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畢業後,成績平平的學生反而過得比第一名快樂?原來關鍵竟在他們的父母身上…

2019-03-10 09:00

? 人氣

沉重的「一百分」,是很多孩子被父母衡量的唯一標準,在她的世界中好像除了「一百分」其他的分數都是渣。如果考的是97分,父母會指責孩子為何丟了那3分,卻看不到97分已經是很好的成績了。所以即使她已經和第二名拉開很大差距,好像也沒法得到滿足,反而經常擔心如果下次成績不好怎麼辦!

什麼是所謂的一百分人生?

San的酒窩很好看,位置也恰到好處。講話的時候邏輯清晰,而且是名校畢業,有著不錯的工作,也很受領導器重,在入職的前三年就多次被提拔。在我看來這是個非常漂亮,還很聰明的女孩,這是我對她的第一印象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可是她卻對自己有著不同的看法,總覺得這一切都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導致的,只是因為自己運氣還不錯,為此常流露出沮喪的表情,覺得自己根本不像他們想的那麼好,擔心如果還被升職,自己的另外一面就藏不住了。所以她選擇了辭職,在她看來這是最穩妥的決定。領導和同事千方百計想挽留她,加工資,調崗位,可是任什麼條件都擋不住她離開的步伐。

離職後,用著之前的積蓄,她也盤算著下一步的打算,怎麼謀求更好的發展。周圍的朋友都覺得這麼個有才女閒著是浪費。邀請她一同創業,她推託說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也有大公司邀請她去勝任,她也推辭了。這麼一閒就是半年,她對自己的評價就是,只有小聰明,能升職都是運氣好,她的優點被她全部描述成外部因素,似乎和她一點關係都沒有。

在諮詢中,只要我稍微表達一下她似乎很有魅力,也很吸引人,能力也很強,諸如此類的話語。她一定接過話,回到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怪圈裡。似乎在她的價值觀中,如果自己還有缺點,還不是一個完美的人,那麼有朝一日一定會被別人識破,所以她放棄了各種機會,在家專心致志地研究如何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可是等待自己的卻不是完美,而是不斷的自我否定,與自我貶低。
 
像San這樣的來訪者,確實不在少數,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在學校也經常排行榜首。可是他們自己卻從來不覺得快樂,因為在她眼中的自己是如此不堪,時刻擔心自己如果無法完美,便會一文不值。為何這樣呢?
 
也許聽聽她們的成長經歷,你能夠找到答案。

一百分的標準從何而來?

「媽媽你看我考了一百分!」
「真是個好孩子,說想要什麼禮物,媽媽給你買給你。」

這是一段多麼普遍的母子間的對話,可是這沉重的「一百分」,卻成了很多孩子被父母衡量的唯一標準,在她的世界中好像除了「一百分」其他的分數都是渣。如果考的是97分,父母會指責孩子為何丟了那3分,卻看不到97分已經是很好的成績了。所以即使她已經和第二名拉開很大差距,好像也沒法得到滿足,反而經常擔心如果下次成績不好怎麼辦!

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標準成了孩子深深的負擔,也使她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發光點,看不到自己的進步,也看不到別人對自己的欣賞。 「一百分、第一名」的焦慮始終都在她的成長中,等到她開始工作,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一樣,可這時候事情變得複雜了,因為分數不見了!這……怎麼才算是名列前茅呢,怎麼才算是「一百分」呢?這類人通常不敢停下自己的腳步,讓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息,因為如果停下來就表示,會被淘汰,會落後

​​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種人,在他們眼中點滴的進步都是自己努力換來的,即便遇到挫折,也能有所收穫,面對困難時越挫越勇,即使遭遇失敗了,那麼這一次收穫的0.5分的進步,也是珍貴的。似乎在他們衡量自己的標準中,從不以「一百分」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

靈活的自我評估方式,不是一把單一的尺去衡量自己,而是多維度的,無論在哪個維度上的進步能夠被看到。也讓他們願意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即使遇到困難,也能見招拆招,他們信奉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定比問題本身多的多。說他們是夢想家、實幹家一點也不誇張。充滿好奇心,敢於探索,願意冒險,就像是他們的代名詞。他們享受著當下的快樂,悲傷,痛苦,也為自己的0.5分進步感到開心。

如果你問為啥會有這麼大區別,憑什麼呢?而且似乎後者,在學校通常都是成績平平,憑什麼他們會更快樂,更具有執行力呢。要給出解釋的話,大概是他們更看重過程中的起起伏伏,而是否拿到完美的答案並不重要,只要不斷努力,他們相信有無限機會靠近那個期待的結果

評價系統的形成

讓我們回來看看這個自我評價系統吧。在一個孩子形成自我概念,讓他體驗到自己價值,拼湊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父母是直接給予反饋的人。他的認知中形成著父母看待自己的方式,而這種方式也會隨著成長,內化到他心裡,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父母對他的要求是「一百分」那麼他需要好好學習,下次還考一百分。可是這個標準會讓他擔心能不能一直獲得「一百分」,會不會終有一天他做不到呢?高中、大學還能一百分嗎?步入社會以後,一百分是什麼?這時候便迷失那衡量自己的唯一標準,陷入無盡的深淵裡。

其實我特別想問問那些一向要求「一百分」的父母,你們自己做到完美了嗎?憑啥執行著雙重標準,你們能說清楚完美是什麼嗎?

