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以前結婚都穿什麼?回顧千年禮服樣式,這時代看也好美

2016-08-06 08:00

? 人氣

孔府收藏的桃紅紗地彩繡花鳥紋披風,是明末的流行款。(圖/旅讀中國提供)
孔府收藏的桃紅紗地彩繡花鳥紋披風,是明末的流行款。(圖/旅讀中國提供)

可是相較於政府規定的大袖衫,明代的新娘似乎更中意圓領袍──特別是裝飾雲肩、通袖襴、膝襴紋樣的通袖袍!這種裝飾風格從金元時期開始流行,在明代服飾中也極為熱門。根據明代的通俗小說,新郎身穿皂衫或公服,披紅簪花;新娘身穿大紅通袖袍(常搭配綠裙子),頭上罩著繡有吉祥圖案的紅蓋頭,是當時最常見的婚禮造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明朝禮服說明。(圖/旅讀中國提供)
明朝禮服說明。(圖/旅讀中國提供)

清代成親,男著滿服,女穿鳳冠霞帔

到了清代,清朝政府也允許民間假九品官服成親,但是因為「男從女不從」「官從民不從」的潛規則,狀況就變得很有趣:新郎身穿滿式的石青色補褂(就是清宮劇裡常見的官服),簪花披紅;新娘則是穿戴著傳統的鳳冠霞帔、紅色喜袍。

在當時人眼中,新娘的鳳冠霞帔非常重要,徐珂《清稗類鈔》載:「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可說是傳承自明代,婚禮中嫡妻身分的具體象徵。

只不過,「鳳冠」和「霞帔」這兩樣玩意,在清朝時已經跟明代的造型不同了。因為清朝並沒有特別對漢族官夫人的服飾進行規定,鳳冠隨著時間和大眾的創意,變出了各種奇妙造型。而霞帔也從明代的兩條長帶合併,變成一件可以穿在身上的長馬甲,除了官品補子外,各種流行元素如流蘇、絡子、雲肩紋、水腳花紋、平金彩繡……也全都作上去,在石青底色映襯下,更顯得五彩輝煌。

新郎穿著一身近黑的石青,新娘雖然袖子、衣襬大紅,但衣身包裹著霞帔,看來也是石青色。婚禮習俗繞了一大圈,新郎新娘又回頭穿青黑色啦。

清末民初的女褂(披風),存世女褂主要為深青、石青或黑色。(圖/旅讀中國提供)
清末民初的女褂(披風),存世女褂主要為深青、石青或黑色。(圖/旅讀中國提供)

此外,清代漢族婦女還有另一種禮服,起源也是來自明代。那是一種類似褙子的對襟長外套,在當時稱為披風,原是晚明的時裝,到了清初依然十分受歡迎。說起《雍親王十二美人圖》的造型,讀者可能會恍然大悟吧,那就是披風的清初流行款。但隨著時間過去,披風模仿著官服外褂,地位越來越高,逐漸成為漢族婦女的禮服。披風在清代也稱「褂」或「大褂」,搭配以大紅繡裙,是正妻才能穿著的隆重服裝;假使丈夫去世,寡婦就只能穿湖色、雪青之類素淡顏色的裙子了。

為什麼要特別提起披風呢?還記得本篇開頭提到的民國元年服制嗎,那裡頭的女子禮服,正是披風加長裙啊!

一代又一代,大眾將過去的流行服飾保留下來,作為此時的正裝,而到了下個時代,我們的時尚可能會淘選出某些「經典」,又成為新時代人們推崇的禮服。

敢問看官,您認為在我們這個時代,到底要選擇怎樣的服飾作為禮服才好呢?

(圖/旅讀中國提供)
民間的官服祖先像,雖然模特兒有點老,品級也不是九品,但兩人的造型可作為婚禮盛裝的範例。如文中所述,到了清代,新郎身穿滿式的石青色補褂(就是清宮劇裡常見的官服),簪花披紅;新娘則是穿戴著傳統的鳳冠霞帔、紅色喜袍,霞帔也從明代的兩條長帶合併,變成一件可以穿在身上的長馬甲……(圖/旅讀中國提供)
官老爺與夫人,命婦的披風也可以加上補子,稱為補褂。補子的品級須與其夫相當,不過社會上認為「巾幗不必尚武」,母老虎、河東獅太可怕了,因此武官妻母用鳥補,而不用武官的獸補。(圖/旅讀中國提供)
官老爺與夫人,命婦的披風也可以加上補子,稱為補褂。補子的品級須與其夫相當,不過社會上認為「巾幗不必尚武」,母老虎、河東獅太可怕了,因此武官妻母用鳥補,而不用武官的獸補。(圖/旅讀中國提供)

 

文/龔元之 圖/龔元之、CTPphoto、視覺中國 繪/陳巧廷、旅讀中國

本圖文經轉載自or旅讀中國(原標題:流行服飾變身正式禮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