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門關,比鬼門開還可怕?五招教會孩子自律,爸媽不再害怕放暑假,還能提升學業成績!

2019-07-09 11:31

? 人氣

德國教育很小就教孩子自主,給予很大的空間。德國媳婦吳品瑜的大女兒Rebecca在這樣的養成下,能夠自主自律,高中畢業後自己規劃了間隔年(Gap Year),到台北師大學中文、到斯里蘭卡擔任醫療志工、到瓜地馬拉學西班牙文等,探索自己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後來她選擇分子生物研究,希望未來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並有機會到世界各地工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關鍵做法3. 大人以身作則,是最好的自律教材

「小孩出生後就像一張白紙,深受家長教育的影響,如果可以適時給予引導,從穿衣、刷牙、洗臉等生活層面,逐漸拉大到學習態度、人際互動等層面,就能幫他們形成自律的生活習慣,」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陳復說。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洪蘭曾為文指出,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他們會透過觀察、模仿,再經過神經迴路的回饋(feedback),逐漸修正原有的動作。「孩子一有不對的行為出現,大人可以馬上糾正,使該行為的神經迴路在還沒有固定成習慣時就被阻止掉。孩子雖小,卻可以透過這種方法教他規矩,學會自我控制。」

關鍵做法4. 一次一件事,環境的塑造很重要

面對缺乏自律的小孩,父母總有一堆焦慮的問題,包括功課做不完、無法專心上課、人際衝突等等。「家長對於前額葉發展較慢的小孩,千萬不要以為口頭教導就夠了,必須透過引導、設計環境,讓小孩做出有自律的行為,一次只要一件事,累積自信心。」張黛眉說。

小孩碰到困難,爸媽就教方法。有三個小孩的張瓊文談到,大女兒剛入小學時,對寫功課十分抗拒,加上書寫困難,經常要花好幾個小時。於是,媽媽每天陪著她逐項檢視,回家後先攤開聯絡簿,決定先後順序,規劃個別科目要花多少時間,接著把要寫的部分在簿本上圈出來,最晚睡前一定要完成功課。

經過長期反覆練習,張瓊文的女兒從原本丟三落四,到就寢時間還無法完成功課,到現在可以自動自發,甚至自己會彈性調整休息及寫功課的時間。

關鍵做法5. 透過體驗後果,學會自控及負責

透過運用阿德勒學說的「自然後果」與「邏輯後果」,亦有助於培養小孩的自律力。

「自然後果」指事件自然的發生,比如天氣突然變冷,小孩堅持不穿外套,可能會感冒生病。「邏輯後果」則是經由人為安排附加在行為之後,比如對長輩不禮貌,就要幫忙做一星期的家事,必須符合邏輯性且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不然會變成是懲罰。

親職教育講師澤爸(魏瑋志)分享,如果小孩忘了帶鉛筆盒、水壺或餐袋,爸媽千萬不要幫忙送去學校,而要讓他去承擔後果。比如去跟同學借或找其他替代品,感受痛苦的經歷後,才能學會為自己負責。

「我不定時會看到女兒的鞋子上放東西,因為她曾經忘了帶東西,自己走過經歷幾遍後,想出這樣的辦法,現在幾乎都不會漏東西,」澤爸說,大人想的是放門口,女兒想的是放鞋子上。

陳復建議,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大約進小學開始,多跟他對話及思辨。不要害怕彼此觀點有矛盾或衝突,此時更需要思辨的能力,引導孩子學會辨識觀念的真假或虛實、面對事情做出選擇及決定,同時知道會產生什麼影響,自己要負責任。「真正的自律,與人的心靈覺醒狀態有關,需要給予探索的空間。」他說。

一旦小孩養成自律的習慣,一輩子將受用無窮。

(圖/未來Family)
(圖/未來Family)

專題企劃/王惠英、陳培思、高竹君

文/王惠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7月號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