那他們能改嗎?我真想讓讀者看著我無奈的表情,告訴他「這個事情真的太難了,只能等待有朝一日他自己理解這一切,願意為此做出改變。」

不過還是讓我們看看第二種人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吧!是否一百分從不是他們的評判標準,他們更重視過程當中的鼓勵,肯定孩子的時候是這樣的。

「真不錯,這麼早你就起床讀書啦?」

「你比昨天早起了1分鐘,真勤奮!」

這些肯定,都會成為孩子日後的動力,而像這樣可以得到肯定的維度可就多了,好奇心啊、願意探索啊、願意嘗試啊、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啊!

如果你是父母,應該怎麼做?

肯定是門學問,就在於他所說的對方聽得懂,而不像「完美」聽上去那麼模糊。倒是什麼是完美,怎麼才能完美。就像我帶領的動力性團體的組員所說,小時候父母總叫自己跟鄰居家的小朋友學習優點,可什麼是優點?他一直沒弄明白,只好看那個小朋友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人家上廁所,他也上廁所,也沒明白自己學了什麼。還不如父母告訴他,數學成績要提高,上課需要認真聽講來的清楚。

如果能夠把期待說的清楚,可以執行,這便是最好的。父母肯定的恰到好處,也可以讓孩子清晰地認識自己,學習肯定自己的能力。

可是很多父母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他們要不就是「百分」導向,要不給出一個混亂的標準。 San說:「當初考研究所的時候,她媽告訴自己,只要努力了就好了,結果不重要」可是等到成績出來,差3分落榜了。媽媽卻在一旁指責,你努力了嗎?你就不能早起點,少玩點手機。

這......說好的努力就好呢?怎麼突然變卦了。是的! San很生氣,她很熟悉這樣的方式。因為在她家裡,這個標準總是變動的,似乎永遠都滿足不了。

正因為很多人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面對混亂的標準,原本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期待得到父母的肯定,卻因為不是一百分而落空。只得不斷地為了那個完美的答案而努力。上學時。焦慮怎麼才能保證一百分;畢業後,對自己的要求就成為了「我要成功」可是這個成功是什麼呢?怎麼拿到這個一百分呢?真是想的腦都快要炸裂了。

年收入5000萬?做個上市企業?還是什麼?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麼學會去滿足自己。

所以對這樣的來訪者,最需要發展出的能力,就是形成自己獨特的、靈活的自我評價系統,學習去肯定自己那0.5分的進步。所以如果你也為「完美的一百分答案」而焦慮,試著停下來吧,焦慮只會耗費你的精力。而完美這件事,就是你的一種主觀體驗,除了你,和你內化了的父母,也許並沒有人在意。

自我的肯定,這種能力的形成,恰好與父母及時的、精確的肯定有關,拜託各位「完美的父母」學習​​一下。

長大後的我們可以怎麼辦?

San的媽媽總說她做事很膚淺,三分鐘熱度,沒有深度。我倆就探討了一個問題,這個深度是什麼呢?因為在我眼裡,San恰好是一個喜歡鑽研的人,她對感興趣的事情,統統能夠研究出個所以然。

我就問San:「你覺得媽媽說的深度是多少深啊,如果是挖坑的話,你覺得是20公尺深,50公尺深,還是100公尺深啊。」

San 茫然的望著我「我真不知道」。

是的!她媽講的標準,從來不知道是多少、是什麼? San呢?一直希望自己做的好。

我:「那我們就來談談『好』吧,你覺得什麼是好呢?」

San:「就是我感覺好的事情吧」

我:「什麼事情呢?過去的一年什麼事情讓你感覺好呢?」

San:「恩,去年我去講課,課程大家給我的反饋很好,也有很愉快的互動」

我:「這些都是怎麼發生呢?準備課程你怎麼做的?」

San:「我提前兩週就開始準備課程,雖然過程十分焦慮,擔心自己能否做好,就找朋友看聽自己講課,再修改不滿意的地方」

我:「那你覺得這件事你以後還能做嗎?」

San:「可以啊!」

通過我們的對話,我們清楚了一個「好」的概念,而這樣愉快的感覺,San也在之後的諮詢中多次講給我聽。

父母在給孩子講標準的時候,拜託先把概念搞清楚,如果說不清處,就別叫孩子往這個稀里糊塗的坑里跳。你可和孩子商量、探討、明確,你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

在我們是個孩子的時候,確實面對這樣的困境,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有能力給予我們明確的標準,那時候小,可能真的沒有辦法。可是現在的你可不一樣了,你有自己的朋友圈,有更多的空間去思考,可以選擇很多的資源來幫助你。

此刻,你還願意選擇繼承一百分的人生?還是過自己0.5+的人生呢。每一個0.5都是為自己所做,都是自己願意所為,當一個個0.5拼湊起來,會變成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百分人生也說不定呢。

化整為零,循序漸進,目標清晰,靈活的自我評價系統,大概也算是個不錯的人生藍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一百分的人生?你要不要?)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