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電北送」是用南部人的空汙,換北部的經濟發展?她道出背後真相,原來我們都被誤導了

2019-04-15 12:15

? 人氣

林口電廠。(陳品佑攝)

林口電廠。(陳品佑攝)

上一篇我們談到現在可以發電的「球員」常常生病、請假、睡覺、退休,可用之兵越來越少。主力球員不足,只好大量使用燃煤、燃氣發電,但這種灰電帶來立即且明顯的副作用—空氣污染與PM2.5,家長們自己感冒生病的時間變長了,也感受到小孩的過敏問題變嚴重了,這可是比地球溫度上升六度的暖化威脅還更為迫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於是,有政治人物在公開場合說,北部自己有電廠,就要自己發電,不可以自己不發電跑來我家發電,然後製造我們的空污,對我們太不公平。

這個論述在家家戶戶喜歡自掃門前雪的臺灣,特別容易有票房,因為人人都知道臺灣的電力主要是南電北送。但是這種看法,顯然是對電力系統的底層邏輯缺乏全局思維

不要困在「南電北送」自掃門前雪的思維裡,因為你用的電恐怕來自北部,只是沒有產銷履歷標示而已

用韓國瑜的養生邏輯搞懂為什麼我們對能源的「創新思維」常常行不通》提到,電力系統就是一個超大的人體系統,人體的各個臟腑之間相互依存,從來也沒聽過小腸抱怨胃給他下家的工作,因為小腸不能沒有胃,胃也不能沒有小腸。電力調度也是,我們是一個孤島型的電力系統,每個區域都得相互依存,沒有誰可以像歐洲一樣接到隔壁國家的電網裡

真相是,現在台電系統也不是每天24小時都是「南電北送」,因為北部地區燃氣複循環機組裝置容量占比較高,尤其大潭電廠裝置容量高達427.4萬瓩,幾乎是以基載機組模式24小時滿載運轉,所以在清晨時段(2:00~7:00)及台中電廠配合執行友善降載減少碳排時,就會「北電南送」。不管系統發電及負載如何變化,區域電網間的電力自然會平衡流動、互通有無、彼此支援,這是電力系統的自然現象,北、中(東)、南各區域電網併聯是確保電力系統的供電穩定與安全必要條件。

為了使用乾淨的綠能,我們要買更多不乾淨的化石燃料,讓綠能順利運作

自掃門前雪的思維之所以還有票房,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意識到2025年當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到目標25GW時,我們的用電會產生多大的衝擊。

我國離岸風電未來發展,裝置容量大且高度集中於中部彰濱外海,這些風力發電會併入中部電網;而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目標20GW,則是集中於中南部地區,併入南部電網。依國外太陽光電及大型風場運轉經驗,大量且具高度集中性的再生能源併入某一區域的電網,一定會對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轉產生相當程度的衝擊,包括出力變動更為劇烈、併網點系統衝擊變高,造成輸電系統壅塞、系統頻率及區域電壓變動加劇,引發低頻電驛動作卸載,影響供電可靠度。

翻成白話文的意思是,我們現在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還不算大,這種發電量靠著之前文章提過的幾台燃氣的複循環機組和抽蓄水力機組在太陽能睡覺的時候進場救援也就夠了。但是當再生能源發電量大到影響電力系統一般調度的時候,為了讓綠電先行,我們勢必要讓一些傳統機組在太陽能發電的時候解聯,不然這些傳統機組發了電也用不上。但是等到太陽能睡覺的時候,這些傳統機組也不是馬上就可以併聯啊,於是為了補上用電需求,只好買更多燃氣的複循環機組,配合再生能源頻繁降載解聯、併聯升載或長時間持續低載運轉,讓它出手救援補太陽能睡覺之後的用電。但如此一來就導致發電效率下降、產生更多的PM2.5和空氣污染,以及更多的碳排放。

這就成了環保裡最弔詭的一種悖論,我們以為使用綠能好乾淨,但用系統思考的角度來看,我們恐怕只是挖東牆補西牆。

而且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慣量(英文稱inertia)要比傳統機組的慣量小很多。電力系統中的慣量是指儲存於各種旋轉發電機和電動機中的能量,因為這些能量得以使發電機和電動機保持在旋轉之狀態;另因系統中的機組大多為同步發電機,越大型之機組其質量越大,所儲存的能量越多,慣量就越大。當發電機組發生故障或負載需求突增時,這些能量就可以暫時彌補短缺之電力,維持電力系統頻率不會急劇下降。但是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這兩個可用之兵時常走來走去,還會擅離營區,尤其是太陽光電並非旋轉發電機,完全無法提供慣量。

因此,當電力系統臨時有事故,在區域內傳統機組併聯數量及發電容量均減少的狀況之下,頻率一定會變動,系統電壓也會變動,就會進一步增高區域內高科技用戶的精密機台因電壓驟降而跳機的機率。

更悲劇的是,當這狀況一發生時,原先是為了讓綠電先行而搞出這麼多種備案,現在電力系統發生問題了,原先至少還可以出力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也因為偵測到頻率變動,為了怕設備受損,會自動切離電網,進而更加引發系統頻率下降及系統不穩定。

電力調度遇到的問題看似把綠能逼到懸崖邊,提高再生能源占比帶來滿滿的問題與風險,但事實上也帶來滿滿的電網升級潛能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開始說,不要困在「南電北送」自掃門前雪的思維裡!大量再生能源發電情況良好,導致中南部地區電力過剩,如果不設法透過高壓輸電線輸送至北部地區,則將使得中南部電網電壓過高,不僅影響中南部區域電網內用戶設備的用電安全,更可能使全系統頻率升高,進而影響全系統所有用戶設備及發電機組的運轉穩定與安全。

因此,面對未來大量且集中的再生能源併網,第一步解法是:一定要設法與其他電網併聯,擴大併網的規模,就能有效因應衝擊。

從現在開始,要強化並提升北部、中部(含東部)及南部各區域電網間的超高壓幹線及電力融通容量是非常重要的,「南電北送」才是中南部人最大的利益,才能維持系統的供電穩定與平衡,特別是在春季及冬季期間再生能源發電過剩的時段。

電力調度的挑戰愈來愈嚴峻,我們這才講到再生能源的併網就已經一大篇,還有未來電動車對負載的衝擊呢。因此,光有這招還不夠,下一篇,我們來談談六個電力調度的策略,展開更多可行的解法。

作者介紹

吳進忠

年少時聽聞孫運璿運籌帷幄、指揮若定,如何在五個月內復原臺灣80%的供電系統,打敗日本人預言的傳奇故事。長大以後成為電力工程師,眼看著這個活兒就是一輩子。閉著眼睛就知道明天的備轉容量率要亮什麼顏色的燈,卻迷惘於國家的電力系統未來要往哪裡去。近年用心研究各國電力調度與市場的創新策略,曾獲邀擔任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特聘電力能源專家,同時為台灣科技大學電機系兼任副教授,也是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楊雅雲   

受到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啟發,2009年大跨度轉行到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領導莫拉克風災校園重建—那瑪夏民權國小重建工作。擅長融合營利型公司與非營利組織的強項,將設計思考、行銷溝通與環境效益三個領域跨界整合,2014年創辦綠學院,同時為Green Impact Lab綠色創業加速器的共同創辦人,著有《綠領建築師教你設計好房子》一書。

本文經授權轉自綠學院(原標題:有志參選總統者必讀!決定能源政策前的必修課)

責任編輯/林安儒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