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學攝影》在課堂上討論照片,「喜歡」是禁語?

2016-08-11 14:39

? 人氣

典型展覽空間都是一個白色的方體(white cube),這是故意使然,要讓作品以外的干擾與變因降到最低,越單純就越有學問,畢竟任何的偏差都會變得更顯眼,而進到學校,開始接觸到佈展、設展的作業後,才發現小數點以下的單位多麼巨大。不可小看人類的視覺本能,間隔距離、傾斜角度若有偏誤,那些「怪怪的」感覺就會揮之不去。如果你會感受到這些異樣感,觀者就會注意到,你又怎麼能不處理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有空間,有時間,也有自我,卻不曾意識到這些東西的存在。我發現沒有一件事是隱密的秘密。當我踏入那個地帶,漸漸明白有一些閃閃發亮的東西就在我的面前。

──日本攝影家 佐內正史

03.jpg
(圖/作者提供)

場景三:若有似無卻絕對存在的邊界線

「嗯⋯⋯」,老師低頭審視看著我剛沖好的相片,思忖著。

「有什麼要改進的嗎?」我試探性地問,內心想著拜託不要。

「high light跟留白的部分,如果留下一條若有若無的區隔線,逼近到白色的極限,就很完美了,這已經是極限了嗎?」

我很想告訴老師,完美,不就是沒有極限的事嗎?但我最後仍然是走進暗房,繼續追求那條單薄如蛛絲到近乎看不見,也不知道有沒有人會注意,但卻絕對存在的邊界線。

暗房老師在第一堂課時就與學生約定好,在他的課堂上討論照片時,「喜歡」是禁語。因為照片作為一種表現手法,若牽扯到好惡,就很難再討論下去,可是教學時,他想要讓學生達成的事是「正確」性。

當然,如果好惡因而異,追求所謂的「正確」不也是很矛盾的事嗎?森山大道式的高反差、粗粒子是迷人的,但一開始試著去做一些帶著傻勁的「傻事」,平穩地斟酌藥水的溫度、放相的秒數,像偏執狂一樣斤斤計較深淺收放,很奇妙的是,當你如此地逼迫自己必須專注於每個細節時,你似乎會從中掌握到一些能力,也更了解了自己,因為你知道邊界線在哪裡,心中有了基準,就可以開始尋找接下來要往哪個方向去。

我們無法預測事物與自己的相遇,那彷彿是一種奧秘,而攝影的魅力,就在其中的曖昧與餘韻。萬物無時不在變化,而我自己也無刻不在變化著,要在這相對的關係中得到更多的交織與相遇,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每一日,每一天。

──日本攝影家 牛腸茂雄

雖然不知道在其他國家學攝影的人是如何,但我覺得日本人近乎神經質斟酌細節的個性,也理所當然地融入到學校教育中,讓我在實務操作之餘,也學了更多觀念與流程。把細節放在心中,肆意跳躍後的落下的第一步,也能更踏實,我想在攝影以外的領域,亦同理可證。

文/ 陳怡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日本想想】攝影學校教我的第二堂課:魔鬼天使都藏在細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