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你知道這首歌是何時誕生的嗎?一部劇唱遍當年台灣人最愛音樂

2016-07-08 10:30

? 人氣

「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是1920年代中國文人劉半農在英國倫敦唸書時寫的歌詞。也許因為劉半農當時身處英國海島,這樣典雅微妙的中國抒情,與台灣《紫色大稻埕》海島小國之天光水影似乎能夠巧妙相呼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時跨海流傳到台灣的中國藝術歌曲,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運用到《紫色大稻埕》中的〈送別〉。〈送別〉的填詞者李叔同在日本唸書時,聽到日本人改編自美國小品音樂的〈旅愁〉後非常喜愛,將原曲配上中文歌詞成了傳頌至今的〈送別〉。

如泣似訴的「長亭外,古道邊」因之成為蔣渭水、陳植棋等知識青年出現時的背景音樂。歌詞內仰首芳草碧連天,遠望祖國山外山的詩意澎湃,自然也成為對孫中山革命建國有著浪漫憧憬的台灣知青私下學習中國語言、追求民族解放的歌曲之一。

延伸欣賞│紫色大稻埕〈送別〉經典片段

中國藝術歌曲當然只是當年台灣迎接各種文化衝擊中的一小塊拼圖。當時早已接受荷蘭西班牙殖民者與傳教士帶來的歐洲古典音樂洗禮的台灣,經過日本政府國家教育加持,西洋古典音樂也已生根成為台灣精緻文化的內涵。

 《紫色大稻埕》戲中挪威劇作家易卜生作品《社會公敵》在永樂座上演時,舞台上搭配著北歐小鎮醫生屹然對抗社會權勢的背景音樂,是以《茶花女》歌劇著名的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另一齣歌劇《那布果》中著名的希伯來奴隸之歌。

那布果( Nabucco)是舊約聖經中慾望之城巴比倫暴君,歌劇中流離失所的猶太人民在幼發拉底河畔思念故鄉的悲壯歌聲〈思緒乘著金色翅/ 英譯: Fly, thought, on golden wings〉襯托著易卜生的社會寫實抗爭,從台灣殖民社會脈絡中看來格外耐人尋味。

圖1 (2).jpg
《紫色大稻埕》的劇中劇,重現挪威劇作家易卜生作品《社會公敵》,舞台上搭配背景音樂,是歌劇《那布果》中著名的希伯來奴隸之歌。(圖/紫色大稻埕粉絲專頁

此外,謝里法老師原著小說內提到的南美洲烏拉圭作曲家羅德里哥之探戈舞曲〈La cumparsita〉也出現在劇中。完全不同於歐洲古典歌劇的壯烈格局,〈La cumparsita〉舞曲是耐人尋味的小品曼妙與慾望探索。

《紫色大稻埕》中年輕藝術家們即興起舞跳探戈用的就是這首當年風靡20年代歐洲,由留法台灣學生輾轉帶回台灣的西方流行音樂之一。當時的美國南方爵士搖擺樂風當然也吹到台灣,Charleston Dance跟古典華爾滋/狐步舞步一樣都成了當時都會男女追尋世界認同的脈動。

圖3 (2).jpg
年輕藝術家們在聚會中,品嚐紅酒,也隨著探戈舞曲〈La cumparsita〉即興起舞(圖/紫色大稻埕粉絲專頁

殖民地國家在歷史表面的悲情之下,民間社會其實有著生意盎然的豐盛人文,被殖民的台灣小島在接受各種世界文化衝擊之餘,也多元融合地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流行文化風貌,1930年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搭配電影行銷發行的〈桃花泣血記〉開啟了台語流行歌風潮,隨後的本土創作〈跳舞年代〉更是充滿當年風靡都會男女的舞影脈動,流傳到現在的〈望春風〉、〈河邊春夢〉、〈雨夜花〉、〈青春嶺〉 等等都是1930年代台語歌曲黃金年代的代表作。

