的東西,對於孩子的管教非常嚴格,為什麼孩子還會偷東西呢?

管教孩子是必要的。無法教導孩子不可以偷盜的家庭,不值得討論。

以「了解」孩子的心作為藉口,不管教孩子的家庭,應該要反省。有些這種家庭的孩子,會犯下明顯的、很容易被察覺的盜竊行為,讓人感覺這樣的孩子似乎是想透過偷盜,引起父母的「管教」。這些孩子潛意識裡感覺到「管教」的必要,渴望父母的「管教」。相對的,儘管父母管教嚴格,卻還是犯下偷竊行為的孩子,又是怎麼一回事?這樣的孩子想要的是什麼?答案之一,就在我們先前引用《德米安》的討論裡。大部份這種情況下的偷盜,父母是不知情的。

有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女生,儘管父母管教嚴格,還是偷了東西。母親看到她拿著不是自己買給她的文具,追問之下,才知道這孩子每隔一陣子就會偷一次東西,已經偷過好幾次了。母親在盛怒之下大吼,明明就一再叮嚀她不可以偷人家的東西,「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要孩子拿著偷來的東西,到文具店去道歉,「媽媽不管了!」但是,當這位母親看到孩子一臉茫然地站在那兒,心情突然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孩子的樣子看起來好可憐。她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的事。母親總是對她說,「你是個作姊姊的,振作一點!」當她想要黏在母親身邊撒嬌的時候,母親總是揮手把她一把推開。她想起當時自己哀傷的心情。小時候她總覺得「媽媽好冷淡」,但自己現在不正在做同樣的事嗎?想著想著,她不由得拉起孩子的手,兩個人一起哭了起來。

然而,身為母親,接下來該怎麼做才好?她失去了方寸。雖然當下溫柔地對待孩子是好的,但是如果自己代替孩子到文具店去道歉,以管教來說,未免過於寵溺。但是,教孩子一個人自己去道歉,對小學二年級生來說,壓力也太沉重了。話雖如此,那麼自己好不容易長久以來嚴格的管教,又算什麼?於是,她來找我商量,這種時候到底應該怎麼做?

這種時候,我不會立刻提出結論。我認為,比起事情怎麼解決,透過這件事情,前來諮商的人發現了什麼、學習到什麼,這個過程更為重要。如果我認真、仔細地聆聽,當事人透過敘述的行為,往往可以將自己某種程度地客觀化,或者重新體驗一次當時的情感,進而自己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在這過程中,我會適時地提出,孩子甚至做到偷東西的地步,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等等問題。

孩子想要的,是母親的溫柔。對於那些立刻就說「那麼管教的面向怎麼辦?」的人,我會提出反問:「溫柔與嚴格是不能並存的嗎?」孩子的管教非常重要,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不管是多麼正確的事,一旦變成口號標語,就會僵化。僵化的思考只知道單純地二選一。要對孩子嚴格?還是對孩子溫柔?僵化的思考認為選擇前者,就是否定後者。這是機械的方式,不應該是人類的思考方式。

人不是機器。所謂活著,就是持續地努力,讓看似互相衝突的嚴格與溫柔,能在「自己」這個存在的內面並存。而一個人的個性,就顯現在這個並存的方式中。孩子是上天的恩賜。對自己來說(其實也就是對母親來說)必要的東西,即使是用偷的,孩子也會試著去獲得。瞭解到這一點的母親,會反省、進而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順帶一提,在這個案例裡,母親和孩子一起到文具店去道歉了。但是,重要的不是做了什麼,而是在做這件事之前,母親心裡所發生的過程。和前來諮商的對象一起經歷這個過程,正是我們心理治療師工作的意義所在。

高貴的偷盜

孩子對於自己欠缺的東西、需要的東西,即使用偷的,也會試著得到。有時候那是大人們想像不到的東西。孩子的靈魂的欲求,遠遠超過大人的常識所及。

有一部叫作《瑪加利諾,麵包與酒》(Marcelino pan y vino)的電影,清楚地讓我們了解這件事。孤兒瑪加利諾被一所修道院收養。修道院的僧侶們很疼愛他,但是瑪加利諾孩子氣的惡作劇,引起了騷動。雖然僧侶們溫柔善良,瑪加利諾還是非常思念母親。

有一天瑪加利諾在閣樓的倉庫看到耶穌基督的像,同情祂實在太瘦了,於是帶著自己的食物去給祂。這時候奇蹟發生了,基督的像不但動了起來,還吃了瑪加利諾的食物。從那之後,瑪加利諾為了供養飢餓的基督,不得不開始偷拿食物。特別疼愛瑪加利諾、負責伙食的僧侶,想不通到底是誰偷走了食物,於是留意監看,發現犯人就是瑪加利諾。

僧侶看到瑪加利諾並沒有吃掉偷來的食物,而是把食物帶到閣樓,於是偷偷跟隨在後觀察。結果他看到基督吃了瑪加利諾帶來的食物,並且表示要回報瑪加利諾的善良。瑪加利諾說他「想要去找媽媽」。基督告訴他,願意為他實現願望,把他抱在懷裡。於是瑪加利諾達成了願望,前往母親所在的國度,也就是天國去了。

