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一步,都有血跡斑斑的歷史…她在柏林巷口裡的小學,遇見最溫暖有力的轉型正義

2019-06-19 15:33

? 人氣

(圖/想想論壇)
藉由擺上大小不一的石頭,生者表達守護亡者的心意。(圖/想想論壇)

我花了幾天時間,踩著腳踏車看完所有八十面牌子:「猶太人不得參加歌唱協會」、「晚上八點後(夏天九點)猶太人不得離開住所」、「猶太青年登山健行同時不得超過二十名」、「猶人不得進入電影院、劇院和音樂會」、「柏林猶太人須於下午四點到五點間購買食品」、「猶太兒童不得上公立學校」、「猶太人不得再購買報紙和雜誌」、「猶太音樂家不得從事相關工作」、「猶太人須上繳所有衣物」、「猶太人須上繳所金製、銀製、白金製和珍珠飾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原來,清除某個特定族群向來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從一些看來無傷大雅的小地方開始,一點一滴剝奪你的各項權益,直到什麼都不剩為止。透過媒體和教育的洗腦,大眾也相信這一切都是如此地理所當然,有異議的人也會因為害怕被牽連,從起先的閉嘴變成乖乖合作的共犯。

我們在同一塊土地上比鄰而居

在施納柏格市政廳中的常展「我們曾是鄰居」(Wir waren Nachbarn)中,參觀者能夠翻閱成千上萬被黨國力量迫害的(猶太)居民的史資,也能領悟到,黨國不是一個遙遠的、抽象的概念,它是實實在在由「人」組成的。在過了七、八十年後,就連我這位短暫落腳的旅居者,透過當地人在轉型正義上的溫柔努力,也能認識這些過去的鄰居。他們曾經住這裡,我們比鄰而居,一點也不陌生。

(圖/想想論壇)
在巷口里的略克尼茲小學Löcknitz-Grundschule,街燈上可見一面相當低調的「追憶之地」牌子。(圖/想想論壇)

或許,我們能給自己和下一代最強大的力量,莫過於一顆包容和理解的心。唯有我們願意去了解每個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性向等,擁有同理心和思辨力,我們才不會那麼容易受到鼓吹而成為支持極權的共犯。

作者介紹|楊佳恬

來自國境之南的屏東女兒,國一沒念完就跑到奧地利學音樂,演出足跡踏遍歐洲以及亞洲,並糊裡糊塗在歐洲紮根。現為德文街頭雜誌「Megaphon」的專欄作家,擔任奧地利外交部的「文化融合親善大使」,也被歐盟執委會任命為「歐盟文化融合親善大使」,是這個計畫中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台灣人。在日常生活,用西方眼睛觀察東方,用東方靈魂感受西方。

著有《教育是,陪你找自己的路:歐盟文化融合親善大使的奧地利教育大震撼》、《小國也可以偉大:我在奧地利生活學習的第一手觀察》。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在柏林巷口裡的小學 遇見最溫暖有力的轉型正義)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