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大體解剖課紀實:實際操刀考試!最難熬的期末考,是為了培養最優秀醫師

2016-07-24 08:00

? 人氣

終於,到了說再見的這一刻。醫學系三年級為期十八週的大體解剖課,前十七週是緊鑼密鼓的正課,最後一週,則整週都用來收尾與善後,包括縫合大體老師以及徹底清潔實驗室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前十七週實驗課中,從大體老師身上拿出來的臟器,觀察完都會先用潮濕的白布包起來,放在內臟桶中集中保存,在最後一週,學生們必須把這些臟器全部復歸原位,剪下來的血管或取下的構造,也都要盡可能放回原來位置。

而大體老師身上所有切割線,無論是刻意為之或不小心割錯的,全部都要縫起來, 而且,縫線不能亂七八糟毫無章法,必須縫得整齊漂亮,否則我們檢查過後還是會要學生拆掉重來 。

我們希望送大體老師走的時候,他們不是支離破碎的一堆血肉骨頭而已,而是一個有尊嚴的、完整的模樣。

接下來,則是徹底清潔解剖檯與實驗室。雖然每一次上完實驗課,都會嚴格要求學生整理,但人體有很多脂肪,解剖檯上難免還是會有一些殘油,因此最後一週,必須用清潔劑徹底清潔過再仔細打蠟;實驗室的無影燈(就是手術室裡用的圓盤型照明燈)、實驗室排氣孔(用以把揮發出來的福馬林排掉)濾網、百葉窗等細節,也通通都要徹底清潔。因為保養得宜,儘管我們實驗室這些設備都已經用了二十年,但看起來還是光潔如新。

最後一週,學生們的心情多半都有點複雜,一方面鬆了口氣,總算熬過了這門繁重艱難的課;但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他們得和「相處」了一整學期的大體老師告別了。

十八週的高壓考驗

大體解剖學的課業負擔極其繁重,不但要在大體老師身上學習,活著的老師要求又非常高,在醫學系可以說是一門「惡名昭彰」的課,還沒修過的學生大多都聞風喪膽。

解剖學是一門很講究實做的課,從某個角度來看,還真有點「師徒制」的味道,活老師們手把手地帶著學生們一區一區地解剖學習,大體老師則慷慨捐軀以身示教,這種獨特又緊密的師生關係,大概也只有在這門課可以體會到。

因為慈大醫學系特別看重這門課,負責學科的老師一個比一個嚴、一個比一個凶悍。課堂上,感覺就像傳統黑手老師傅教學徒一樣,經常罵聲不絕:「啊啊啊,才剛說不要剪錯就剪錯,你們搞什麼鬼啊?」「這樣也能做壞,我看你們完蛋了 !」「圖譜咧?都不會先看過圖譜嗎?」

絕大部分醫學系學生從小就很會讀書,原本都是被捧在手掌心的天之驕子,很多人這輩子還沒被這樣罵到臭頭過,也算是一種震撼教育。這群孩子雖然聰明,但人體何其複雜?絕非只靠小聰明就可輕騎過關,在實驗室裡奮鬥好幾天卻遲遲無法解剖出該有的成果,是經常有的事,而且,這門課考試之密集、之困難,也是學生前所未見。

大二升大三的暑假一結束,在課程開始前,就會先考一次骨學跟肌學,這等於是逼學生們在暑假期間就得先讀書,心裡有個底再來解剖。而學期開始後,更是一場硬仗,一學期也不過十八週,就要考五次試,大約三、四週就考一次。

大體解剖學考試的獨特之處在於:除了筆試,還要「跑檯」。所謂的「跑檯」,就是在大體老師身上出題,在某些特定構造一端綁上釣魚線,另一端則繫著一個壓克力號碼牌,號碼牌即題號,釣魚線綁住的構造即考題。有些構造若不適合綁線,我們會想辦法標示,譬如說,大腦或腎臟切開後,要考中間的某構造,無法用線綁,就會改用珠針插在上面。

慈大醫學系大體解剖學每學期啟用十二位大體老師,課堂上每組成員固定解剖同一位大體老師,但考試時,題目是平均出在十二位大體老師身上,學生必須在不同的解剖檯旁答題,每題時間到時,學生依序跑向下一個解剖檯,所以才叫做「跑檯」。

在不同大體老師身上出題,才能考出實力,由於每一組大體老師難免有體態上的差異,每一組學生解剖的完整度也不同,學生不能只依靠自己「熟悉的感覺」來答題,而必須對構造有充分的認識,才能正確判斷。

我們出題時,也會仔細斟酌,希望學生不要錯過最重要的東西,同時為了讓題目沒有爭議,經常出題時會花許多時間將考題解剖得更清楚,或將附近重要的指標性構造解剖出來。我自己有好幾次,在實驗室出題出得很晚,記得有一天晚上,剛好有媒體來拍紀錄片,看我一個人待在實驗室裡綁線插針,記者忍不住私下問我:「老師,您都不會害怕哦?」我不禁啞然失笑,教大體解剖學十幾年,這種事是家常便飯,我還真是從來沒怕過,再說了,這些大體老師也算是我的「同事」吧?而且是絕對默默支持、挺你到底的那種同事,有什麼好怕的。

