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揭讓媒體人最無奈10句話,再有理想都孤掌難鳴啊

2019-06-14 11:54

? 人氣

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卻拉大了與媒體的距離,媒體從業人員無奈的事情,你知道嗎?(圖/facebook,網路溫度計提供)

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卻拉大了與媒體的距離,媒體從業人員無奈的事情,你知道嗎?(圖/facebook,網路溫度計提供)

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卻拉大了與媒體的距離,媒體從業人員無奈的事情,你知道嗎?

誰教誰播新聞?

無論是菜鳥還是老鳥,一腳踏進媒體圈的新聞人,都會在某些時候感到無奈與茫然,科班出身的媒體人更會發現,課本上的是一回事、老師說的是一回事,而網友教你怎麼播新聞,又是另一回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播,呈現了新聞媒體與社會議題、閱聽眾之間的交集、碰撞,只是現實中的媒體與閱聽眾之間有比戲劇太多拉扯、矛盾與無解,《與惡》詮釋的只是媒體工作的冰山一角,為了戲劇張力更加強了部分情節渲染,卻因此拉開民眾與媒體的距離。

今天的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就要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帶大家更深入來看看,新聞媒體工作者最無奈的十件事,到底有解、待解還是無解?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10名:負面新聞報導遭網友質疑

可不可以不要報這種負面新聞;好的不報、報壞的;媒體就是社會亂源。

有些網友特別喜歡正能量題材的暖新聞,但媒體本來就不能只是隱惡揚善,總有些負面、與大家息息相關的新聞需要被報導,卻經常挨轟「怎麼老是報這些」,被認為媒體讓大家的生活充滿更多負能量。其實,揭發黑暗面的新聞能讓大家借鏡,反思我們的社會是否出了什麼問題,也是媒體的功用之一。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9名:經營需要錢,被廣告商綁架

這一定「葉佩雯」。

媒體需要經營與收益,才能確保持續運作,確保員工有薪水,卻經常得面臨業配的爭議挑戰,當業配成為新聞時,到底算是一則廣告,還是一則新聞呢?有時連主管、廣告商都沒有辦法說個分明,有網友認為業配文就是用錢造出來的假新聞,這樣的理解並不正確,更深深造成許多曲解、誤解,業配對媒體而言是不得不存在之惡,如何在賺錢與新聞自主找到平衡點,是媒體人共同的功課。

(圖/pixabay,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pixabay,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8名:重要國際新聞篇幅小

只會寫廢文,都不報國際新聞。

有些自認比較有sense的網友,經常敲碗要看國際新聞,順便抱怨怎麼老是一些改寫新聞、雞毛新聞、蒜皮小事……其實自己主動谷歌也是一種接觸國際的方法。對有收視、點閱壓力的媒體而言,國際新聞的量往往就會被其他更有收視率的新聞給蓋過,從商業考量的角度來看,捨棄也是有限時間的無奈之選,如果真的想改變這樣的文化,除了媒體人的努力之外,也需要閱聽眾多多觀看的幫忙。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7名:時間、流量壓力導致出包多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妓者不意外;台灣記者平均智商30。

面對時間速度和收視點閱的壓力齊下,無論任何人都會有出錯的經驗,老道的媒體人都有可能吃不消了,更何況在這個流動快的職場,無時無刻都有新人報到,如果無法應付這樣壓力大的環境,隨時都可能被淘汰,媒體人需要讓自己光速的成長,在這樣的窘境下,不出包是萬幸,需要加倍再加倍的努力與機運啊。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6名:被收視率、流量追著跑

收視率那麼爛、流量又沒達KPI;你這題目沒人要看沒流量。

用電視播新聞的時代,媒體人被收視率追著跑,網路新聞當道後,主管開始訂定各種KPI,重視每篇新聞的點閱、瞬間流量,每天都要想辦法尋找「會中」、「有爆點」的題材和新聞點。為了收視和點閱,滿足、挖掘那些網友「會吃」「愛吃」的題材也變成媒體人必備技能,沒達到該死的KPI,也管不著網友愛吃啥,差不多也要回家吃自己了。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5名:網路文章抄成新聞報導

記者都不報、記者快來抄、記者只會抄。

到底是網友愛看記者抄的新聞,還是記者愛抄網友貼的東西,總之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羅生門。有時候網上爆出幾條事,網友會希望「記者快來抄」,媒體沒有動靜就會挨罵「記者都不報」,記者從網路挖了幾條題材,卻又被酸「只會抄」,有時都快搞不清楚,到底是跟還是不跟呢?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4名:政黨色彩濃厚,立場偏頗

親藍、親綠、親中不要看。

台灣大多數媒體,幾乎都有政黨色彩,這是眾所週知的事,也是難以改變的文化,畢竟電視台需要資金、也必須有所收益,高層們也各自有友好的政商人脈,因此特定媒體有特定的立場,在自由的台灣是一件非常稀鬆平常的事,至於立場偏頗的問題,也還需有媒體識讀的閱聽眾自行選擇吸收或者不認同,並且勇於檢舉警告,才有機會逐漸改變媒體文化。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3名:天災人禍衝第一線卻被質疑

不休息衝現場幹嘛?妨礙救災啊。

重要災情發生時,媒體從業人員往往放棄休假、緊急到災區進行報導,希望能讓閱聽眾及早知道情況。不過部分民眾對於這份辛勞並不友善,太早到被嫌礙手礙腳,太晚又被罵沒有最新的即時。其實媒體前往第一線並非作秀,而是希望能將消息傳遞出來,達到警示、提醒、監督、幫助的作用。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2名:假新聞氾濫,民眾不信任媒體

垃圾媒體都亂報、做假新聞;媒體製造業。

有些非專業的團體利用網路資源散佈假新聞,為了各式各樣的私人利益目的,卻成為媒體圈的老鼠屎,讓媒體在閱聽眾心目中被貼上「造假」的標籤,閱聽眾的不信任感也越來越重,逐漸形成媒體與民眾之間各種衝突的惡性循環。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YouTube,網路溫度計提供)

第1名:背負獨家、搶快壓力

別家都報了,你還在幹嘛?

無論是中文「新聞」還是英文「News」,都代表了不只要「新」,而且還要是「最新」,要能夠達到這樣的標準,速度就得快,而且必須在競頻還沒反應過來之前,搶得頭籌,才能掌握第一波流量與關注。

這樣抓住大獨家的過程需要抓準時機,也需要經驗的累積,對媒體人而言是榮譽,也是莫大的壓力。

能夠完美做到既是獨家又是最快最新,不被別人破梗,實在不容易,在這些要素的權衡中,新聞的查證、確認往往會受到質疑,矛盾的是,閱聽眾希望獲得最新最快的獨家,卻又總是認為最快最新的是假消息。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公視,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網路溫度計提供)
(圖/網路溫度計提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網路溫度計(原標題:【你問我調查】其實我沒忘記初衷!比「妓者」更傷,媒體人最無奈的十句話)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