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凱觀點:凱因斯之夢——每週工作15小時

2016-06-26 06:40

? 人氣

二、同時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服務業比重。豐富服務業的內容,從民生型服務經濟提升至經驗型服務經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若同意這種以創新為引擎、以價值為目標的思維,員工工作時間的長短不是重點,創造價值才是真正的員工績效指標。然而台灣《勞基法》或《勞動契約法》的立足點卻背道而馳,不免讓人有迷失在時光隧道的幻覺。

很明顯,台灣法律對於人力資源的觀念還侷困在加工出口區經濟、藍領階級為勞動人口主力的時代。例如每兩週工作84小時的奇特規定,舉世罕見。2000年通過此規定後,大陸一邊降低工時,一邊還能提高工資,台灣卻以維持競爭力為理由,十幾年來原地踏步。如果還在顧忌勞力成本提高便喪失競爭優勢,如何能奢言以創新創價來加速產業轉型呢?

又如美國的勞工法中,有所謂exempt(責任制)和non-exempt(工時制)之分。工時制一如台灣,要求公司制定每日標準工時,超過時間便以加班計算。責任制相當於白領階級,無論工作時間長短,沒有加班費,只有固定薪資。而不少前衛、希望激發員工創意的公司早已放棄僵化的工作時間制度,員工擁有極大彈性,上下班採用彈性時間,在家辦公也無妨,甚至還有公司膽敢採用無上限假期的制度。

反觀台灣法律沒有責任制之分,理論上任何員工工作超過兩週84小時,公司必須發給加班費。換句話說,台灣目前所有聘有白領階級的公司都在法律邊緣遊走。

如果用前瞻性的眼光思考工時問題,其實台灣何妨大膽嘗試依時漸進,逐年縮短工作時間。例如開始正式施行每週40小時工時,之後每兩年一週減少兩小時,降至36小時後暫時打住,視當時國際潮流再行決定未來方向。

五一勞工遊行,外籍移工要求漲薪資。(曾原信攝)
很明顯,台灣法律對於人力資源的觀念還侷困在加工出口區經濟、藍領階級為勞動人口主力的時代。圖為五一勞工遊行,外籍移工要求漲薪資。(曾原信攝)

不妨準備好輕裝上路

如果按此時程循序減低工時,也許能夠產生以下的經濟績效:

一、企業明確了解政策走向,可以預作規劃(會選擇出走的企業,大多仍以勞力成本為競爭手段。)

二、企業主因預見勞工成本逐年提高,產生迫切感,加速採取升級或轉型的具體措施。

三、由於工作條件改善,可以刺激台灣勞工不願進入工廠的就業意願。

四、縮短的工作時間被用於休閒,自然增加各種勞務的需求,加速服務經濟的成長。

五、交互授粉(cross-pollination)的環境最能滋生創意,休閒活動不只讓員工得到更好的休息,也提供更多交互授粉的機會,提升工作時的創意和創新。

六、理論上,減少5%的工時,可以增加5%就業率。就業率增加,當然有助於經濟成長。

七、對員工而言,減少工時維持工資也算是間接加薪。

工作時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也是一個觸及資本主義靈魂的探測針。真要能改善,釜底抽薪的辦法是減少一些叢林式的競爭,多一點同舟共濟的合作。至於台灣,更該早日拋棄舊包袱,擁抱前瞻性的思維,即時輕裝上路。

讀後想像

一、因應目前以客為尊的思潮,一面要提升產品及服務品質,一面要縮短工時,人工成本將以倍數增加,但附加價值可以倍數提升嗎?

二、縮短工時真的可以加速企業轉型嗎?還是只是增加企業成本,減少競爭力?

三、台灣的社會資源和文化風氣,可以承擔勞工休閒時間大幅增加嗎?

小國大想像書封。(遠流出版)
小國大想像書封。(遠流出版)

*作者為矽谷 Acorn Pacific Ventures 創投基金共同創辦人,著有《小國大想像》及《錫蘭式的邂逅》二書。本文選自小國大想像(遠流出版),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