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女生宣稱自己看到「鬼」,是卡到陰又或精神疾病?心理師分析這情況應該是…

2016-07-22 10:50

? 人氣

去發掘自己的潛能與生存之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這些智慧往往就蘊藏在個人的內在。

那是一個信仰虔誠的小村落,村子裡有一條沿著山腰緩緩爬升的主要街道,大多數的村民都依著這條山路比鄰而居。街道的兩旁,大大小小的宮廟坐落在或高或矮的老榕樹群之間,饒富特色的廟宇建築在茂密的榕樹氣根襯托下顯得靈氣非凡。不論週間或週末、晴天或雨天,每一天總會有人輪流將村子裡的廟宇打掃得乾乾淨淨,然後點亮幾盞橘黃澄澈的酥油燈,細心地擺上鮮花素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上午,廟宇前的小空地是老人家泡茶聊天的聚會所;下午,這裡則是孩子們放學後玩跳格子、捉迷藏的好去處。在這裡,神明兼顧了守護的功能與代表最高道德的標準,因此神明說的話經常是居民們生活遭遇困境時的最佳指引,同時也是大人用來告誡孩子要乖乖聽話最有效的方式。

然而,當輔導工作、宗教儀式,以及精神醫學三者相遇時,「來自神明的指示」到底是一種信仰?還是一種精神疾患?什麼樣程度的信仰才不干擾個人的生活功能?對於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到底是信徒對於神靈的共鳴與感應?還是個人開始脫離現實感的徵兆?在這個以信仰為圭臬的小小村落裡,老師光是要試圖去確認這件事情,都可能要冒著觸怒家長與村民的風險。

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到學校輔導室的電話。

「鬼話」連篇的晶晶

晶晶,國小六年級的女生,大概從半年前開始跟班上同學與老師表示自己能夠看到周圍有許多不同的神明,神明會告訴她別人心裡的秘密;她也從看得到神明的那一刻起同時看得到所謂的鬼魂,而這些鬼魂的背景大多相當悲慘,並且經常有求於她,她因此感到相當困擾,精神狀態也日漸萎靡。

老師們一開始聽到這些話的時候總覺得半信半疑,但是當她們聽到晶晶後來甚至說她開始聽到其他人格之間的對話時,幾乎一致認為那是精神狀態的疾患,因此終於打電話到學諮中心求助。

我到他們學校的那一天,山區正好開始颳起大風,幾朵灰黑色的烏雲在上方盤旋著,原本蔚藍翠綠的山景瞬間黯然失色,附近的山頭毫無預警地響起間歇的雷聲。揹著我的流浪天涯大包包,站在那長滿雜草與藤蔓的老舊校門口前,平常就喜歡看鬼片卻又很膽小的我,此刻忍不住在心裡打了個哆嗦。

輔導室裡,瓦斯爐上的茶壺正冒著滾燙的蒸氣,輔導主任、輔導老師,以及晶晶的導師圍坐在古色古香的木桌旁,你一言、我一語地爭相告訴我晶晶的狀況,深怕不夠時間向我說明關於這個孩子的問題。

看著手上厚厚一疊輔導老師遞給我的輔導紀錄,上面洋洋灑灑的資料除了記錄著晶晶不可思議的「能力」之外,這些豐富而大量的資料其實也反映出學校老師們對她的擔心。

「教書這麼多年,這孩子的狀況我還是第一次遇到。」輔導主任幫我倒了一杯熱茶,語氣裡盡是困惑。

「而且啊……」年輕的輔導老師面帶神秘道:「雖然我們都覺得不太可能,但聽說她講出來的預言有時候還有點準確……」

「哎呀,因為我們學校年代久遠啦,啊又剛好在深山裡,這方面的傳說本來就很多。我自己雖然不太迷信,可是這樣傳著傳著,說實在的,整個學校氣氛也會怪怪的……」主任又加了一小撮茶葉到滾燙的茶壺裡。

一旁的導師臉上寫滿了不可思議:「我上次早自修發考卷的時候,她竟然跟我說什麼、什麼我的後面跟著一個全身藍色的小男孩,而且還把祂的樣子描述得很詳細……。」

講著講著,原本就很緊張的氣氛顯得更加詭譎,突然間……

轟!

