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畢業後,成績平平的學生反而過得比第一名快樂?原來關鍵竟在他們的父母身上…

2019-03-10 09:00

? 人氣

如果能夠把期待說的清楚,可以執行,這便是最好的。父母肯定的恰到好處,也可以讓孩子清晰地認識自己,學習肯定自己的能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可是很多父母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他們要不就是「百分」導向,要不給出一個混亂的標準。 San說:「當初考研究所的時候,她媽告訴自己,只要努力了就好了,結果不重要」可是等到成績出來,差3分落榜了。媽媽卻在一旁指責,你努力了嗎?你就不能早起點,少玩點手機。

這......說好的努力就好呢?怎麼突然變卦了。是的! San很生氣,她很熟悉這樣的方式。因為在她家裡,這個標準總是變動的,似乎永遠都滿足不了。

正因為很多人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面對混亂的標準,原本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期待得到父母的肯定,卻因為不是一百分而落空。只得不斷地為了那個完美的答案而努力。上學時。焦慮怎麼才能保證一百分;畢業後,對自己的要求就成為了「我要成功」可是這個成功是什麼呢?怎麼拿到這個一百分呢?真是想的腦都快要炸裂了。

年收入5000萬?做個上市企業?還是什麼?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麼學會去滿足自己。

所以對這樣的來訪者,最需要發展出的能力,就是形成自己獨特的、靈活的自我評價系統,學習去肯定自己那0.5分的進步。所以如果你也為「完美的一百分答案」而焦慮,試著停下來吧,焦慮只會耗費你的精力。而完美這件事,就是你的一種主觀體驗,除了你,和你內化了的父母,也許並沒有人在意。

自我的肯定,這種能力的形成,恰好與父母及時的、精確的肯定有關,拜託各位「完美的父母」學習​​一下。

長大後的我們可以怎麼辦?

San的媽媽總說她做事很膚淺,三分鐘熱度,沒有深度。我倆就探討了一個問題,這個深度是什麼呢?因為在我眼裡,San恰好是一個喜歡鑽研的人,她對感興趣的事情,統統能夠研究出個所以然。

我就問San:「你覺得媽媽說的深度是多少深啊,如果是挖坑的話,你覺得是20公尺深,50公尺深,還是100公尺深啊。」

San 茫然的望著我「我真不知道」。

是的!她媽講的標準,從來不知道是多少、是什麼? San呢?一直希望自己做的好。

我:「那我們就來談談『好』吧,你覺得什麼是好呢?」

San:「就是我感覺好的事情吧」

我:「什麼事情呢?過去的一年什麼事情讓你感覺好呢?」

San:「恩,去年我去講課,課程大家給我的反饋很好,也有很愉快的互動」

我:「這些都是怎麼發生呢?準備課程你怎麼做的?」

San:「我提前兩週就開始準備課程,雖然過程十分焦慮,擔心自己能否做好,就找朋友看聽自己講課,再修改不滿意的地方」

我:「那你覺得這件事你以後還能做嗎?」

San:「可以啊!」

通過我們的對話,我們清楚了一個「好」的概念,而這樣愉快的感覺,San也在之後的諮詢中多次講給我聽。

父母在給孩子講標準的時候,拜託先把概念搞清楚,如果說不清處,就別叫孩子往這個稀里糊塗的坑里跳。你可和孩子商量、探討、明確,你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

在我們是個孩子的時候,確實面對這樣的困境,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有能力給予我們明確的標準,那時候小,可能真的沒有辦法。可是現在的你可不一樣了,你有自己的朋友圈,有更多的空間去思考,可以選擇很多的資源來幫助你。

此刻,你還願意選擇繼承一百分的人生?還是過自己0.5+的人生呢。每一個0.5都是為自己所做,都是自己願意所為,當一個個0.5拼湊起來,會變成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百分人生也說不定呢。

化整為零,循序漸進,目標清晰,靈活的自我評價系統,大概也算是個不錯的人生藍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一百分的人生?你要不要?)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