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裡的貼身肉搏戰都是怎拍的?劇組透露3大關鍵!根本不用來真的,就能完美騙過你雙眼

2019-04-02 16:07

? 人氣

專業的動作戲,通常都有動作設計、攝影技術,以及剪輯技巧的三大要素在其中,不來真的也可以讓人看得熱血沸騰!。(圖/影製所DC FILM SCHOOL)

專業的動作戲,通常都有動作設計、攝影技術,以及剪輯技巧的三大要素在其中,不來真的也可以讓人看得熱血沸騰!。(圖/影製所DC FILM SCHOOL)

如果你喜歡動作電影,每年必追新一集的《不可能的任務》,看Ethan Hunt如何再度以身肉搏、熱血打鬥;更不會錯失《神鬼認證》、《捍衛任務》系列,觀賞Jason Bourne在晃動鏡頭間奮力武打,看John Wick於炫光中大開殺戒;對《福爾摩斯》、《瘋狂麥斯》,以快速剪輯結合聲效,創造的現代動作片經典搏鬥戲難以忘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你可曾好奇,究竟如何拍出一場帥氣、專業的打鬥戲?本文將從三大要點:介紹編排動作的必備須知、攝影時的手法,以及剪輯上的小撇步,並引經據典,從上述的好萊塢經典動作片,解析動作指導、攝影指導和剪輯師的創意與巧思,一次次翻出武打電影的新層次。

如「舞蹈」般的動作編排——必備條件與安全須知

比起打鬥,更像是舞蹈的動作戲。(圖/影製所DC FILM SCHOOL)
比起打鬥,更像是舞蹈的動作戲。(圖/影製所DC FILM SCHOOL)

「電影裡的功夫武打,都是因觀眾而『戲劇化』後的武打。」
——《追殺比爾》《駭客任務》動作指導 袁和平

1、挑選體能佳、肢體協調的演員

多數動作戲以「假打」為主,因此不論是兩人、多人以上打鬥,演員皆需展現流暢的動作、並與對戲演出者能良好配合,多會要求演員的體力及肢體的協調性,以免訓練、拍攝時,對演員自身及其餘人員造成傷害。

進入劇組後,也必須由動作指導及訓練員,進行演員的體能、打鬥鍛鍊。演員Matt Deman演出《神鬼認證》時,便接受三個月的拳擊、菲律賓武術訓練,他曾說:「電影裡的武打,時常更像編舞,每個人都知道將發生什麼事。」雖許多演員如Matt Deman願意親自演出,但動作指導仍需考量武打的危險性,評估部分場景是否應由特技演員上陣。

2、依據角色與故事,設定打鬥的基調

角色的性格與狀態,也能藉由動作設計顯現,《不可能的任務:全面瓦解》中,便以廁所打鬥戲,揭示主角Ethan與新特務August的差異。動作指導Wade Eastwood解釋:「Ethan並不想打架,但他卻必須完成任務、處理情況。」因此設計多以手臂防禦動作,面對敵人反擊;August則有更多如過肩摔等主動的動作,藉此顯現人物的高大體魄,以及潛在危險性。

打鬥的設計,更可因故事風格有所調整。《福爾摩斯》呈現盛行於19世紀的巴頓術(Bartitsu)時,由於導演Guy Ritchie的拍攝手法更具「現代感」,因此動作指導Richard Ryan融合中國武術、巴西柔道及劍術,打破時代框架。

3、打鬥應保持的距離以及安全策略

編排「假打」動作戲時,若演員有揮拳、踢腿等接觸時,多建議保持15公分以上的距離,以確保安全。《捍衛任務》特技演員Anthony Vincent更表示:「讓打鬥場景發揮作用的,常是接受拳頭的人,而不是揮拳者。」使得場面更逼真的關鍵,反而在於遭襲擊的人,如何做出「被打中」的效果。

劇組實拍前,可讓演員放慢50%速度進行動作,藉此培養情緒、熟悉走位,再於每次排練時漸漸增快速度。團隊間,更可共同約定一個「字詞」,當有人在打鬥過程感到不舒適時,立即大聲喊出。(Wikihow網站建議,不要使用真實打鬥中可能出現的字眼,如:Stop,盡可能採取更有辨識性的詞彙。)

如何以攝影掩飾「假打」——手持、多角度拍攝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排練、觀察,確認攝影機在正確的位置、時間出現。」
——《捍衛任務2:殺神回歸》攝影指導 Dan Laustsen

1、手持攝影遮掩「假打」痕跡

動作片常使用手持攝影拍攝,鏡頭的晃動感,不僅得以營造緊繃、具張力的氛圍,更可以手持的運鏡,遮掩「假打的痕跡」。例如:揮拳者背對鏡頭,從左至右揮拳,攝影機可跟隨動作,輕微向右水平搖動,讓畫面些微模糊,並帶有打鬥的動態感。

韓國電影《惡女》拍攝「摩托車打鬥戲」時,運用體型較小的機種,同樣採取手持攝影拍攝,讓「濺血」效果更加真實。導演鄭秉吉認為,手持運鏡更能製造臨場感:「讓觀眾感覺攝影機與演員同在,彷彿現實生活一般。」

