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家屬哭喊「死要全屍」拒絕器官捐贈,美國老人選擇切下頭顱,運到那裡…

2016-05-17 10:47

? 人氣

如果你疼愛親人,會希望這樣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愛要福澤綿延,讓子孫活得更好。而不是要求孩子用喪禮的場面來證明對自己的孝順,用哭聲來表示對自己的愛。想通了這一點,您如果有能力,是不是應該早早安排後事?甚至為了讓自己在最後的時刻少受點罪、少插幾根管子,早早就簽「放棄臨終搶救」的文件?

更進一步,想想我們的身體不過一副臭皮囊,火葬是被火燒成灰,土葬是在棺材裡腐爛,後者並不是保存全屍,只怕被蟲蛆和細菌一點點吃掉的感覺更糟糕。如果我們這個身體,到死還有些零件可用,以自己的死造福別人的生,捐出器官,不是更好嗎?

我曾在電視上看過,許多台灣醫學院的學生解剖人腦,解剖臺上沒有整個「大體」,只有一顆顆頭顱。原來都是美國老人死後捐出來的,為了運輸方便,只把頭顱切下,空運到地球的另一邊。多豁達的美國老人哪!能不令人敬佩嘛!

早早面對才能無憾

生死是要看透的!因為寬廣,所以厚實;因為豁達,所以泰然;因為知其不可迴避,於是勇敢地面對。更因為早早面對,所以能夠無憾。

最後讓我講個生壙的故事。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黃宗羲,七十多歲的時候為自己建了生壙,死前特別叮囑家人喪事從簡:只要用擔架把大體抬到墓裡,一條被褥都不必加,不必棺槨、不做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覡、銘旌、紙幡兒、紙錢,一概不用。

他還說:「年紀到了,可以死了!一生沒什麼大善,也沒什麼大惡,可以死了!對先人雖然還做得不夠,但也沒什麼虧欠,可以死了!一生的著述雖然不盡傳世,比起古來名家也差不太多,可以死了!既然有這四個可以死的道理,死就真沒什麼痛苦了!」(語譯。)

是不是正因為黃宗羲的豁達,使他活得更平和、更積極,在那個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活到八十五歲,無憾而終。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聯合文學《年輕不老,老得年輕:劉墉寫給中老年人的勵志處世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