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一步,都有血跡斑斑的歷史…她在柏林巷口裡的小學,遇見最溫暖有力的轉型正義

2019-06-19 15:33

? 人氣

(圖/想想論壇)
學童們在轉型正義課程中,用模型還原已損毀的猶太會館。(圖/想想論壇)

數十年過去了,倖存者的後代前來尋根,安靜地站在這塊紀念碑前,放上粉嫩的玫瑰花和大小不一的石頭。這些石頭代表猶太習俗中守護亡者的心意。散步經過的居民,也會慎重地對這些外來人點頭致意。「如果當初歷史不是如此,或許我們今天都是鄰居。」帶著我散步的阿姨低聲呢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想想論壇)
小學外紀念猶太會堂遺址的碑坊。(圖/想想論壇)

轉型正義,從小做起!

略克尼茲小學立志不讓下一代遺忘這段歷史。校方堅信,德國近代史上最黑暗的過去不該是課本上背完就忘的章節,孩童也必須了解,這些殘忍的歷史當初是如何發生在你我周遭

九月開學起,小六生有每周一堂的系列課程。在過了四個月的準備,初步理解這段歷史後,孩子們也參與1月27號「納粹受害者紀念日」的相關活動。略克尼茲小學的學生來自各個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藉由這個系列課程,孩子們學習到如何尊重各種族群。而家長們也藉由孩子回到家的敘述,更加了解自己居住環境的歷史,近年來更有許多家長積極地投入和協助,不同的企劃也一一衍生。

學校每年都邀請白髮蒼蒼的倖存者和他們的後代前來學校,讓孩子們能夠接觸第一手記憶,這些邂逅給孩子們的影響勝過任何一本課本。學童們目不轉睛地聆聽他們的故事,在發問時更是口無遮攔,因為他們真心想要了解當時的情況:「你們那時候沒有錢怎麼辦?」、「你是什麼時候最後一次看到你媽媽?」、「你現在對德國有什麼感覺?」

這一系列課程的最高潮,則是學年末的「堆磚儀式」。小學的遊戲場上有道用黃磚瓦砌成的牆,每塊磚瓦上可見不同的兒童字跡。1994那屆的六年級生,把施納柏格區猶太孩童受難者的名字寫在磚頭上,好紀念他們。這個企畫被延續下來,成為學校傳統,至今沒有間斷過。每年的小六生可從市政廳的文獻裡選擇一名遭到迫害的猶太兒童,將其姓氏與生卒日寫到磚瓦上,再於堆磚儀式上慎重地將自己的磚頭砌到原有的牆上。

(圖/想想論壇)
二十多年來,學童們的磚瓦儼然成為一道守護亡者的牆,溫柔又有力。(圖/想想論壇)

每個學童捧著磚頭,告訴現場來賓為何選擇追憶這位數十年前的鄰居:「因為我們的名字一樣」、「因為他以前就住在我們家這棟公寓裡」、「因為我們同一天生日」、「因為她跟我妹妹的名字一樣」、「因為他這輩子只過了一次生日」。

孩子都會尋找跟自己有共同點的受難者,或是特別能夠引起自己共鳴的特點」,熱忱的女校長如此告訴我,「因為跟受難者有了連結,這一切就不再只是數據,孩子們發現原來每個數字、每筆資料背後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不論再醜陋的歷史,都不能忘記

那麼校門口的那塊牌子是什麼呢?原來這是1993年當地居民經由多年挖掘當地歷史後,所發想出來的文化藝術,一共八十塊雙面牌子分散在住宅區中,一面是納粹時期各項法規或當時猶太居民的日記、家書,另一面則是相對應的插畫,名稱取為《追憶之地》。德文動詞erinnern有幾個不同的意思:「回憶」、「追思」、「提醒」。我個人特別喜歡「提醒」,是的,我們都要提醒自己和下一代,這是一段不該也不能被忘記的歷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