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倫敦「蝸牛」何處去?

2016-06-06 07:00

? 人氣

臥房有兩種款式,一種名為「twodio」,是兩個臥房共用一個廚房,最受大家歡迎。月租是1083.33鎊。另外一種是studio,有個人專用的廚房,月租1170鎊。房租都包括了水電費和wifi,以及房間的衛生管理和服務。自九月份起,最短的租約是九個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套「集體生活」住房針對的是年輕專業人士,二十到三十多歲居多。Stephanie Cornell解說﹕「已經訂房簽約的年輕人之中,許多是剛從大學畢業的。他們才剛開始投入他們的專業,開始他們事業的第一步。也有一些人是事業剛起家兩三年。」她表示,也有不少國外人士有興趣,向他們咨詢住宿條件。

倫敦「集體生活」私人住房計劃大樓裡房客共用的電影院。(白曉紅攝)
倫敦「集體生活」私人住房計劃大樓裡房客共用的電影院。(白曉紅攝)

「集體生活」住房的房價,當然也為房客定了型。在住房費用高昂的倫敦,這裡的房租價格適合中等收入的年輕人。「由於我們的價格處於中間,很適合那些在計劃未來購房的年輕人。他們目前可能在存款,還買不起房子,所以這個地方是他們現階段的住處。他們可能在這住一兩年,或兩三年,都不是長期的。」

這屬於過渡期的住房,似乎最適合來去自如的單身年輕人。才不過幾坪的臥房,當然不適家庭居住。雖然房客是允許的,Stephanie表示,如果親友來訪,「最好在這裡暫租個房間(訪客的房租一間三十鎊)。」

公司對外的廣告這麼說﹕「如果您是倫敦人,那麼這地方就是您的新領域﹔如果倫敦對您來說是陌生的,那麼這地方就是您的家。」而事實上,「集體生活」住房的管理與旅館非常相似。來到這裡,連自己的被單和餐具都不用帶。不僅是床單被單有工作人員負責換洗,甚至連換燈泡都不用自己來——打電話告訴櫃檯,就有工作人員來做。什麼都不需自理,聽起來好像很便利,人人幫你管理,但同時這地方不會讓你有「家」的感覺。因此你恐怕也不會久留。這地方提供的,是都市暫時人口的便利住宿。

公司表示,「集體生活」住房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該公司將於二零一八年在倫敦另外兩個地區開建同樣規模的住房。「之後,我們還有往國外發展的可能。‘集體’住房是未來將持續發展的趨勢,」Stephanie很樂觀地說。

倫敦「集體生活」私人住房計劃大樓裡房客共用的圖書館。(白曉紅攝)
倫敦「集體生活」私人住房計劃大樓裡房客共用的圖書館。(白曉紅攝)

可看出,「集體生活」住房計劃服務的對象並非當地社區。在Wilesden Junction當地,同樣大小的套房在價格上低廉許多(平均月租在七百到八百鎊之間)。一般當地青年並不會因為社會生活和「公共工作空間」的需要,而選擇多花費兩三百鎊的租金。這套開發計劃,並不會像它的廣告語言所說的「舒緩住房的緊張狀況」,而是提供部份中產青年另一種居住環境的選擇。它的擴張,不僅不能解決倫敦嚴重的住房問題,而且它是問題的一部分。試想,這些龐大的空地,在當地難道不是建蓋社會住宅的最好地點嗎﹖

這類在「更新重建」美名下的私人住房計劃,是與解決倫敦住房問題背道而馳的。倫敦住房的不平等,其實就體現在我前往Wilesden Junction的那段路上﹕從倫敦東邊到西北邊,車窗外頭一棟棟玻璃窗發亮的雅痞屋,遮住了後面老舊的社會住宅,也遮住了那些即將面臨強制遷移的,在社區裡住了一輩子的男女老少。取代他們的,是那些正要搬進「集體生活」現代公寓裡的,抱着手提電腦的專業人士。我無法像Stephanie那樣樂觀。正當這些青年們支付了相當的租金,搬進這棟大樓裡去找尋社會網絡,去營造「集體感」的同時,我們地方上實實在在的社區,卻正在失去它的集體性。

*作者為獨立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