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全力奔跑只能維持在原地,想去另一個地方要用兩倍速!8位藝術家這樣用作品說故事

2019-05-11 07:00

? 人氣

I.「說出我、她、以及她們的故事」

我們不是男生們想的那樣│琳恩.弗里茨

(圖/瘋設計)
(圖/瘋設計)

琳恩.弗里茨 ( Linn Fritz)來自瑞典,為歐洲知名的動態圖像設計師,曾與Facebook、Google等知名企業合作。在她的「女孩」系列作品中,以純色、極簡、抽象形體勾勒出女性形體,隱含創作者對於社會對女性外在形刻版印象的一種抗議。這份替女性同胞們發聲的「抗議」來自她長久處於男性主導的設計圈中處於邊緣感與焦慮。圖像中的女人們以超大尺寸與不對稱比例表現女性身體的多元樣貌,強調她們的生活情境與主體身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畫的是寂寞 │王立心

(圖/瘋設計)
(圖/瘋設計)

自遠古時代的面具文化、西方肖像畫傳統,至今日「臉性」社會中大量複製、生產、拆解人類的臉部,「臉」依舊是我們身上代表社會的那一部分,藉其來展現自我,亦遵循相應的社會規範。唯有一張臉與另一張臉目光交會,彼此交流之時,它才會成為一張「臉」。台灣當代藝術家王立心以蠟筆作為媒材,專注於人物肖像,但她未追尋西方消像畫傳統中那分相似性,捕捉生命的表情、召喚記憶並非她創作的首要意義。她以一種城市觀察者的角度,在「遊子」、「隱隱」、以及「國中女同學」三件作品,以近十年創作跨度,反覆探索在當代社會中,人在不同年齡、身分、情境下的心境轉折與群體疏離。

穿上文化這件大衣│何芝諺

(圖/瘋設計)
(圖/瘋設計)

印尼雅加達的何芝諺是東南亞新崛起的圖像創作者。熱愛以女性作為創作主題的她,創作中的女性圖像多為是她自身的寫照。在「雅加達天氣預報」這系列作品中,她結合手繪、拼貼、數位等多形式,佐以文字,表達出新世代對於性別、身分認同、在地文化等多方向的觀察。粗細不一線條中出女性陰性柔美的特質,並巧妙置入雅加達傳統服裝與熱帶國家的植物等圖像。創作者並非刻意置入「傳統」元素,而是探討當前新世代對以一種亟欲束緊,卻又想隨時從傳統中鬆綁的矛盾狀態。

II.「當我們被綑綁」

當我們在物質消費中建構出自我,得到短暫撫慰,卻也被焦慮與不安全感給綑綁。 

我和我的明星臉們│山崎詩詩

(圖/瘋設計)
(圖/瘋設計)

山崎詩詩( Shishi Yamazaki )為日本著名的影像創作者,以具細膩手工感的水彩逐格動畫作為獨特風格,為各大品牌如香奈兒競爭邀請合作。過往我們認為身分認同是固定不變的,但反觀今日,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在虛擬和真實世界的身分建構中來回遊走。身分認同不再是閉鎖在我們身體內的固定物,而是可以透過虛擬分身來表演展演之物,就如同山崎詩詩跟她的身分們「詩詩女孩」(Shi Shi Girl)。如她所言:「我是『我』以及看起來像我的『角色』的混合體。」「滲透壓」系列自畫像作品,她透過「臉」來表現自我?亦或她的分身?當她的「臉」成為公共符號,為流傳被大眾消費之際,符號化的明星臉成轉化成一張面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