一道巨大的響雷落在校園裡,猛烈的聲響讓輔導裡室的人頓時都嚇了一跳。

「總之,這孩子的狀況超出我們學校的輔導能力,所以要麻煩你幫幫忙了。」畢竟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輔導主任,立刻就回過神,用穩定的口氣對我說。

語畢,所有人也紛紛起身走回自己的辦公桌,由工友阿姨帶著我到待會兒談話的空間。

外頭依舊大雨滂沱。沿著淹水的走廊左轉右拐,就在我差點迷失方向的時候,工友阿姨終於在一間看不太出來是做什麼用的教室前停下腳步。

「就是這裡了。」她推開老舊的紗門、開了燈後就轉身離去,剩下我獨自待在原地。

這是一間廚房的儲藏室,裡面放了數十袋白米、堆積成山的乾燥麵條、一桶桶堆疊整齊的沙拉油,以及各種口味的保久乳。儲藏室裡灰灰暗暗的,牆壁上佈滿斑駁的落漆與經年累月的水漬,空氣中瀰漫著一股陳年霉味。在最靠近門的地方放了一張含有水槽的實驗室長桌、兩張像是路邊麵攤會出現的鐵板凳。看起來,這就是待會我們要談話的地方。

乘著諮商還沒開始之前,我還花了些時間找到一條已經無法辨識出原本是什麼顏色的抹布,將桌面與椅子的灰塵擦拭乾淨。

十分鐘後,上課鐘聲響起,儲藏室的門慢慢推開。

一位高高瘦瘦、皮膚黝黑,穿著粉紅色Kitty貓T恤的小六女生走了進來,晶晶。

我向她打了個招呼,然後請她找個位置坐下。看著T恤上Kitty貓可愛的圖樣,我實在很難想像那些從老師口中說出來的內容描述的居然是眼前的這個女孩。

「妳好,我是……」才剛開口要自我介紹,晶晶就立刻打斷了我的話,將食指直豎在自己的嘴巴前,示意我安靜。

「噓……」她神秘兮兮地用眼神示意著我的後方:「祂在那裡……」

「啊? 」我看著她,瞪大眼睛問:「誰  在哪裡  」

「是一個長頭髮的女生,皮膚是紫色的、全身穿紅色的衣服,祂在你後面的窗戶上吊,兩隻腳就剛好踩在你的肩膀上……」祂露出嚴肅的表情並陷入一陣沉默,似乎在專心聽「祂」說話,過了一會兒之後,晶晶緩緩說出:「祂說祂有冤情……」

「啊? 有……有冤情? 」我完全呆住。

「嗯,祂說祂死掉很久了,早在這間學校還沒有建立以前祂就已經在這裡……」晶晶開始娓娓道來。

接下來的四十分鐘是我有史以來感到最冗長而難熬的時光,許許多多的聲音在我的腦袋裡相互打架:

「天啊,這些猶如『戲說台灣』的劇情怎麼可能是真的? 」

「如果現在就打斷她的話題,會不會諮商關係根本就建立不起來? 」

「如果只是一直聽她講,那我來這邊能有什麼幫助嗎? 」

「要是我附和著她的劇情回話,會不會更加重她的……幻覺? 」

「欸欸,可是她真的有幻覺嗎? 我根本都還不了解她的狀況啊……」

「這世界……會不會真的有神明和鬼魂啊? 」

「喂! 清醒一點好嗎! 」我在心裡默默甩了恍神的自己一巴掌。

不過,我猜晶晶肯定沒有發現我當下內心的掙扎,因為她就這樣子滔滔不絕、自顧自地講了將近四十分鐘關於紅衣女子的委屈辛酸史。然後在這令我瞠目結舌的氛圍下結束了第一次的諮商。

雖然我從小就對靈異之說深感興趣,而且每到週六晚上必定要霸佔電視看當時最熱門的「玫瑰之夜」,但由於對宗教文化與儀式不甚熟悉、諮商經驗又嫌不足,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完全不知該如何是好。

不意外地,接下來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諮商室裡依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鬼魂」,每次的「冤情」也都不盡相同。每一次我都陷入不知道該繼續傾聽還是該打斷的痛苦拉扯;每一次我都困惑著諮商紀錄上總不能都寫著鬼魂的冤情,畢竟我的工作是諮商,而不是靈媒啊!

