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防災上究竟做了什麼?

2016-04-19 10:57

? 人氣

在前方高強度的防海嘯設施之後,距離大後方民用住宅之間,設置一般公共建築如農地、公路、鐵路及工商用地,利用地勢高低起伏以達緩和海嘯衝擊的效果。然而大興土木的多重防禦政策,也引來許多居民的不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石卷市雄勝町的限界集落化(註2)

高台移轉與多重防禦所帶來的問題,以宮城縣石卷市雄勝町最為典型。雄勝町為一面向太平洋人口僅四千六百多人的小鎮。起初居民因高台轉移地距離海岸過遠而反對,經過高台預定地一轉再轉與政府一再協調之下,儘管最終達成妥協,卻也種下町內居民離去的因素。

境內長達 3.5 公里且標高 9.7 公尺的防潮堤也引來居民巨大的不滿,一方面認為與海隔絕的工事破壞景觀,一方面也反對住商分離削弱魚市場的熱絡。而其實巨大防潮堤工事的抗議聲浪不絕於耳,許多人認為海陸徹底切離的方式,在防止百年一遇的海嘯之前,城鎮就已因經濟問題而滅村了。

雄勝町在耗時的高台移轉及漁村觀光沒落的情況下,開始出現大量出走潮,原本有意願移轉的 350 戶在三年內驟減至 190 戶,而以此人口流失率計算,目前估計於 2017 年完成高台移轉後,即使加上有意願返回的在外避難者,人口將激減至約 80 戶,與震災前的 620 戶相比,雄勝町已面臨無法抵擋的限界集落化。

防震防災計劃刻不容緩

台灣與日本皆位於環西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不僅防震經驗的相互學習,海嘯災害的預防也是我們共同面對的難題,在日本規劃詳盡的高台移轉與多重防禦在實施上皆面臨巨大的困難,而台灣也可以日本為借鏡,以期在天災越發頻繁的將來及早做好因應對策。

註 1:2005 年實施關於避難建築的強度標準,在東日本大震災後,根據東大生產技術研究所於災區對殘留建築物的測定資料,自原本浸水深度 3 公尺的標準,重新修正為 1.5 公尺。
註 2:「限界集落化」指的是人口不斷外移最終導致滅村的現象,普遍發生於日本偏遠地區的農村,詳情請見「日劇《限界集落株式會社》背後的農政改革現實」一文。

文/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作者  郭哲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原標題:日本在防災上究竟做了什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