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vs.唐諾:老派文章有魅力,臉書發現梁啟超?

2016-04-24 09:10

? 人氣

我個人覺得最可惜的,是從詩的格律解放成散文的過程,本來是一個世界打開的過程,但在五四以後,散文這塊反而是收縮的,我們認為的好文章,讀來讀去實際就那幾篇,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我曾經也嘲笑過白話文運動究竟是不是一個真的運動,之前中文平化是什麼?中國的筆記小說是什麼?中國這些書寫究竟是什麼? 在那個年代他們還在學習一種民間語言,但學錯了,反而學成十五、六歲的語言。這讓我想起阿城講過,北京人的語言就是老媽子的語言。當年滿清人王公貴族都是老媽子帶大的,所以學的語言都是老媽子說的話。今天回去看胡適、朱自清的作品,我則覺得他們好像只學了一些青春少女的語言,這點是非常可惜的。本來可以是個進展,卻變成這樣,所以一直到現在可能反而覺得「老派文章難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談爸爸〈你不跟我玩〉,迄今未發表

張大春:剛才唐諾提到張愛玲、錢鍾書。我自己心目中有幾個很會寫散文的人,一個是林語堂,另一個是梁實秋。這四個人放在一起,倒是有一個共同的文字來歷,他們都有外語的背景。不論是德文、英文,法文等好幾國語言。這種外語的背景明顯會讓他們在使用語文文法上比較活潑。

梁實秋有一篇<狗>,劈頭上來開篇就寫「君子有三畏」,傳統中文一般會接著寫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但梁實秋卻寫「君子有三畏,猘犬其一也」。古文沒有這樣的句子,梁這樣一寫直接表述他是怕狗的。這樣開篇也說明他對狗是有成見的,文章就敘述他遇到的狗如何如何,郵差遇到狗狂追,只好且戰且走,這裡的語言又是古典小說中會出現的,君子有三畏與且戰且走都是文言,放在白話文章中有了滑稽突梯、好笑幽默的效果。

不合宜的語言反而豐富了原先想要描寫題材的趣味,這種方式不是傳統中國文學或現代散文常見的,它來自西方散文,來自有嘲諷幽默傳統的散文。林語堂、梁實秋、張愛玲、錢鍾書,這個四人不僅有外語的背景,也都有在行文中諷刺、嘲弄、幽默、諧謔的傾向,正宗美文傳統中少見的傾向。常有人問我,背了很多中國的古文會不會有助於寫好作文或寫好文章,或者能不能詩、書、禮、樂都能琅琅上口,我認為這非常有限。反而是透過不同的語法或修辭傳統,去讓原先正經八百作文章的心態擴充,更容易有好的效果。

我的《文章自在》中收錄了79篇文字,分別編在30-40個子題下,每個題目我本來都想放一些開玩笑的語言,但有時實在改不動,因為前後文堵死了。能放我就會盡量作,至少自己樂在其中。有趣的語言會讓人不那麼板起臉說教。至少我希望自己看了會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