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為何台灣愛儲蓄?解迪頓(Deaton)之惑

2016-06-02 05:50

? 人氣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Angus Deaton)不解,為什麼台灣人不管幾歲都在存錢?(圖/wikimedia)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Angus Deaton)不解,為什麼台灣人不管幾歲都在存錢?(圖/wikimedia)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日前提出,在美國多數人沒有儲蓄的習慣,但台灣人不管幾歲都在存錢,至今都不能了解台灣為什麼這麼愛存錢。Deaton and Paxson在其2000年時曾發表關於儲蓄議題的研究,根據年齡的儲蓄型態以及生命循環假說(Life cycle hypothesis),年輕人在有收入時會考慮老年時沒有收入的生活,因此會在年輕時努力儲蓄,而在老年時比較不會去儲蓄,但筆者認為有以下四點建議與想法給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eaton作為參考,以解釋為何台灣人民2015年的儲蓄率有34.41%這麼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 第一、儒家文化觀念:在受到儒家文化影響比較深的台灣,我們有著勤儉持家、量入為出的家庭與節儉觀,我們不同於美式的個人主義,台灣仍然是非常重視家庭觀的地方,而筆者稍為對於鄰近的國家做了一些調查,各國的儲蓄率大約都落在22%至50%,由此可證明此一論點。
  • 第二、未來經濟缺乏動能:在台灣薪資、投資不振、出口、貿易市場上,我們均可以感受到對台灣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悲觀的心態,所以,身為百姓的我們,當然會在現在當下積極儲蓄,以防未來不時之需。
  • 第三、社會安全網:台灣對於退休規劃、生病醫療、老人長照並沒有妥善的保障,人民對於未來感受到不確定性,也有可能是台灣人民儲蓄率高的原因,因為從過去經驗,我們無法預期政府能為我們做什麼事,外加前項對於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想法,當然使得台灣人民會增加儲蓄。
  • 第四、凱因斯學派:美國是一個以凱因斯學派為主的經濟體,在凱因斯學派中認為儲蓄勢一種罪惡,因為增加儲蓄,會導致所得減少、投資減少最後導至儲蓄也減少,這就是所謂的節儉矛盾(Paradox of Thrift),而台灣的人民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卻與古典經濟學派中的投資儲蓄理論不謀而合,也就是說儲蓄是一種美得,所以台灣的儲蓄率才會遠遠高於英美國家。

以上為筆者對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Deaton)所提的問題給予建議與想法,如有不同想法,望先進們不吝指教。

*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研究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