第五次的諮商,晶晶一如以往一看到我就立刻要「介紹」本次在諮商室裡的鬼魂出場。終於,我覺得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了。

「等我一下、等我一下……。」晶晶才剛要開口,這次換我示意她暫停。

「可不可以請『祂』先暫停一下,這次我有事情要跟妳聊一聊。」、「妳每次都很關心祂們的事情,可是我都還不太認識妳呢。」我說。

「對欸,好像是喔! 」晶晶這才停下來。

「妳要祂在這裡面? 還是請祂先到外面去? 」我問。

「老師你會跟我聊到我的事情嗎? 」

「可能會喔。」

「那我叫祂先出去好了,這樣我的事情才不會被祂聽到。」晶晶決定。

這對我們而言是個相當重要的突破,因為第五次的諮商我終於能夠跟晶晶有一些直接的對話,並且聊到跟她有關的事情。

後來幾次的諮商我也如法炮製,漸漸地,我們之間不再充斥著來自各方的鬼魂。

p112-層林:每一個轉彎,都能遇見不同的風景.jpg
層林:每一個轉彎,都能遇見不同的風景

祂們代表了「關愛」與「需求」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到目前為止,我都沒有說明晶晶的家庭背景、情緒以及人際等狀況,一方面是因為那樣一來占用的篇幅極大,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我們知道了太多關於某個人的資訊(尤其是被標籤的「問題」)時,我們就很難不一直往「她有問題」的方向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忽略了觀察個案在當下反應出來的行為模式,但這些對行為的觀察卻是我們認識一個人最重要的資訊,也有利於我們了解個人行為背後的脈絡與目的。

與晶晶的諮商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許多細節不在此贅述。不過,在這段諮商裡,重點雖然不是那些來自各方的鬼魂或神明,但和晶晶一起歸納出這些鬼魂或神明「說了什麼」 對我而言卻是相當重要的線索。

•「鬼魂」大致上是希望晶晶能夠幫祂們一些簡單的事情(幫忙畫一張圖、縫一個娃娃、聽聽祂們的委屈),而不是一些危險的指令(例如:傷害自己、破壞東西)

•「神明」則是提醒晶晶要按時吃飯、記得寫作業、早睡早起、天天保持快樂的心情,祂們也表示會扮演晶晶生活中的好朋友和守護神

知道了這些訊息,對於理解晶晶有什麼幫助呢?

讓我們回到晶晶的生活脈絡:她常因為和同學有衝突、不懂得適當的互動技巧而缺乏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學校幾乎都是獨自一人行動的狀態;至於家庭背景,由於父母親離異,她與父親同住,但父親的工作剛好與她的作息相反,每天晚上父親都必須外出工作,等到她早上要出門上學時,父親才剛下班回到家。因此她晚上經常獨自一人在便利商店吃微波食物,然後在安親班待到很晚才由同學的媽媽順道接她回去。

「神明」所說的話沒有脫離現實、也沒有誇張駭人的情節,而且幾乎都是正向的關心與支持的內容。一個即將邁入青春期的女孩在人際上很需要同儕的陪伴和支持,進而獲得認同感與歸屬感;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的女孩正面臨著身體與生理方面的變化,在家中也需要母親與她分享或教育她如何面對這些改變,以及在行為或心態上該怎麼因應。但晶晶非常缺乏上述這些關心與教育,而「神明」所說的話正好滿足了她在學校與家庭一直沒有得到的「關愛」。

至於那些「鬼魂」帶來的小小請求,某種程度是滿足了晶晶在人際互動中「被需要」的需求。人是群居的生物,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與人連結的需求與渴望,事實上,在現在的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免不了與他人互動。「被需要」的感覺一方面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自己與他人是有連結的,並且也透過對他人的協助,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現在讓我們試著把「鬼魂」和「神明」兩個詞替換一下:「一個人在生活中期待自己能夠『被朋友及家人』需要,並且也希望『被朋友及家人』關心和支持。」相信你不會覺得這句話有什麼不妥之處吧。

「那……關於她說聽見了許多人格在說話,」輔導老師很認真地看著之前的輔導紀錄問:「這難道不算是多重人格的精神疾患嗎? 」

如果光是看到輔導紀錄上描述晶晶表示會聽到其他人格的聲音、也會與其他人格對話,我應該也會有些擔心,但是與她討論完「神明」與「鬼魂」的聲音之後,我比較確定這些角色並非是異常的精神狀態,而是來自於她對於人際與關愛的需求(當然如果持續無法滿足這些需求、持續使用異常的行為來滿足自己,或許也可能會發展出相關的精神疾患)