看了這部電影,我馬上想到的是「耶穌基督在修道院裡挨餓」這件事。當然,僧侶們是認真、熱心地在修行,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人類的努力」和「神的意志」之間,有時候會產生落差。儘管僧侶們很努力,基督還是感到有所不足吧。注意到神在挨餓的不是大人,而只有少年瑪加利諾一人。他為了治療神的飢餓,不得不偷盜。因為大人們對神的飢餓,實在過於後知後覺。於是少年比任何人都更早接受基督的召喚,前往天國去了。

話說回來,剛剛我敘述的故事,如果放在常識的世界裡來看,會變成什麼樣子?某個修道院收養了一個孤兒。這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還經常偷取食物。他偷了那麼多食物,讓人懷疑這樣的小孩,真的一個人吃得下嗎?再也受不了的僧侶們,終於忍不住把這孩子關在閣樓,不給他食物。過了一個晚上打開門一看,孩子因為飢餓與寒冷,已經凍死了。僧侶們滿懷著同情與悲憫,將他下葬。

這時候,幸好和瑪加利諾很親近的僧侶,偷偷地看到了「真實」。如果不是這樣,原本聖人的故事,大概就會變成報紙社會版上的一則「事件」。有時候我看到報紙報導的事件,忍不住會想,其背後不知道隱藏了什麼樣的故事?所謂的常識,雖然是生存在這個世上所必須,卻也是可怕的東西。大概會有人說,先不管古時候怎麼樣,現在不會有基督像動起來、還吃東西這種事吧。

但即使在現代,也有些孩子瞞著父母、省下自己的食物、甚至做一些近乎盜竊的事情,只為了飼養撿拾到的小狗。這種時候,我們不是也可以把小狗當作神的顯現嗎?對於這一點也有人會馬上提出反論,認為小狗就只是小狗,不是別的,並開始說明狂犬病的可怕。確實是如此,把狗當作神的顯現,的確是怪力亂神。不過我覺得,有時候認為小狗也有靈魂的想法,可以使人生變得更加豐富。

回到正題。當孩子做了大人心目中的惡事,有時候在那個「惡」的背後,潛藏著超過大人常識的高貴情操。這一點我們千萬不可忘記。

孩子捎來的訊息

接下來的這個例子,我在別的地方也提到過,但因為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發,所以讓我們再看一次。

這是一個小學五年級的男生。學業成績很好,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是個「好孩子」。有一天這孩子的母親從外面回到家,習慣性地打開信箱一看,嚇了一大跳,裡面竟然有一支手槍。幸好發現那只是個模型玩具,才鬆了一口氣。她想不透到底是誰把它放進信箱裡,於是問了自己的孩子。這位母親非常重視「和平」,從來不買刀、槍之類的玩具給孩子,也禁止他玩模仿戰爭或打鬥的遊戲。因此,她以為孩子不可能擁有玩具手槍,沒想到孩子竟然說「那是我的」。而且還說,因為那是很重要的東西,所以把它藏放在信箱裡。母親越來越感到困惑。

她不可能買手槍之類的玩具給孩子,因此問他是從哪兒得來的。孩子回答,那是朋友的東西,他只是稍微「借」了一下,而且沒有告訴手槍的主人。「那不就變成是偷了嗎?」母親說。「嗯」,孩子這樣回答。這下子母親完全亂了方寸,跑來找我商量,該怎麼辦才好。

這件事對旁觀者來說,情況非常明顯易懂。我對這位母親說:「信箱是放信件的地方,您的孩子把這支手槍當作一封信,想要向媽媽傳達什麼訊息?」這位媽媽想了一下,「他想說,自己也想要玩具手槍嗎?」我們的討論就從這裡逐步展開。後來她說:「與其說是手槍本身,他是不是在說,我們家缺少那種攻擊性的東西,缺少粗暴的東西,過於高雅,高雅得很奇怪?」

這件事和這位母親自己的成長背景有關。近來出生率降低,小孩的數目減少,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身旁沒有兄弟的女性──這位母親就是如此──不知道男孩子可以有多麼「粗暴」。母親太過於想要把孩子養育成「好孩子」,把他教導成完全沒有野性的小孩,這樣的傾向太強烈了。

為了成為一個愛好和平的人,在小的時候必須玩過打打殺殺的遊戲,或者有過殺死小蟲子之類的經驗。透過這些遊戲或經驗,可以切身體會和平是什麼,殺生是怎麼一回事。從經驗中學習這些事,是必要的。像這位母親那樣,在養育孩子的方式中排除一切具有攻擊性的事物,有時候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這個孩子在給母親的「信」裡面想說的是,「媽媽,這個家是不是太缺乏攻擊性了?能不能稍微加一點進來?」後來母親努力回應了孩子的訴求,這個家庭逐漸有了改變。話說回來,這孩子選擇了信箱來藏放重要的東西,潛意識的智慧令人感動。

孩子以立刻就會被發現的方式偷東西,是在向父母或老師發送某種訊息──這樣的推論經常是符合事實的。如果我們根據偷來的物品、偷竊的對象等等狀況來判斷,也經常可以了解孩子的訴求。在告誡孩子偷盜是一件壞事的同時,也要想辦法發現孩子的訊息,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敞開心胸,一定可以聽到孩子的心聲。

作者介紹│河合隼雄

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數學系。1962年赴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學習,是第一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日本人。持有世界沙遊學會執照,為該會創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遊治療的主要推動者。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臨床心理醫師學會會長、京都大學榮譽教授等職。

河合隼雄以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長年針對日本文學、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等不同領域進行論述、對話。著作甚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心靈工坊《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