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請坐你會盤腿?跪坐?還是席地而坐?中研院學者揭密:你的「坐姿」透露了很多秘密…

2019-03-22 09:30

? 人氣

[問] 為什麼把重心放在「身體感」的研究上?

[答] 其實我一開始並沒有以身體感為研究題材。那時候原本是研究古董家具的市場,探討「老的 vs. 新的」、「傳統 vs. 現代」、「珍貴 vs. 普通」等界線,涉及史觀轉變的議題。但過程中發現,古董椅子只稍微高了一點點,坐上去的舒適度卻很不同,才發現身體感這個題目滿有趣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至於為什麼對古董家具有興趣,那是因為在美國念書時,常會去撿人家淘汰但還堪用的家具,沒想到回台灣後,發現自己家裡一個歷史悠久的櫃子,竟被我媽當成破爛丟了。這中間的角色心境轉折很有意思。

舊家具啟發了余舜德的研究興趣,直到現在他的研究室中,仍然擺著好幾張很有歲月痕跡與韻味的舊桌椅。 (圖/張語辰,研之有物提供)
舊家具啟發了余舜德的研究興趣,直到現在他的研究室中,仍然擺著好幾張很有歲月痕跡與韻味的舊桌椅。 (圖/張語辰,研之有物提供)

[問] 研究「身體感」,過程跟做其他研究有什麼差別?

[答] 身體感的研究,顧名思義,當然特別需要用身體去感受。

人類學家必須經常使用「參與觀察」研究法,「參與」是重點。只有長久的參與,才能真正體會到文化細微的面向。但人類學是「社會科學」的一支,既然是科學,客觀性就很重要。在傳統人類學的觀點,為了擔心影響研究客觀性,較少正視研究者「親身的經驗」。

但研究典範在這幾十年有出現一些變化,部分學者,包括我,主張研究者不該只是「參與觀察」,也要「參與經驗」,親身經驗讓我們真正瞭解口語的陳述,人類學家不能只是一個有特權的旁觀者。就像普洱茶喝起來什麼滋味,講一小時不如你親自喝上一口。

而且當你有親身經驗當基礎,你對現象的瞭解可以更深入,這樣才可以提出關鍵的問題。

文/黃楷元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研之有物(原標題:文化,其實就住在你的身體裡:從坐姿與品茶談起)

責任編輯/趙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