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開民宿賺錢,為什麼要學釣魚?13種即將失傳捕魚法,是台灣正在失去的記憶…

2016-07-11 11:44

? 人氣

綠島鰹竿釣。(圖/漁生提供)

綠島鰹竿釣。(圖/漁生提供)

台灣有七成漁獲來自「破壞性漁法」,工業化、規模化的遠洋漁業透過大型漁撈作業方式、圍網漁船,壟斷漁獲量,捕撈的細網亦無法讓尚未成熟的小魚倖免於難。耗竭日益減少的漁業資源,並破壞海洋生態的健康。「永續性漁法」不以追求「高效率」為目標,讓物種恢復與資源遞補的速度大於捕撈數量,不拖網、不濫捕,尊重海洋資源與文化,期望人與海洋能達到真正的共存,未來的海年年有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透過影像,紀錄難以永續的永續漁法

綠島擁有全台灣唯一一艘「鰹竿釣」船,鰹竿釣在日本又稱「一支釣」,以平均一秒鐘一隻魚的速率,用魚竿將鰹魚一支支釣起。即使捕撈速度快,鰹竿釣具有高度選擇性,不會釣起還沒長大的小魚,過去往往在 30 分鐘內讓漁船滿載而歸。鰹竿釣需要十足的分工合作,灑魚餌、灑水、釣魚,合作無間才能擁有如此漁獲。近年來,大型漁船在遠洋大量捕撈,降低近海漁獲量,綠島青年人口外流亦成為鰹竿釣船即將消逝的原因。

年輕人留在綠島如果開民宿能賺錢,為什麼要釣魚?

面對漁法即將消失,幾年前綠島鰹竿釣鄭船長曾與當地人規劃觀光活動,讓遊客上船觀賞鰹竿釣,並親身體驗漁法。但鰹竿釣船上能多乘載的遊客數量不多,每出港一次就得出動所有船員,鰹竿釣船上船員平均年齡六、七十歲,即使很想向更多人介紹鰹竿釣,身體亦不能負荷更多次的出海,只好宣告暫停。

無法親自延續永續漁法的進行,七位來自海洋相關科系學生所組成的《漁生》團隊希望透過影像紀錄,保存這些即將逝去的永續漁法。調查台灣現有 30 幾種漁獲方式,從金山磺港到屏東東港,濃縮出目前正在消逝的 13 個永續漁法,並將其拍攝成紀錄片,牽起人們與海的連結,並更加重視海洋文化的內涵。

(圖/漁生提供)
攝影何達祥 ( 左 ) 與導演田伍峰實地拍攝過程。(圖/漁生提供)

共築對海洋的喜愛,享受捕魚與拍攝的每個過程

我們都喜歡海洋,它離我們很近,卻也很遠…

進到台北海院以前,《漁生》的成員們對海也不熟悉,對他們而言,海就是環繞在島嶼四周、一片蔚藍的美,如同一般人對海的想像一樣。

負責拍攝的朱許暘是金山磺港人,爺爺年輕時從事漁業,亦參與金山磺港特有的「蹦火船」作業,以前許暘總覺得爺爺身上都是魚的腥臭味,不喜歡和他站在一起,甚至不願意在同一張床上睡覺。對許暘來說,海是從小陪伴自己到大、熟悉的事物,儘管對海的認識不深、漁業的辛勞使爺爺不讓子孫繼承自己的工作,許暘仍想以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為海付出。

談到這邊,團隊成員們突然爆笑,告訴我許暘愛海成痴,每次出去拍攝,身上總背著兩件泳褲、五個蛙鏡,「他永遠穿著泳褲,看到可以下去的海,褲子一脫就跳進去了!」導演田伍峰和許暘是看到海最容易失控的兩人,在清水斷崖公路上,伍峰看見岸邊的漁船,不管自己只穿著夾腳拖,和許暘跨過圍欄便在巨岩上跳躍奔走,只為拍到最美的畫面。

紀錄台東「鏢旗魚」時,《漁生》遇上新港漁港最年輕的鏢手盧旻易。旻易從小就喜歡大海、高中一畢業就跟隨父親學習捕魚。以往在搖晃的漁船上,船員們要經過兩年的訓練才能好好站穩鏢魚,但旻易「暈船」的時間卻只有短短一星期,注定這一生就是要走「討海」這條路。近年來從事鏢旗魚的漁民越來越少,旻易和幾個年齡相仿的朋友一同學習鏢魚手法,並希望能傳承這樣的傳統漁法。

台東開啟了《漁生》對漁民的另一種想像,並不僅有六七十歲的老漁民,新一代的參與為鏢旗魚注入不同的活力,旻易擁有一艘很「潮」的漁船,裝飾得特別不一樣,船上還總是放著十分熱鬧的流行歌。雖然這是個粗重的工作,但漁民們十分樂在其中,「漁民們才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刻苦,熱愛著海洋,享受著捕魚的生活,他們過得可是十分快樂呢!」伍峰說,用「手叉網」捕魚的花蓮靜浦部落,當地的漁民美麗姊、英雄哥都笑著和他們介紹:「我們都是『網友』啦!一起用手叉網捕魚的朋友!」

