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餘專欄:在玉山見到台灣的「維也納少年合唱團」

2016-05-30 07:10

? 人氣

同時,僅僅來自信義鄉布農部落的孩子,居然能靠歌聲創造出「台灣傳奇」,除了馬彼得夫婦「愛與紀律」的教育、布農族八部合音的珍貴傳統,最主要還是孩子們保留及發揮了原民孩童身上最難能可貴的「天真未鑿」。就像馬彼得說的,他們是「用自己的靈魂唱出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音質在少女時代、周杰倫等流行曲上都聽不到。它們已經超越歌唱,有若空谷足音。它們清芬如空谷幽蘭,清越如黃鶯出谷,足以讓聽者洗滌一切麈勞俗慮,讓所有勾心鬥角、營謀計較一時煙消雲散。它們也能讓人的靈魂恢復自由,回到率真至性。

總而言之,在現場聆聽他們,你會感覺他們個個是天使,臉龐是天使,歌聲也是天使,玉山迴蕩著天使之聲。在遊覽車上看他們的DVD,你會熱淚盈眶,為世上還有如此純真美好感激零涕,為童真的失而復得歡喜讚歎。聽他們唱歌,本身就是在接受靈魂治療。難怪他們能感動歐洲各「音樂之都」!

找回信心的孩子創造了「台灣傳奇」,這也使人想到音樂教育家艾柏魯創造的「委內瑞拉傳奇」。艾柏魯於一九七〇年代召集貧童一起玩音樂,誕生了他的「系統教育」論,經過三十多年後,已有數十萬貧童加入他的音樂教育計劃,培養了無數傑出音樂家及社會上有用的人。艾柏魯的故事直到二〇〇八、〇九年才成為世界人權及音樂界盛事,二〇一三年相關着作《改變生命》譯本在台問世,中文本副題「音樂與愛創造了奇蹟,拯救百萬貧童的生命」,與馬彼得的故事異常相像。但馬彼得與艾柏魯兩個故事卻是各自進行、殊途同歸,都是針對貧童,達到相同「改變生命」的效果。

把一生奉獻給「貧窮中的最貧窮,苦難中的最苦難」的德蕾莎修女有一段警世之言:「關於貧窮,最最悲慘的,不是缺乏食物或住所,而是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又感覺他人遙不可及,缺乏自我認同,又缺乏眾人敬重。」要對抗及改變這種「貧窮命運」鐵律,正是艾柏魯從事「系統教育」的出發點,也是馬彼得(即使他並未聽過德蕾莎這段話)創辦原聲童聲合唱團的出發點。

艾柏魯如此描述他的「系統教育」影響力:「參加管弦樂團及合唱團的孩子,能發展他們知性與感性的各面。音樂成為一項資源,讓人有多方面發展,因而提升其精神層次,並促進其健全人格發展,包括領導能力的學習,行為準則的訓練,敢於承諾、勇於負責,利他的寬容大度及犧牲奉獻,以及透過個人努力奉獻,達到團體偉大的共同目標。這一切都將進而增強自尊與信心的發展。」

艾柏魯的夢想也是馬彼得的夢想。原住民幾乎是貧窮的同義字。如何讓貧窮的原住民有信心,有相同教育機會,有發揮原住民得天獨厚稟賦的機會,進而有用於世,這不正是蔡英文「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的重要一環嗎?

*作者為時事評論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