2、採多角度、多機拍攝打鬥

即使劇組僅有單機拍攝,劇組仍會從四、五個角度取景,多次拍攝同場打鬥戲,剪輯時得以取捨穿幫鏡頭,使場面更加緊湊。Tomorrow’s Filmmakers指出,打鬥戲多欲呈現混亂、紛雜的氛圍,因此鏡位有時可不需符合180度角原則(180-degree rule);拍攝角度也需預先規劃,而非實拍時才判斷鏡位是否適切,避免過長的拍攝時間,造成演員疲累。

若經費充足,多機拍攝也是另一選擇。《神鬼認證:傑森包恩》攝影指導Barry Ackroyd採取三或四機捕捉畫面,依場景和攝影機操作員討論,靈活更換長焦、短焦鏡頭以及穩定器的使用。他說:「我們的構圖都有些微差異,成為導演的雙眼,詮釋他想要的畫面。」

3、攝影機閃避走位標記、安全措施

拍攝時,多會貼示走位標記,提醒演員位置,也讓他們維持在安全範圍內、避免受傷。若攝影機會拍攝至地板,則可在排練時貼標記、實拍再移除,幫助演員記憶走位;場景內若有護墊等安全設施,攝影機操作員可隨演員動作跟拍,或拍攝特寫鏡位,避免鏡頭穿幫。

案外案:《捍衛任務2》、《極凍之城》

以廣角鏡頭、定鏡拍攝打鬥場面的《捍衛任務2》(圖/影製所DC FILM SCHOOL)
以廣角鏡頭、定鏡拍攝打鬥場面的《捍衛任務2》(圖/影製所DC FILM SCHOOL)

部分創作者,則選擇與上述相反的手法拍攝。例如:特技演員出身的Chad Stahelski執導《捍衛任務2》時,認為手持、特寫鏡頭會阻礙觀眾欣賞打鬥,便以廣角鏡頭、定鏡拍攝。攝影指導Dan Laustsen說:「晃動感的鏡頭依然可行,但我們希望廣泛地拍攝......讓觀眾感覺到,演員們正進行真實的特技演出。」

同為特技演員的導演David Leitch,拍攝《極凍之城》時,更設計七分鐘的打鬥長鏡頭。他說:「我們可以體驗到角色的身體,是如何備受折磨。」然而,劇組並非一鏡到底,而是連續拍攝多顆鏡頭,最終由其中的40顆經後製結合而成。攝影指導Jonathan Sela說,這在技術上極難達成:「意味著前後連接的鏡頭,必須以相同角度、動態感移動。」

《極凍之城》樓梯打鬥部分:

剪輯加強場面的緊湊感——快剪、跟隨動作及十字景框原則

「我總是以第一人稱視角,進入這個古怪、有趣的故事,
讓我更加接近角色。」
——《神鬼認證:最後通牒》剪輯師 Christopher Rouse

1、快速剪輯保持場面動態感

除動作編排、攝影運鏡外,依靠剪輯時快速切換畫面,展現不同角度的素材,亦可讓動作場面維持鮮活的動態感。最具代表性的為《神鬼認證》系列,當年的第三集《神鬼認證:最後通牒》即以繁複、獨具魅力的快剪,拿下奧斯卡最佳剪輯獎。

由於打鬥素材多為現場抓拍,數量極為龐大,剪輯師Christopher Rouse去蕪存菁,維持手持攝影混亂、瘋狂的風格,並表示剪輯時,他的原則即是「自主角Bourne的觀點出發」。他說:「Bourne始終在移動,因此我們(剪輯)的風格也從未安定。」

2、Cutting on Action 掩飾剪輯痕跡

剪輯中,另有一種技法稱為「Cutting on Action」,亦即隨演員的動作轉變,持續切換鏡頭,讓觀眾的焦點關注於角色,較不易注意到剪輯,能「看似」流暢串聯畫面,同時也能遮掩「假打」的痕跡,廣泛運用於動作電影中。

例如:《紳士密令》中,兩位主角的武打場景,自角色Illya將對手Napoleon推進廁所隔間,直到打鬥結束、離開隔間的30秒間,共剪進約莫20顆鏡頭,但因運用「Cutting on Action」技法,緊隨演員動作切換畫面,令觀看時幾乎不會留意到剪輯。

3、十字景框,讓畫面中角色保持清晰

快速剪輯打鬥場面,雖可增強影像的變化性,但畫面切換過快,也容易造成觀眾看不清楚角色及其動作變化。此時,更應追求「十字景框」(Crosshair Framing)原則,意指裁切調整畫面,讓重要視覺元素留在中心。

若在構思分鏡、現場拍攝時,即可將主體置於中心,剪接時也能更方便。《瘋狂麥斯:憤怒道》捕捉武打畫面時,便多將人物置於中心,剪輯師Margaret Sixel再少量調整構圖框架:「這像是一種精巧、平衡影像的藝術。」即便加快部分鏡頭速率,也不會令內容混亂,觀眾在畫面切換時,仍可清楚辨識重點。

「我盡可能運用僅有的資源和時間,試圖讓劇本、拍攝和剪接,更精準地呈現。」
——《神鬼認證》2、3、5集導演Paul Greengrass

打鬥場景需依靠整個團隊成就,除前述所參與的人員外,後期階段的音效剪輯、混音,甚至特效部門,皆十分重要。《極凍之城》特技指導Sam Hargrave說:「你需要每一分鐘都投入其中,只有在每個人團結、並在同一水平上,才有可能完成。」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影製所DC FILM SCHOOL(原標題:電影打鬥場面怎麼拍?掌握三大要素:動作設計、攝影和剪輯)

責任編輯/趙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