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音樂家演奏過的樂器,現在竟然還能用來演出!奧地利對文化保存的重視令人超驚嘆

2019-05-05 07:30

? 人氣

貝多芬舊居 Beethoven Museum。(圖/Wien Museum / Birgit & Peter Kainz|楊佳恬提供)

貝多芬舊居 Beethoven Museum。(圖/Wien Museum / Birgit & Peter Kainz|楊佳恬提供)

在推廣數百年的音樂傳統這條路上,奧地利在保存音樂家們留下的痕跡,仔細固執到叫人目瞪口呆。音樂家住過的房子,成為國家保養的古蹟,樂譜手稿被收藏在文獻中。許多百年前音樂家演奏過的樂器,不僅被好好地珍藏在各大小博物館,定期保養,還能用來演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鋼琴依舊在故居的客廳 好似音樂家隨時會回來

某年夏天我到這個在阿爾卑斯山谷的小鎮觀摩輕歌劇音樂季的運作,這個小鎮一直是奧地利王族和文人的避暑勝地,也有傲人的文化歷史。許多音樂家都在這裡落腳過,奧地利交響曲大師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也曾經在小巧的教堂中擔任管風琴手。1870年出生的奧地利輕歌劇作曲家法蘭茲‧萊哈爾(Franz Lehar,經典作品為《風流寡婦》),曾在奧地利溫泉度假勝地巴德依舍(Bad Ischl)度過了他大半的人生。他的故居是一棟美麗的十九世紀末建築,今日被改建為博物館,音樂總監跟我大推萊哈爾的故居。我好奇的去了,導覽員是一位熱情親切的伯伯,感覺倒像這個家的管家,帶著你在萊哈爾家上上下下走著。萊哈爾的鋼琴坐落在客廳的窗口邊,微微的陽光打進來照在琴鍵上,琴上還擺著一本攤開的鋼琴譜,好像作曲家不過只是去鎮上喝杯香濃的咖啡、吃塊甜膩的巧克力蛋糕,隨時都會回來。導覽員伯伯告訴我,萊哈爾就是坐在這架琴譜寫他絕大多數的作品。

Lehar故居的老鋼琴。(圖/楊佳恬提供)
Lehar故居的老鋼琴。(圖/楊佳恬提供)

「妳想不想彈一下?」伯伯似乎看出我滿臉的渴望,這樣問我。

「真的可以嗎?可是這不是展覽品嗎?」我詫異的回問

「這架鋼琴還能用來演出呢!」伯伯驕傲的說,「平常我們當然不隨便給人碰的,但是妳是鋼琴人,會好好對待我們的琴,所以歡迎妳彈。」他用著鼓勵的語氣說道。

我怯怯地坐下來,翻閱那本攤開的樂譜,是萊哈爾作品的鋼琴版,我隨意翻開一頁,彈了起來。古老的鋼琴有著自己的木頭香氣,旋律流動的同時,琴鍵也似乎想把深藏在琴弦中的記憶與我分享。當我停下時,伯伯開心的鼓掌,笑咪咪地對我說:「感覺很棒吧!」

「無以倫比!」我點頭如搗蒜。

坐落在Bad Ischl小鎮河岸邊的Lehar故居。(圖/楊佳恬提供)
坐落在Bad Ischl小鎮河岸邊的Lehar故居。(圖/楊佳恬提供)

負載著古時記憶的樂譜

一疊又一疊從數百年前流傳下來的手抄譜、音樂會節目單和海報,如今都被珍藏在奧地利各地不同的博物館或是文獻館中。很多人誤以為古典音樂的曲子早就被演奏完了,而事實上,還有非常多非常多非常多的樂譜只有手寫版或是當代的初版,等著被整理出來和演出。今天有許多音樂家和學者,不斷埋首在奧地利的教堂或是貴族後代的城堡裡面,挖掘並整理著幾百年前的樂譜。

二十歲出頭時我曾經念了幾個學期的音樂學,學了一點底子後,教授就支使我們這些菜鳥去整理一兩百年前的樂譜。我興奮極了,覺得好像在進行考古阿!結果因為天天與那些堆得比人高的譜子為伍,翻閱著老舊泛黃似乎要侵蝕手指的紙張,被那些被一起流傳下來的灰塵嗆得直打噴嚏,興奮的心情很快就消失無蹤,還記得嚴謹的教授還要求譜子上所有的筆跡都要一一記錄,包括樂手跟坐在隔壁的同事隨手寫下的聊天塗鴉……

走在貝多芬踏過的鵝軟石道上

當你在奧地利大小城市鄉鎮閒晃時,在那麼一個不起眼的羊腸小道上,無意間就會看到某棟房子的外牆掛了塊牌子,上面寫著某某音樂家在此出生、某某音樂家曾是這裡的房客、某某音樂家在此寫了這首交響曲、在此譜寫了這齣歌劇。甚至有時候還會看到某某音樂家在此過世的牌子。而且一板一眼的德文不用「過世」這樣婉轉的說法,通常就是非常直率的寫上「某某死在這棟房子」。今日住在這棟房子的房客,每天回家掏鑰匙開門時,都得看到這句話,不知道是什麼心情?

