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翰銘專欄】為什麼都市就像一座監獄,讓我們每日戴著虛假的面具過活?

2016-06-29 16:20

? 人氣

到底都市人與大自然有多疏離?九十年代,洛杉磯發生了大停電,無數的星星掛在夜幕。當晚,有市民報警,稱看見天上有一團神秘又奇怪的雲。後來,警察發現這團雲原來是銀河。那些受驚的市民一輩子都在都市長大,卻因光污染而從未見過銀河(註1)。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很多人眼中,香港是個繁華的花花世界,是個典型的都市。不過,他們卻不知道,香港有七成地方是郊野。即使如此,有些香港人卻極少接觸到自然。他們的生活,便是從一個小監牢(家中)去到另一個監牢(辦公室),每日不斷地重覆同樣的工作,下班後已筋疲力盡,哪有接觸自然的精力?

話雖如此,但人是有感受自然的需要,從中尋回在都市裡失去的自由感覺。我有些朋友,一到假期便逃離都市,到郊外遊玩,為的就是感受大自然的氣息;我又有些朋友,家住郊外的鐵皮屋,上下班十分不方便,卻不願搬家,寧可居住條件差一些,但每日都可看到海岸的日落美景和嗅到花草之香,到了當造時份,還可到附近摘新鮮的紅樹莓品嚐。

有些都市人不喜歡都市生活,卻沒有選擇地繼續生活在都市,原因是他們的生存技巧只能在都市裡發揮,到了野外,誰人需要會計師、律師、司機?此外,他們的身體習慣了都市的隔離環境,長期在野外反而感到不習慣(有些甚至感到不適),故別無選擇地回到都市的監獄。

何以都市是監獄?這裡有兩個層次去看。第一層次是時間分配的權力,當社會的生產機器操縱工作的時間,便控制了都市人的肉體,使生活的細節(如起床,用膳和休息)都由社會力量精巧地切割和分配;第二層次是,都市的規劃沒有考慮到周遭的山水,隔絕了自然風景,使都市成為地球上一處獨立的、隔絕的人造環境。這樣的環境,使都市人感到身心不適,長期受一種無名的壓力困惑,生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問題。

生活在都市這監獄裡,每人不多不少皆要放棄某種個人情感,適應社會上的需要,而且肉體受規範了的時間所奴役。不少人渴望脫離這個大監獄,每逢假期便遊山玩水,找一處貼近大自然的地方,重投大自然母親之懷,感受失去了的自由。

然而,構成一個都市的最基本元素莫過於人,而人不正正是自然的一部分嗎?人來自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所衍生出來,只要我們以審美的目光觀看人,便發現大自然就在我們身邊。

首先,甚麼是自然?平時,我們所說的自然,一般是指花草樹木、山水景色、飛禽走獸等,這些都是自然的表象。當我們欣賞大自然時,心想:「眼前的風景真美!」我們認知到大自然是美,因為人有審美的能力,將大自然的表象轉化成抽象的美感。這一種美感能使我們放下生活的壓力和自己的偏見,令人認知世界不只金錢和個人利益(要知道,都市人非常容易犯上這兩點),而是有更崇高的追求,並使心靈上產生自由的感覺。換言之,透過審美,我們在心靈上獲得解放。從另一個角度看,自然不再只是鳥語花香,而是令心靈進步的美感。

至於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當我們在都市時,何以不是時時刻刻感覺到大自然就在身邊?很多時,都市人面對其他人(如同事和親友)反而感到壓力,而非自由。原因是,對自然的審美和對人的審美是有所不同,前者是欣賞自然的令人愉快、無目的、純粹的崇高美感。大自然的美感是直接傳遞於人的,不論任何階層、教育及文化水平、文化、時代的人,皆可馬上感受到大自然之美,故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另一方面,對人的對人的審美是間接的,需要我們主動去找尋。若果無心找尋的話,便找不到使我們感到自由的美感。人的美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美;另一種是內在美(亦即善)。外在美可直接地傳遞到我們的眼中,從而有一種愉悅感,但外在美的構成涉及情慾和社會的壓力,這種美感反而加強了人的主觀偏見,無助於令人的心靈進步(下文詳述)。當只有欣賞別人的內在美時,才真正感受到令心靈進步的美感。

為何對人的審美只能是內在美,而不能在外表?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外在美的標準多變而對心靈毫無意義。沒錯,人們美麗又討好的外表使人愉悅,但這種審美不但膚淺,而且對人的心靈毫無作用(審美的目的,不但為使自己產生愉悅感,更重要的是使心靈進步)。