當你親身站在船上拍攝,每個經驗都是難能可貴的

「我們台語都不是很好,漁民們的海口音又特別重,幾乎無法溝通。」說到採訪的瓶頸,負責與漁民聯絡的冠臻講起溝通的困難。在綠島拍攝一開始與船長產生一些誤會,誤讓船長以為《漁生》是詐騙集團。嘗試很多辦法,甚至讓其他居民居中協調,「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去解釋為什麼要來這,但都很難讓他們明白。」

最後他們拿出在金山蹦火船的作品,讓港邊漁民們忙碌之餘圍著看影片,專注而寧靜的感受裡頭的話語:「影片播完,鄭船長抬頭看了我一眼,是雙眶潤紅卻帶著微笑的。」伍峰說,「我們很難說清楚,只好用影像表達,希望他們能感受到我們的決心。

(圖/漁生提供)
漁生團隊與綠島鰹竿釣船員、船長合影。(圖/漁生提供)

「對漁民來說,讓女生上漁船仍是一件較無法被接受的事。」由於每個地區捕魚時遵守的規矩不同,拍攝前必須事先詢問各種禁忌,有些地方連魚具、船都不能讓女生摸。通常拍攝時伍峰或許暘上捕魚船,其他成員則在另一艘觀光漁船上跟拍船上的捕魚過程。為不打擾漁民作業,觀光漁船不能離捕漁船太近,兩艘漁船畫面時進時遠,得乘有好距離時趕快拍,兩艘漁船太接近十分容易濺起浪花,這也是最需要保護器材的時候。

紀錄漁法,幾乎所有過程都必須在船上拍攝,伍峰說:「一開始滿緊張的,因為我們不可能有時間和金錢重拍很多次,所以每個畫面都很珍貴,要好好把握。」不放棄任何好機會紀錄,漁船晃動劇烈,連一般漁民都需要一段時間訓練和適應,《漁生》們就這樣硬著頭皮上了。「最常發生又最怕的就是暈船了。」文雪說到這些回憶突然皺起眉頭,「每坐必吐」是她為這段記憶下的四字箴言,「但不管吐得怎樣,還是會緊緊抓牢所有器材,穩住不讓它們掉進海裡。」

當被問及到目前為止最喜歡的漁法,冠臻不假思索的回答綠島,過程挫折和轉折太大,深深烙印在腦海裡無法抹去。文雪覺得是金山,蹦火船點燃光火的那刻,聲音和顏色是必須親身體會的。伍峰則說他都喜歡:「真的不知道最喜歡哪個,我每次都很被感動。」大家調侃著伍峰的感性,但負責拍攝的達祥卻在一旁說,當你真正站在每艘船上看著他們的作業,你就會知道這是沒辦法比較的。

蹦火船點燃瞬間的光火與聲音、鰹竿釣一只一只魚從水面躍出、鏢旗魚驚心動魄的激情與速度,並在其中感染到漁民堅毅不拔、認真面對浩大海洋的精神,要怎麼能選出最喜歡的呢?

(圖/漁生提供)
金山蹦火船利用磺石加水生乙炔瞬間點燃火炬,吸引青鱗魚受光吸引躍出海面。(圖/漁生提供)

不只是畢業製作,延續屬於海洋的價值

成員們緩緩講述每段拍攝的故事,不時對彼此相視而笑,甚至短短一個半小時的過程,回憶又將《漁生》推向前,當下決定好了下一次的綠島行程,為補足第一次沒拍到的畫面。冠臻興奮的說:「大家都可以對吧!那我要來訂船票了喔!」計畫直至今日一年半,也打從一開始大家都已有共識,等拍攝到一定進度還要籌備一趟環島的感謝旅行。

新一代設計展結束,《漁生》完成了暫時性的目標,募資達標後,更使他們得以展開下一個旅程,著手規劃剩下未完的拍攝。然而這是個畢業製作,畢業後,大家也將各奔西東,這樣的計畫是否更加困難?團隊們大家都有了要一起完成的決心,往後共同擁有的時間可能更少,也因此正和時間賽跑著,達祥和許暘還得先去當兵,這份計劃也不再只是學生單純的作品了。「綠島的鰹竿釣只剩下一艘,我更害怕過一陣子後他們就不出港。」冠臻細細道出擔憂,並堅定說著,要趁有時間的時候趕快拍完。

此時伍峰突然詢問有關考船員證照的事情,我驚訝地以為畢業後他要去當出海工作了,伍峰笑著說不是,「暑假要去上課,考個船員證照,以後拍攝才能更順利,上更多船一起出港啊!」

這是一個不會結束的計畫,如同海洋,如同魚群們在大海迴游,為了生活、傳承而不斷在海裡往復泅泳。《漁生》團隊完成此次 13 種漁法的紀錄後,更希望能繼續用自己的影像專長,記錄大海裡其他值得關注的議題。這個不只是畢製的畢製,時間和金錢都花下去了,《漁生》說一定要做出一個很有意義的東西。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Vstory(原文標題:嘴裡吃的魚從哪來?大學生以影像紀錄永續漁法,期望人與海永生共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