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煉獄4周年 9張卡看敘利亞內戰
烽火煉獄4周年 9張卡看敘利亞內戰
卡片 1/9
(風傳媒製圖)
(風傳媒製圖)

從2011年3月15日開始的敘利亞內戰已經屆滿4周年,但這場由反政府示威活動演變而來的全面內戰,目前為止不但沒有減緩的跡象,國際勢力的介入與「伊斯蘭國」的入侵,更讓這起衝突走向全面化與長期化。阿塞德政府、反抗勢力、庫德族、「伊斯蘭國」似乎都無力主導局勢發展,敘利亞國土也陷入四分五裂。

(美聯社)
 

 

卡片 1/9
卡片 2/9
(風傳媒製圖)
(風傳媒製圖)

敘利亞位於黎凡特(Levant, 今稱地中海東部地區)的核心地帶。這塊地區過去曾是埃及人、西臺人(Hittites)、亞述人(Assyrians)、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蒙古人、土耳其人、英國人與法國人爭戰之處。伍麥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於西元第7、8世紀的統治,為敘利亞留下了恆久的伊斯蘭傳統。

在歷史上,敘利亞是一塊古老的文明發源地,但作為現代國家則相當年輕。現代敘利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與黎巴嫩一同成為法屬託管地。敘利亞共和國於1946年獲得獨立地位,但此後仍因政治集團的利益衝突而十分動盪。

一大原因為境內的民族與宗教十分多元。敘利亞的國界線是在1920年代由歐洲殖民國家劃定的,並未反映這塊地區民族與宗教的混合情況。除了人數最多的遜尼派教徒,境內的其他宗教族群還包括什葉派、德魯茲派(Druze)、亞茲迪教派(Yazidi)與基督徒。民族方面則以阿拉伯人為主,加上希臘人、亞美尼亞人、亞述人、庫德族及猶太人等。

大部分敘利亞人民以石油及農業維生,但國內只有近1/4土地為可耕地,許多地區為沙漠。雖然近年可耕地略有增加、農業技術也有改善,但資源成長無法跟上人口增加的速度。使她成為一個貧窮、市鎮人口密度高的國家。

卡片 2/9
卡片 3/9

一般認為,敘利亞內戰受到埃及、突尼西亞等地反獨裁政權的民主運動(西方媒體慣稱為「阿拉伯之春」)擦燃星火,但受到總統阿塞德(Bashar al-Assad)的強硬鎮壓,而演變為全面性的內戰。

2011年3月,敘利亞南部城市德拉(Deraa)的數名年輕人因在學校牆上塗寫革命語句而被捕。3月15日,首都大馬士革(Damascus)因此發起抗議活動。3月18日,警方對德拉的抗議民眾開槍,造成4人喪生。這激發了全國人民對總統阿塞德的不滿,阿塞德則強力鎮壓各處抗議活動,包括殺害、綁架、折磨抗議人士及其家人,抗議規模也隨之擴大。

Assad
2012年敘利亞反政府人士踩踏阿塞德照片(美聯社)

起初參與抗爭者為一般平民,為了自衛而武裝起來,後來也開始將地方警力逐出市區。這些離散的團體後來被統稱為「敘利亞自由軍」(Free Syrian Army),與政府軍爭奪地方控制權,演變為內戰局勢。

對於敘利亞內戰的爆發與延續,大抵上有兩個方面的解釋。其一認為這是敘利亞混雜的民族與宗教族群再平衡的結果,持此立場者如美國CNN評論家扎卡利亞(Fareed Zakaria),他也據此反對美國軍事介入。

另一個看法聚焦於阿塞德政權自身的不穩定性。巴沙爾.阿塞德自2000年由統治敘利亞30年的父親哈菲茲.阿塞德(Hafez al-Assad)手中接過政權,並延續了反西方的意識型態。他未能適時地調整面對國際的態度,並打算延續父親強硬鎮壓的手段平定抗爭。阿塞德引領的什葉派政府給予境內人數較少的什葉派族群特權,也使得遜尼派與其他族群普遍厭惡他們;同時,什葉派人民也擔心受到報復。

Assasd
2011年支持阿塞德的民眾於大馬士革(美聯社)

然而,敘利亞內戰如今已不只是支持與反對總統阿塞德的雙方爭戰。遜尼派與什葉派的派系對立、鄰國及世界強權的介入、與伊斯蘭國(IS)的興起都增加了這場戰爭的複雜性。

卡片 3/9
卡片 4/9

概地來說,這場戰爭由敘利亞政府軍與支持阿塞德的武裝組織,對抗分支繁雜的反對派人士。後者包括數百個(上看千個)團體,除了反對阿塞德政權以外,對於敘利亞的未來並沒有太多共識。