在奧地利溫泉小鎮 Bad Ischl 某棟民宅外牆上有塊牌子,驕傲地介紹奧地利輕歌劇作家 Oscar Strauss曾經在這棟房子裡住了三年。(圖/楊佳恬提供)
在奧地利溫泉小鎮 Bad Ischl 某棟民宅外牆上有塊牌子,驕傲地介紹奧地利輕歌劇作家 Oscar Strauss曾經在這棟房子裡住了三年。(圖/楊佳恬提供)

在台灣我們會常會在夜市的小吃店菜單邊看到老闆貼上相片,寫著某某名人來過大讚好吃。奧地利一些歷史悠久的咖啡廳也有非常類似的招式,他們會在牆上掛上精緻的匾額,用著美麗的字體刻印著「某某音樂家在此喝過咖啡」。而奧地利最著名的「某某音樂家在此出生」的房子,首推位於薩爾茲堡的莫札特出生屋(Mozarts Geburtshaus),小小的薩爾茲堡的驚人觀光產值,嚴格說起來就是歸功於這棟房子(是誰說文化不賺錢的?),前些年奧地利一家知名連鎖超市大張旗鼓地進駐該棟建築物的一樓,他們也很驕傲的在發票上印上莫札特的頭像……

莫札特之家樓下的超市,不論是咖啡杯紙杯或是發票,都霸氣地印上莫札特的剪紙頭像和簽名~(圖/楊佳恬提供)
莫札特之家樓下的超市,不論是咖啡杯紙杯或是發票,都霸氣地印上莫札特的剪紙頭像和簽名~(圖/楊佳恬提供)

奧地利好山好水,當年曾經感動各個古典音樂家的景色,到現在都沒什麼改變。我們就拿維也納來看吧,貝多芬在維也納總共搬了三十多次的家,也曾住過維也納近郊Heiligenstadt海利根施塔特(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聖城」),貝多芬在此住進一棟前有小中庭後有小花園菜圃的房子,貝多芬並在這裡寫了西洋音樂史上著名的「聖城遺囑」(Heiligenstädter Testament)。

貝多芬住過的這棟房子幾乎是完全沒有變動地被保存下來,今日是個貝多芬博物館,也是維也納裡所有與貝多芬有關的景點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地點。這裡也是著名的葡萄酒園區,走在安靜又狹窄的街道上,不時會看到當地人或是慕名而來的觀光客,再轉個彎,悠久歷史的各個葡萄酒館中,一群群維也納人坐在樹下的餐桌邊笑嚷著,與親朋好友把酒問青天。

Wiener Heuriger 維也納葡萄酒館。(圖/楊佳恬提供)
Wiener Heuriger 維也納葡萄酒館。(圖/楊佳恬提供)

貝多芬嗜酒,生前也常常在此散步,踏過鵝軟石鋪成的小路,到這些酒莊小酌。(不時有酒莊的網站上炫耀著:貝多芬以前就是來我們家喝酒!)轉個彎就是「貝多芬散步道」(Beethovengang),這條沿著森林小河的長長小徑上散落幾間有著大庭院的樸實住家,因為貝多芬散步道即為正式街名,所以好比住在四號的居民的門牌號碼就是「貝多芬散步道四號」。

先生是法律人,我們剛開始談戀愛時那幾年,他在維也納工作,我就帶他去我喜歡的音樂景點,當然這個位於聖城的貝多芬之家是必去之處,當我牽著他的手走在貝多芬散步道上,微風徐徐的吹過翠綠的樹葉,蒲公英飄滿天,似乎我們就踏在貝多芬被風雨洗去的足跡上,說有多浪漫就有多浪漫。他突然停下來,定定地看著我,我正想問他,你是不是也感受到當初感動貝多芬的氛圍呢?但我還來不及開口,他先開口了,很嚴肅的說:我們再走回去貝多芬之家一下,我想再仔細看看他留下的那份遺囑……

花朵依舊綻放

奧地利這個國家中的音樂傳統,不僅僅是古典大師留下的作品,我想更令人心動的是這些許多似乎不經意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氛圍。那些百年前由教會、皇室以及後來民間人士播下的種子,已從小樹成為綠意盎然的大樹,而樹上的花朵,在數百年中,一直被好好的呵護著。

在今日,依舊香味濃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酸恬苦辣(原標題:奧地利古典樂系列2:數百年前種下的,今日依舊綻放<下>)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