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AlphaGo後時代,人類棋士的地位?

2016-06-25 06:10

? 人氣

李世乭與AlphaGo的世紀之戰在南韓備受矚目,國際社會也高度關注。(美聯社)

李世乭與AlphaGo的世紀之戰在南韓備受矚目,國際社會也高度關注。(美聯社)

今年3月, Google 人工智能程式 AlphaGo 與南韓圍棋九段棋手李世乭的人機對弈以4比1落幕。此次對弈為圍棋界掀起了巨大的波瀾,AlphaGo 強大的計算力讓許多業界人士開始擔憂──終究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棋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個人認為,日本動畫「棋靈王」(ヒカリの碁)中的佐為(さい)早就為大家解答了。故事中,佐為穿越了百年時光來到現代21世紀,附身在主角阿光身上。起初,他驚豔於人類科進步、器物革新之神速,但是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人類都可以登上月球了,雨傘始終沒變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人類始終需要遮雨。在自然法則不變的情況之下,遮雨的需求就是傘之出現的根本,因此除非需求改變,否則根本是不會改變的。

日本漫畫《棋靈王》,讓台灣增加不少圍棋人口。
日本漫畫《棋靈王》,讓台灣增加不少圍棋人口。

那麼人類開始下圍棋的根本是甚麼?根據維基百科,推測起源時間大約為公元前6世紀。傳說當時堯的兒子丹朱頑劣,遂發明圍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戰國時期的奕秋則是史籍最早紀錄的棋手。隨著時代的演進,圍棋慢慢成為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之一項知識分子的必修技能。古今更有「以棋會友」之典故,「人生如棋」之比喻,在今日,圍棋被定義為一項棋類「運動」。由此可知,圍棋的根本是人類為了陶冶性情、了解人生道理,甚至扮演馬斯洛人格發展理論的「自我實現」之需求。即便圍棋現今比較像是競技,它依附人的本質仍未改變。因材施教圍棋教育機構執行長「賴育諄」做了一個精采的比喻,人類比賽跑步,但是人類不會想跟汽車比賽。

因此,他認為圍棋的本質是不會因為AlphaGo的出現而改變的。而我也認同他的說法。再者,人類有轉化與傳授知識的能力,學圍棋的你如果問李世石為什麼要下這裡,他可以跟你解釋其中的道理,讓你理解。反之,如果你問AlphaGo為什麼要下這裡,他可能只會告訴你:因為這裡的勝率有55%。你無法師從AlphaGo,因為它沒有將知識轉化(interpret)的能力。這就是兩者的最大差異,也是人類棋士的價值所在。

此外,不同的人會因為個性、學習過程、人生歷練而出現不同的棋風,欣賞不同棋風的兩人所擦撞的火花正是圍棋有趣之處。但是AlphaGo的棋風是甚麼?就是勝率的集合。而這樣的集合其實是幫助我們了解圍棋更多的可能性,卻不能取代人類與圍棋之間的關係。我認為,AlphaGo的出現不是為了打擊人類,而是幫助人類的棋藝邁向更高的境界,就像是科技可以幫助運動選手更加了解自己的肌肉,更加精確掌握自己的狀態一樣。

日本漫畫《棋靈王》,讓台灣增加不少圍棋人口。
日本漫畫《棋靈王》,讓台灣增加不少圍棋人口。

最後,既然學商管,當然不免俗要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待圍棋這件事情。自2000年~2005年左右,動畫「棋靈王」的出現讓亞洲(中、日、韓)的圍棋人口大增,商業週刊第842期也指出,《棋靈王》讓台灣圍棋人口突破百萬。〈大數據時代圍棋社群之發展規劃〉(黃燕忠,2015)一文中,粗略估計台灣圍棋人口約150萬,相當於每一百個人就有六位會下圍棋或是棋迷。但是棋靈王效應已經開始減弱,未來該如何進一步推廣圍棋成為一個大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