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南人物說化南:他們的人生與台灣記憶

2016-07-17 06:30

? 人氣

沈可尚(記錄片導演,2015年以「築巢人」在台北電影節獲得首獎,父親為政大統計系教授):

沈可尚的父親是政大統計系台籍教授,高中以前都住在化南新村。他記得最清楚的是化南新村的年節氣氛。因為省籍不同,家家戶戶都端出不同的菜。比方端午節,南北粽子的樣式都有,很多人在化南家前的庭院一起綁粽子,母親也跟著去學外省粽,但在家裡卻綁台南粽,有趣的是,送棕子時,通常不送台南粽,而送外省粽。過去在化南新村,端午節大家一起包粽子,中秋節,大家一起做月餅,過年互相拜年,各省口音、食物的味道(還記得當時有民族社會系的教授,是蒙古人,吃的食物,長的樣子很不一樣),那種「南北合」的氛圍很「眷村」,但因為都是政大教授,化南新村感覺不是很草莽的,更有一種「文雅」之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政大憶南忘活動沈可尚導演與政大科管所張瑜倩老師對話。(陳淑美提供)
政大憶南忘活動沈可尚導演與政大科管所張瑜倩老師對話。(陳淑美提供)

高中時開始,沈可尚開始對政治啟蒙,當時印象很深刻的是美麗島事件發生,父親將家裡窗戶關起來,看黨外雜誌,沈可尚有時感覺父親心理很悶,關起門來喝酒,也不怎麼跟兒子講話,有時發出一兩句牢騷,沈可尚記得很清楚的話是,「報紙講的不一定是真的」。本以為是只有像父親這樣的台籍教授在看黨外雜誌,有天父親告訴他,原來閻沁恆(外省籍的歷史系教授,曾任政大傳播學院院長、訓導長)也看黨外雜誌,當時,那種凝重、詭異的政治氛圍在化南新村,沈可尚非常難忘。

沈可尚對化南印象很深刻的,還有與化南孩子的「階級」氛圍。當時化南新村的人都是政大教授職員之子,出門上學都是穿戴整齊、白襪黑鞋,都讀政大實驗小學,一個路隊出去,在目前的政大實驗小學幼稚園的地方,與木柵農村的地主的小孩(當時,也有木柵社區的小孩透過關係,或抽籤等可以有名額念實小)交會,「兩方人馬,身上的氣味截然不同」,化南與木柵農民之子,要在實小玩上一整天,兩方人馬的「氣味」才會混在一起。

沈尚可說,「化南新村是個有歷史,有感情,有衝突,有壓抑,有融合之地,傳遞的是一種現在已經很難得到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與親密,跟很長的一段時間,臺灣人的生活方式的歷史記憶是很接近的。」

*作者苑舉民為銘傳大學副教授,陳淑美為「拯救化南工作小組」成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