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大體解剖課紀實:實際操刀考試!最難熬的期末考,是為了培養最優秀醫師

2016-07-24 08:00

? 人氣

大二升大三的暑假一結束,在課程開始前,就會先考一次骨學跟肌學,這等於是逼學生們在暑假期間就得先讀書,心裡有個底再來解剖。而學期開始後,更是一場硬仗,一學期也不過十八週,就要考五次試,大約三、四週就考一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體解剖學考試的獨特之處在於:除了筆試,還要「跑檯」。所謂的「跑檯」,就是在大體老師身上出題,在某些特定構造一端綁上釣魚線,另一端則繫著一個壓克力號碼牌,號碼牌即題號,釣魚線綁住的構造即考題。有些構造若不適合綁線,我們會想辦法標示,譬如說,大腦或腎臟切開後,要考中間的某構造,無法用線綁,就會改用珠針插在上面。

慈大醫學系大體解剖學每學期啟用十二位大體老師,課堂上每組成員固定解剖同一位大體老師,但考試時,題目是平均出在十二位大體老師身上,學生必須在不同的解剖檯旁答題,每題時間到時,學生依序跑向下一個解剖檯,所以才叫做「跑檯」。

在不同大體老師身上出題,才能考出實力,由於每一組大體老師難免有體態上的差異,每一組學生解剖的完整度也不同,學生不能只依靠自己「熟悉的感覺」來答題,而必須對構造有充分的認識,才能正確判斷。

我們出題時,也會仔細斟酌,希望學生不要錯過最重要的東西,同時為了讓題目沒有爭議,經常出題時會花許多時間將考題解剖得更清楚,或將附近重要的指標性構造解剖出來。我自己有好幾次,在實驗室出題出得很晚,記得有一天晚上,剛好有媒體來拍紀錄片,看我一個人待在實驗室裡綁線插針,記者忍不住私下問我:「老師,您都不會害怕哦?」我不禁啞然失笑,教大體解剖學十幾年,這種事是家常便飯,我還真是從來沒怕過,再說了,這些大體老師也算是我的「同事」吧?而且是絕對默默支持、挺你到底的那種同事,有什麼好怕的。

我們跟大體老師「相處」時,通常都很平靜,要說有什麼情緒衝擊,大概是出題時看到學生粗心弄壞非常重要的結構時,會突然火冒三丈,碰到這種情況,我們就會故意把題目出得很難,算是一個警告。

慈大解剖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在跑檯前一天,會先進行口試,事前會給學生一張落落長的清單,譬如說,上肢假設有四百項必須解剖出來的構造,一組五個人,每個人大約必須負責講其中八十個項目,學生一一在大體老師身上邊指邊說明清單上的構造,老師一邊清點學生解剖出的各項構造,同時由學生的說明瞭解學生準備及理解的程度,也協助確認學生們沒有認錯構造。

為了避免學生存僥倖心理,只念自己負責的部分,我們不會事先分配口試範圍,而是口試當天再現場抽籤,換句話說,你必須地毯式唸過一次,不能亂槍打鳥考前猜題,而且口試中間主考老師還會不斷質疑追問,可以說是相當高壓的考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