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常在臉書上標註自己的人愈孤獨!想交真心朋友,發文前你應該先做這些事

2016-06-06 16:24

? 人氣

社群媒體讓我們習慣「一個人的精彩」,卻也容易陷入淺薄人際關係帶來的孤獨。(圖/pixabay)

社群媒體讓我們習慣「一個人的精彩」,卻也容易陷入淺薄人際關係帶來的孤獨。(圖/pixabay)

臉書讓人變成一個個自媒體,交流看似熱烈,實則澆薄孤單。長期研究自戀心理的心理醫師克雷格馬爾肯認為,自戀就像兩面刃,用錯方法,會讓人變得自憐自縛,用在正向,則可成為啟動夢想和幸福的行動力。究竟在社群時代,我們該如何自處?

避免「製造形象」

想想看你有多常表現自己。西伊利諾大學心理學家克里斯多福.卡本(Christopher Carpenter)請兩百九十二名學生針對一系列行動為自己打分數。愈自戀的人,做下列這些事的頻率愈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更新自己的狀態
•張貼自己的新照片
•更新個人資料
•更換個人資料的照片
•為自己貼標籤( 在照片裡幫自己貼標籤)

以上任何一個行為都是把朋友變成個人觀眾。我稱之為製造形象,都是自我推銷的行為。如果花太多時間做這些事,就是搶占建立真正人際關係的時間。要當心任何社交媒體平台裡的這些行為。

雖然不能斬釘截鐵的說,這些行為會提高自戀程度(因為做過科學對照試驗),所以當然對人不好,但聚友網的研究(這是對照實驗)發現,花時間在追求外表的網站會提高自戀程度,而這五個行動都和形象及外表有關。可以肯定的是,製造形象確實會提高自戀,至少短時間是如此。

發動態,要有目的

在貼文或照片時,請三思而後貼。因為有四十個人為你的大頭貼按讚而自以為出眾,這種感覺偶爾一次會覺得很爽,但很難培養出與彼此親近的感覺。我可以在彈指之間就送出一張在海邊玩得很開心的自拍,但是有誰看我的時間會久到真的可以產生共鳴?如果我真的因為這個星期父親去世而難過,一張海邊的照片能傳遞我的心情嗎?首先我為什麼要貼──是要交流,還是要引人注意?這個狀態的更新會使我與別人更接近,還是會讓我深深覺得孤獨?

有時候深深吸一口氣,然後自問,我現在為什麼要貼這個?確定你和大家分享的東西有尊重到彼此的關係,即使只是為了博君一笑。在你嘗試提高健康的自戀程度之際,當你在心愛之人身邊時,不妨考慮更有目的的使用社交媒體。

人們很容易迷失在以智慧型手機和網路宇宙創造出的美麗新世界裡。我們在這裡接觸素昧平生之人,而這些人可能住在地球遙遠的另一端。我們找到了前男友和前女友、長期失聯的親戚、已經遺忘的同學。在網路約會網站的支持下,甚至墜入愛河。

這種無窮的可能性令人高興,可是當人迷戀網路的刺激時,很容易就忘了真正站在身旁的人,這時不但有使自己往自戀光譜上方移的危險,也同樣使自己所愛的人有這個危險。

心理學家雪莉.透克(Sherry Turkle)在TED演講〈與人有聯繫但孤單〉中,警告盲目陷入虛擬世界的危險。這些現象已經不足為奇:劇院裡的成人拿著手機讀訊息,而不是跟同伴講話,或是家長坐在遊樂場旁的椅子上敲打鍵盤,渾然不在意兒女在看爸媽是否正關注他們。人人偶爾都有一些小失誤,但是當失誤成為習慣時,就會付出很高的代價。

小朋友尤其需要覺得自己小小的成就被爸爸媽媽聚精會神的看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把三歲孩子畫得最粗糙的畫掛在冰箱門上,因為可以讓他們立刻感覺到自己的特殊──透過父母的眼睛。當社交媒體搶走自己最親近者的注意時,我們就會排除制止極端自戀的那種親密感。

明智地仿效仰慕者

記得雙胞胎幻想嗎?就是人們努力找到自己和別人之間所有的相似點?我們偶爾會有容易「形成孿生作用」的時候,特別是當這個孿生的對象是自己所仰慕的人。我們甚至往往沒有覺察到自己在做這樣的事,我們只是「變成」那個人罷了。

多年前我有個同學很喜歡喜劇演員金尼森(Sam Kinison)。他不但會模仿金尼森最棒的獨角戲,一字不落的措辭和細膩的音調變化,有時候頂著一頭凌亂的長髮,張著憤怒的眼睛斜視,看起來簡直就像金尼森的化身。有次我們一起吃晚餐,他開始以尖聲喊叫「啊啊啊!啊啊啊!」,這是金尼森氏叫聲,穿插在一個橇、一隻猴子、一個微波爐的故事(金尼森典型的超現實三連式故事)中。

同桌一個年輕女孩顯然不明白箇中關聯,所以一臉驚恐狀,接著露出滿臉嫌惡,最後悄悄溜走。好可惜,因為我一直努力鼓起勇氣約她出去。那天稍晚我問這個同學:「你剛才為什麼要模仿金尼森?我喜歡那個女孩子呢。」

他看著我,一臉迷茫的說:「我有嗎?什麼時候的事?」

我的朋友不明白,當我們模仿別人的特殊習慣、說話方式、判斷時,對方的這些都會侵入自己。這件事距今已有近三十年,當時社交媒體或名人網站連個影子都沒有。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找到你喜歡之人的錄影帶、圖像或訪問。時至今日,這些東西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取得,只要在社交媒體上追蹤他們就好。

當模仿的是值得讚揚的特質就無妨。你有讀大學的兒子或女兒喜歡看天體物理學家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的電視節目《宇宙》,說明宇宙奇觀嗎? 那真是好事。誰不想要學校放假時有一個小泰森在家?可是如果他們盲從的仿效自負或虛榮的電視真人秀明星,怎麼辦?社交媒體使這一切比以往容易許多,而提高自戀程度最容易的方式莫過於仿效自戀者。

只要遵循一些簡單的指引,從社交媒體得到自戀的興奮感未必是壞事。適用於真實生活的規則也適用於數位生活。現在你應該很清楚,安全的愛和關懷的關係是不健康自戀最大的保護傘,不論你們的互動是本人真實進行,還是在網路上虛擬進行。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時報出版《不用怕,自戀:找到愛自己剛剛好的位置,用自戀的正能量,點燃人生的活力與熱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