我們跟大體老師「相處」時,通常都很平靜,要說有什麼情緒衝擊,大概是出題時看到學生粗心弄壞非常重要的結構時,會突然火冒三丈,碰到這種情況,我們就會故意把題目出得很難,算是一個警告。

慈大解剖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在跑檯前一天,會先進行口試,事前會給學生一張落落長的清單,譬如說,上肢假設有四百項必須解剖出來的構造,一組五個人,每個人大約必須負責講其中八十個項目,學生一一在大體老師身上邊指邊說明清單上的構造,老師一邊清點學生解剖出的各項構造,同時由學生的說明瞭解學生準備及理解的程度,也協助確認學生們沒有認錯構造。

為了避免學生存僥倖心理,只念自己負責的部分,我們不會事先分配口試範圍,而是口試當天再現場抽籤,換句話說,你必須地毯式唸過一次,不能亂槍打鳥考前猜題,而且口試中間主考老師還會不斷質疑追問,可以說是相當高壓的考試。

這種口試非常花時間,光是口試兩組人,就得花四個小時,就我所知,其他學校醫學系並沒有這樣的制度,但我們學校向來很注重解剖課,八位解剖學老師全都甘願「撂落去」奉陪到底,不怕花時間,只怕學生懂得不透徹。

口試隔天,才終於進入跑檯這個重頭戲,而跑檯也並非不限時間,可以讓你在那裡慢慢琢磨。通常一題限定是三十五到四十秒,時間一到蜂鳴器就會響,無論你是否已經有答案,都必須往下一題移動,非常緊張刺激。

我們平常上實驗課前,都會有一個短暫的默禱儀式,跑檯考試當天也不例外, 我發現學生考前默禱看起來都比平常課前默禱虔誠許多,頗有點拜碼頭的味道。由於題目平均出在每位大體老師身上,有些學生考完試收捨完畢後,除了謝謝自己組別的大體老師,還一一到各個大體老師身邊默禱,讓人覺得窩心。

看他們壓力大成這樣,有時候也覺得蠻可憐的,但以後這些孩子們到了醫院,尤其若是在內外婦兒急診這五大科,也經常得面臨分秒必爭的狀況,他們必須早點學會習慣在壓力下做決定。為了他們好,也為了他們未來的病人好,我們這些活老師個個都心狠手辣鐵面無私,絕不放水或加分。

「心狠手辣」,是為了培養良醫

有些學校醫學系的大體解剖實驗課,是助教或博士生在帶,但我們的實驗課則都是老師親力親為。一個老師帶兩組,該解剖出來的構造,全部都要做出來,該找到的起終點,也全部都要找出來,務求能夠把課本的知識在大體老師身上一一印證。

有時候不免覺得,我們雖在大學任教,但也未免太像中學老師了,整個學期,除了週末以外,幾乎天天都跟學生們泡在一起,平時緊迫盯人,考完試還要約談表現不理想的學生,學生壓力大,我們也不輕鬆。

但是,我們這門課的老師群卻都願意奉陪到底,有些老師甚至願意犧牲週末假期,約談學生、回答學生問題。為什麼呢?其實理由也很單純,只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將來這孩子若成為醫生,我有沒有信心讓他(她)幫自己開刀治病?」一切就都豁然開朗了,我們的工作,是為社會培養未來的良醫,而不是製造庸醫,以此為標準,當然就會嚴格要求。

因為少子化趨勢,加上有教學評鑑的壓力,有些大學系所會把學生當「客戶」,不敢隨便「得罪」學生,但是我們在教學或考試上卻從不手軟,而這麼多年來,學生也並沒有因為我們的嚴厲,就故意在教學評鑑惡搞我們,我想他們都知道,我們之所以這麼兇,是因為我們對他們期許很深,而且,他們也很清楚,將來他們面對的生涯,是一個不容出錯的世界,人命關天,豈容輕忽?

事實上,學生非但沒有在教學評量上「報復」我們,不少人跟師長們的關係還特別地親近,很多修完大體解剖學的學生寫卡片給我們時,常會提到:「好懷念老是被老師狂罵的日子哦 !」不過懷念歸懷念,若問他們願不願意再來一次,大家都會斬釘截鐵說:「絕對不要 !」我想對他們來說,大三上的這段經歷,可能有點像是以前男孩子當兵吧?雖然退伍後會津津樂道,但沒有一個人會想重來一次,因為,真的是太辛苦了。

口述/何翰蓁
採訪撰稿/李翠卿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八旗文化《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那些與大體老師在一起的時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