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vs.唐諾:老派文章有魅力,臉書發現梁啟超?

2016-04-24 09:10

? 人氣

至於「老派文章」,我想從兩個角度來看。所謂「老」的意思,換個說法是經歷較長時間的某些作品,這就牽涉到我想講的兩個角度,一是我們可以從技藝、技術方面去理解,另一個角度是從數量來理解。所謂的數量是我這些年來自己思考過的問題,做為一個編輯或讀者,很多朋友認為我不看(編)當下的作品。先不管一個時代的書寫是進步還是退步或敗壞,但基本上可以說平穩發展,比方說每十年會有十本好書,每百年只有百本好書,千年就只有千本好書,所以透過時間篩選的閱讀是比較有效率的閱讀,這是我近年較少閱讀當下作品的原因,尤其當下的文章有時尚未塵埃落定,而我們畢竟無法避免受到當下的制約及干擾,以致不易看清楚,尤其是文學,文學畢竟不是新聞,晚三天知道也沒什麼關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技藝的角度來看,近百年有個大麻煩,台灣近年尤其嚴重,就是追求「創新」,好像陳舊的東西就不值得一顧。有一次,朱天心與北一女語文資優班學生對談,結束之後學生請她開書單,她便提議讀張愛玲的作品,學生的反映是張愛玲已經死了,朱天心改提議白先勇的作品,學生說但是作者年紀很大了。這個對話我一直認為是經典。我的好朋友小說家林俊穎在東華大學授課時發現學生們大多只讀大自己十歲或小五歲的作者寫的作品,所以他特別來提醒我,免得我去東華跟學生分享時說的話學生聽不懂。他說只要你超出這個範圍,那些技藝就不存在了。

我常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台灣作家的壓力會那麼大,一個物理學者一生有一兩個特殊發現就夠他成為一個世界級或歷史級的學者。但我們卻要求書寫者每天都要有新發現,這是無法做到的,尤其是技藝的累積,畢卡索曾說:「當一個東西岡作創新時,事實上還是難看的,因為它要衝撞原來的東西,來不及做美學的處理,一直要到下下個世代才會慢慢被吸收,慢慢穩定下來,真正的美才會出現。」所以創新的東西,往往常是醜陋的。現在大家喜歡談飲食,我自己最怕創意料理,因為食物要經過幾百、幾千年才能琢磨出完美搭配。大家回想一下那麼多人喜歡日本,其實就是對日本的「工匠技藝」長期傳承敬佩。人類學家李維史陀曾說「日本因為沒有經歷過大的革命與破壞,工匠技藝得以完全傳承。」這些技藝歷經幾十代的幕府,代代的琢磨,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是日本文化現在最強的地方,也是時下年輕人喜歡日本的原因。日本歷史悠久的餐館,絕不會貿然創新,而是針對每代的需求略為調整。書寫的技藝在《文章自在》中也不斷被提起。

不能像莫內所說,繪畫要像小鳥唱歌一樣,波特萊爾曾經批評繪畫技藝的大破壞就是從莫內開始的。莫內很鼓勵一些不具備繪畫技藝又急著成功賣畫的人。在很多領域上,人們不會犯這樣的錯,比如學滑板,人們不會認為學滑板如小鳥唱歌一樣輕鬆自然,因為那會讓他摔得一蹋糊塗。又比如說打籃球,打球的人會三個月練習同樣的動作,他們絕不會認為投籃像小鳥唱歌一樣。文學散文化之後讓文學離我們生活太接近,誤認為文學與生活有高度的重疊,而忘了文學有其專業及非常困難值得尊敬的一面。所以,我不會用老派去看待,而是對於歷代在這領域上走的人,去追溯或理解其歷史淵源。我甚至也不會鼓勵別人太早進入技藝面,我會覺得大春的文章他們學得來嗎?讓我引用一個比較平和的說法,康德說過「我們太早鼓勵年輕人理性思考,卻沒有讓他們累積足夠的知識材料。」你逼他想他沒辦法想,因為他沒有東西可以想,你必須要等他有足夠的材料,而這材料可能必須要透過閱讀,所以對這個階段的人,我比較希望倡導的是閱讀,而不是寫作技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