外在美的標準隨時間不斷改變。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化、乃至同一文化而在不同時代,外在美的標準皆是不同,原因是外在美的標準在社會經濟發展、權力關係、人類原始慾望等等的互動之中誕生。舉例,今天都市人生活富足,連最貧窮的人(以香港和台灣為例)也有足夠的營養成長,對外在美的標準則是纖瘦;反觀在物質匱乏、嬰兒死亡率極高的古代,對外在美的標準則是身材豐滿,並強調第一和第二性徵(如巨乳豐臀)。

另一方面,這外在美的標準往往變成奴役女性的枷鎖,將不可能的理想身體美感標準強加在女性身上,不符合那些美感的,便飽受歧視,也使自信不足的女性盲目追求一種不可能的標準(不過,因健康理由,男女都不應放縱身體,變得痴肥)。雖然社會對男性都有一種美的標準,但不符合其標準者所遭受的歧視和社會壓力,往往不及女性。試問這樣充斥壓迫的對外表的審美,對靈性進步有何意義?

另一方面,人類的善與情感是跨文化、種族和國界的(註2)。內在美的表現是善心和善行,而善則來自同理心。善是人類追求的理想,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雖然善所衍生道德準則在不同文化上有些差異,但其大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卻是無庸置疑的。善隨著歷史發展而不斷進步,今天現代社會推崇的人本精神和人道主義,本質是出於對善的追求。我們對人的審美,若只是針對內在美,則使自己的心靈進步,同時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反之,若只針對外在美,我們則陷入惡俗、膚淺和欺壓的惡品味地獄。

第二個對人的審美只能是內在美的原因是,當欣賞別人的內在美,使我們得到善的滿足。人類有善的需要,當我們見到善行或自己行善時,心裡亦感到快樂,同時滿足了對善的審美的愉悅感。反之,當我們看到惡行,或者放大了別人的缺點,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出現厭惡的感覺。當欣賞別人的內在美時,必然使我們放下了自我和驕奢(自我和欣賞別人是矛盾的,兩種觀念是不可能同時存在),更客觀地認識別人,並反省自己和諒解別人。即使身在都市的大監獄,但在精神上卻得到解放,故此當我們欣賞別人的內在美時,也使自己快樂。對善的審美,不只產生愉悅感,也減低對自我的執著。

有人說,人類是多麼的可怕,做盡殘暴和自私之事,怎叫人欣賞?這世界確實充斥壞人,但壞人之所以壞,總不能脫離壞的環境,而壞的環境,卻是由大家去創造的。當壞人出現,單靠指責、辱罵和情緒發洩,便非解決問題之道,也忽略了構成壞的環境的社會因素。

例如,索馬里海盜猖獗,其一原因是索馬里內戰後,人們不能維持生計,轉而以打劫貨船,令國際嘩然,並出動軍艦截擊。不過,有一位日本商人卻教當地人捕魚,並賣去日本作壽司。自始,當地人有了穩定和安全的收入,海盜的數目便減少了(註3)。

我們的身邊,絕大部分人(包括我們自己)都不是聖人,但亦非大奸大惡、十惡不赦之人,總有優點和缺點,亦正正因為我們所有人都不是聖人,更需要我們主動發掘別人的優點,對別人美好的一面進行審美。這種審美的眼光是十分重要,若沒有它,就算去到自然世界,也感受不到大自然之美。同樣的理由,當我們不懂欣賞別人,便看不到人的內在美;若只看到別人的缺點,審美的功能便不能發揮作用,也可能使我們看不到自己的缺憾,加強了本身的偏見。若果人感覺不到美,而他看到身邊的人都是醜陋的動物,那麼他在生活上卻感到多麼可怕!

都市是一個大監獄,環境上與自然割絕,社會力量又控制了個人的時間管理,從而操縱人的肉體,得不到自由。都市慢慢地削去人的本性,都市人每日都戴著虛假的面具上班和生活,使自己的世界越縮越小。最好的解藥,卻是來自我們自己那審美的能力。自然是令心靈進步的美感,而人來自自然,只要將這審美的目光轉向到別人,撇除了受社會污染、虛假的外表,而看到別人的內在美,便發現那種令人心靈進步的美感無處不在,而且人皆有之,故此有人的地方,大自然就在身邊。

注釋:
1:有關資料的來源:http://www.pbs.org/seeinginthedark/astronomy-topics/light-pollution.html
2:透過審美,人們亦可以重拾忘記了的共同情感,這與藝術有關,請參看本人的另一篇拙文〈高工時薪水又低,養活自己都很困難,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藝術?〉
3:有關新聞的來源:http://grapee.jp/en/54127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