與晶晶討論到「人格」的部份時,晶晶分別為這些人格命名,而這些名稱也代表著這些人格出現的時機與功能。

「哦哦...有沒有可能這些『人格』其實都是妳心裡的聲音,妳用這些聲音來提醒自己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什麼時候不要做哪些事情,避免惹別人生氣,對嗎? 」我試圖讓晶晶覺察這些自己稱之為「人格」(卻因此嚇到很多人)的東西其實就是自己內在的聲音,而那些聲音往往都是用來提醒自己的。

記得是在我預告諮商即將結束的最後那幾次,晶晶說:「最後這幾次我要用我自己跟你聊天,不要再用其他的人格了。」

「哇,妳進步了耶! 妳現在可以自己決定要讓那些聲音出現、哪些聲音不要出現,妳可以作主了! 」我回應她。

然後晶晶回應了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其實我知道那都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可是這樣比較不會無聊,至少有人陪我說話……」

「我一開始其實不想來這邊跟你聊天,我覺得你也會跟其他人一樣說我有神經病,但是你居然沒有罵我,而且還專心聽我說話。」

「雖然你後來都不太跟我講鬼的事情,但是跟你聊其他的事情好像也很好玩。」

「我現在已經很少去幫什麼鬼魂做事情了,而且其實我自己也很怕鬼。」

事實上,許多人在童年時期多多少少也會在獨處時,發展出一人分飾多角的行為。我記得小時候當姐姐去上學時,因為爸媽正在店裡忙著做生意,所以覺得寂寞的時候,我就會自己拿著幾個玩具扮演不同的角色、彼此之間相互對話,後來甚至還把他們當成現實生活中真正存在的朋友,在生活中時不時就會喊一下他們的名字,害得爸媽相當擔心。

經過討論之後,晶晶其實很清楚自己正在做什麼事情,但要她接受「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編造出來」的,也就代表要她再次去承認「學校與家庭都沒有人要陪伴她」的殘酷事實。為了不去面對令人寂寞與痛苦的現實生活,於是選擇繼續活在編造的情節裡,而神明與鬼魂之說正好也是這個虔誠的小村落裡大家最熟悉的題材。

知名的日本臨床心理師及榮格心理學家山中康裕先生在《哈利波特與神隱少女: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ハリーと千尋世代の子どもたち)一書中曾提到:「去發掘自己的內在潛能與生存之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孩子也是如此。因為覺得寂寞、想要被關心,所以發展出各式各樣陪伴自己的方式。即使她所使用的方式並非我們覺得適當或健康的,但她卻在維持正常作息(正常上學、去補習班、幫自己準備早餐與晚餐)的情況下,還能獨自找到讓自己不寂寞,甚至好像還有特殊能力的方式,那正是一種因應生存的潛能,藉此避免讓自己的情緒或精神崩潰。

那些關於生存所需的智慧與潛能,往往就蘊藏在個人的內在。而身為家長或老師的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幫助孩子們從看似「問題行為」的背後發現他們的需求與目的、同理他們的困境,但也協助他們探索更正向、更適當的方法。簡單而言,就是陪伴孩子探索及開啟個人原本就擁有的內在的智慧。

經過了一個學期,隨著暑假的到來,我與晶晶的諮商終於告一段落。

與她道別的那一天,山上的陽光煦煦,微微涼風與蔚藍無雲的天空令人感到神清氣爽。我站在校園外面的停車場整理背包,望著那道已經除完雜草與藤蔓、煥然一新的老舊校門,我突然發現這一間迷你的學校就坐落在一片令人心曠神怡的秀麗山景裡,一旁土地公廟頂頭的榕樹繫著一幅長長的紅布條,上方用白色的楷書字體貼著幾個大字:「快快樂樂上學,平平安安回家。」

我想,這也是一份神明對小朋友們的關心與提醒吧!

心理諮商小教室

對於有妄想、幻覺或缺乏現實感的個案,我通常不會再鼓勵他去討論幻想或不切實際的情節,避免讓他的認知與現實情況脫節得更嚴重。但經過多次的互動,我評估晶晶並沒有精神異常的狀態(而且後來也發現晶晶很喜歡看「戲說台灣」之類的戲劇,並且承認自己會用這些劇情來當作想像的材料),而她後來也能覺察到這些角色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因此我才會邀請她一起去思考這些角色說過的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聯經出版公司《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一個諮商心理師的修練筆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展誥心理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