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輕人已對金錢上癮了!頂尖大學不是幸福保證,耶魯教授沉痛指出最窒息教育

2016-07-27 12:49

? 人氣

以前的一個學生在信中這麼對我說:真正的問題在於現今耶魯人對於起薪的要求;倘若起薪不到100K,耶魯人便認為那是在浪費他們的學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想管理顧問職尤其能滿足這種常春藤名校的特有心態,認為別人就該為了你讀過耶魯或哈佛之類的而付錢來雇你。同學跟我聊他們為何一畢業就去做管理顧問,理由全都可以歸結為「因為我能做」。很少人有膽去選擇別的出路。

除了管理顧問公司,投資銀行也是另一種類似情境。另一個學生來信提到:「華爾街發現大專院校專門量產非常聰明、也非常迷惘的畢業生。小朋友們擁有十足馬力和無比的敬業精神,只是對自己的下一步毫無概念。」

這情況還出現在投資報酬較慢的法學院,甚至是非營利組織中最熱門的新鮮人去處,無國界教師團體TFA(Teach For America)—這些地方同樣是大量招募、職務明確、富競爭性的應徵過程、有限的時間投入度、在履歷表上好看、不妨礙離職後的出路、令人印象深刻。不少人甚至在TFA之後又跑去貝恩(Bain)或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等金融界工作。就道德層面而論,TFA與華爾街當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但對剛畢業的名校生來說,選擇前者並不代表清心寡欲,而是習慣使然。

假使他們選擇金融界,那多半是因為太多人在踏出校門之際缺乏內心的方向感——換言之,除了錢,他們沒找到更值得花時間追求的東西。

儘管充滿可能性,卻都踏上同一生產線,盡頭是名利和文憑

諷刺的地方就在這裡。名校生知道自己可以做任何工作、扮演任何角色,卻傾向於做出同質性極高的選擇,彷彿他們的眼界只有那麼小一塊,而神職、軍職、從政或教職,甚至學術研究都從選項內消失了。

整體而言,今天的年輕人確實比數十年前的孩子要更樂於投入社會,對於公眾事務也更感興趣,但在此同時,他們也確實傾向於把自己套進同一種狹隘認知一,認為生活就是名利與文憑,至少在大多數的名校裡是如此。

我在耶魯看到的情形,跟我走遍全國大專院校所看見的一樣。校園中人人看起都極為正常,也都是一個模樣:沒有嬉皮,沒有龐克,沒人搞藝術家風格,也沒人挑戰性別或或種族界線,宅宅都沒什麼宅味,時尚迷還走低調優雅;大家打扮得彷彿隨時都準備要去面試似的。

我很想告訴他們:你們都很年輕!有些機會要把握,別怕「與眾不同」,否則這世界將會是一間冰淇淋店,只擁有二種香草味而沒有任何其他口味。

我並不是在鼓吹學生離經叛道,而是學生時期該有的實驗精神與追求多元自我本不該就此喪失。如今學子們似乎只認同同一種自我,並且也爭相模仿該形象,那就是成功的上流階級專業人士。「耶魯的大一新生班上再怎麼三教九流,」以前的學生寫信來說,「到了大四,人人都長得一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