然而,追尋流行與世界認同的立足之地當然是本土。《紫色大稻埕》的配樂,除了主題曲〈大稻埕的天光〉家鄉故里千帆水湧的江山如畫之外,女主角如月拿手的宜蘭民謠〈丟丟銅仔〉、嘉義畫家陳澄波口中的嘉南民謠〈一隻鳥仔哮救救〉以及陳植棋的汐止褒歌,藝旦口中俏皮的泉州南音(南管),甚至是蔡培火為文化協會譜寫的愛國歌曲〈美台團歌〉,都真情流露地反映了當時台灣土地的脈動。

少年畫家陳植棋口中的「小娘約哥後壁溝,假意夯椅去梳頭,搭心若來就喀嗽,哥仔招手娘點頭」源自閩南村民即興唸歌的吟唱傳統。山歌中男女相褒訴情的單純曲調,跟戲中穿著和服的藝旦娓娓吟唱的泉州南管「燒水燙灔腳,消息倘璉耳」一樣,都是當時地方男女朗朗上口的逸趣小品,輕快中蘊含著深厚豐富的民間諺語。

圖4 (1).jpg
《紫色大稻埕》劇中穿著和服的藝旦(呂雪鳳 飾)在賓客宴席中娓娓吟唱泉州南管。(圖/紫色大稻埕粉絲專頁

來自蘭陽平原民間童謠,女主角如月口中俏皮開朗的「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空內」,1945年被台灣作曲家呂泉生重新編詞,成為今日大家耳熟能詳的〈丟丟銅仔〉版本,但因此也令一般大眾誤以為源始於十八世紀清人吳沙開發蘭陽平原時期的〈丟丟銅仔〉是戰後的創作。當時的台灣地方音樂,除了擁抱生命的輕巧愉悅之外,當然少不了殖民地人民最根深蒂固的苦悶。哭到三更、半暝找無巢的〈一隻鳥仔哮救救〉就是其中之一。

延伸欣賞│紫色大稻埕〈丟丟銅仔〉經典片段

圖5 (1).jpg
如月(柯佳嬿 飾)剛來到銘新劇團徵選時,哼唱的就是她所熟悉的宜蘭家鄉童謠。(圖/ 紫色大稻埕粉絲專頁

源始台灣嘉南平原,流傳到台灣島嶼大街小巷的〈一隻鳥仔哮救救〉,不止隱藏著台灣民間對殖民者的無言控訴,也唱出了被殖民者的沈重心聲。而《台灣民報》發行人蔡培火為台灣文化協會寫的愛國歌曲〈美台團歌〉,暗夜暝泣之餘,同時也天光乍現地描繪出水稻雙冬割、海闊山又高的福爾摩沙美景。

圖6 (1).jpg
來自嘉義的畫家陳澄波(江國賓 飾)感嘆哼唱著家鄉民謠〈一隻鳥仔哮救救〉。(圖/ 紫色大稻埕粉絲專頁

貫穿《紫色大稻埕》全劇的主題音樂,則是改編自台灣當代音樂家石青如的鋼琴小提琴雙協奏曲〈破曉—大稻埕的天光〉。千帆水湧的史詩格局,江山如畫娓娓道來,揉合了現代與懷舊的古典音樂主題,與劇情內出現的各方背景音樂,毫無違和感地編織出1920年代大稻埕與台灣多元豐沛的生命力。保守世代對未來的憧憬,殖民年代對解放的渴望,其實就是台灣百年前繁華多樣的歷史風貌。

延伸欣賞│紫色大稻埕主題曲〈大稻埕的天光〉官方MV

撰文│葉綺玲
本文作者為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碩士,世新大學英語系講師。

大河劇《紫色大稻埕》現正播映中
每週五22:30三立台灣台;7月23日起,每週六21:00 公共電視
官方臉書粉絲專頁網路收看平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