軍事方面的主要團體包括

「敘利亞自由軍」(Free Syrian Army, FSA)是最主要的世俗武裝組織,他們希望推翻阿塞德,建立一個世俗、民主的政府。這個組織由多個各有架構的團體組成,其中路線較為溫和者得到西方與波灣國家的援助,包括資金、武器及人員訓練。「最高軍事委員會」(Supreme Military Council,SMC)則是FSA的最高軍事領導單位。

「努斯拉陣線」(Jabhat al-Nusra)是一個與基地(al-Qaeda)結盟的聖戰組織,希望在推翻阿塞德後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其特點為具有較多來自車臣、阿富汗、北非與歐洲等地的外國聖戰士,但被美國視為恐怖組織,沒有得到西方援助。

「伊斯蘭陣線」(Islamic Front)為伊斯蘭反對派組織,也希望建立一個由伊斯蘭教法統治的國家。但其路線不如「努斯拉陣線」極端,一般認為它受到沙烏地阿拉伯的支持。

敘利亞政府軍包括國家陸軍與空軍,在資金、武器與戰鬥人員(真主黨(Hezbollah)戰士)方面都高度仰賴俄國與伊朗的支援,以及從伊拉克前來支援的什葉派戰士。敘利亞政府將境內叛軍視為恐怖份子。

opp_02
 

政治方面的主要團體包括:

「敘利亞全國聯盟」(National Coalition for Syrian Revolution and Opposition Forces, SNC)於2012年在卡達成立,現任領袖為賀加(Khaled Khoja)。它包括多個先前成立的反對派組織,目標是成為敘利亞唯一的合法代表組織。SNC目前已在多國設立大使館,但部分敘利亞人民認為SNC在國外成立、由放逐人士主導,不能代表敘利亞社會。

「敘利亞全國委員會」(Syrian National Council, SNC)與「庫德全國委員會」(Kurdish National Council, KNC)也是「敘利亞全國聯盟」的一份子,其中KNC推動庫德族自治運動,而與主張團結的敘利亞全國委員會看法分歧。

「爭取民主變革力量全國協調委員會」(National Coordination Body for Democratic Change, NCC)是由13個敘利亞左翼政黨與「獨立與年輕的政治運動人士」組成。在停火與釋放政治犯的條件下,它願意開啟與阿塞德政府的協商。NCC與「敘利亞全國聯盟」不同之處在於反對外國的軍事干預,雖然它願意接受阿拉伯國家聯盟的介入與反對派的援助。此外,NCC也試圖推動非暴力抵制政府軍,但認同「敘利亞自由軍」保護社會的重要性。

卡片 4/9
卡片 5/9

2011年3月15日開始的敘利亞內戰,截至2015年1月約造成21萬人死亡、84萬人受傷、流離失所的難民超過1140萬。根據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的資料,截至2015年2月約有21萬人因這場內戰喪命,其中有65146位平民(包括10664位兒童)。

敘利亞內戰化武 Ghouta attack 21 August 2013
 

在親敘利亞的勢力方面,政府軍45385人陣亡、親政府的武裝組織損失29943名戰士、黎巴嫩真主黨損失640人、其他國家的什葉派武裝組織的戰士折損2502人,總計近8萬人喪命。在反抗軍方面,共折損38325名戰士,其中包括來自國外的24989名聖戰士。

敘利亞內戰難民 Syrian Civil War refugees

內戰前敘利亞約有2200萬人口,其中約百分之一(22萬人)因戰爭喪生。也許有人會認為,敘利亞還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還活著。但另一個聯合國報告顯示,敘利亞人民的平均壽命戰前(2010年)為75.9歲,但2014年已劇減為55.7歲。縮短了20年的平均壽命,揭露的是這場內戰對敘利亞民眾造成的沈痛傷害。

卡片 5/9
卡片 6/9

敘利亞內戰開始後,交戰雙方均傳出曾使用化武攻擊。但發生在2013年8月21日的化武攻擊事件,因造成大量平民與孩童死亡,讓涉嫌使用化武的政府軍成為眾矢之的。21日凌晨,大馬士革東部郊區古塔(Ghouta)的許多居民在睡夢中遭受沙林毒氣攻擊。天亮後當地三間醫院湧入至少3600名出現神經中毒症狀的傷者,其中有數百人傷重不治。

(風傳媒製圖)
(風傳媒製圖)

這起事件的死亡人數說法不一,收治傷者的醫院聲稱至少355人不治,但包括古塔的人權組織、敘利亞反抗軍、及美國政府的調查,均稱死者超過千人。其中美方宣稱死者有1429人、敘利亞自由軍則說至少1729人死亡。 

敘利亞內戰化武 Ghouta attack 21 August 2013
古塔化武攻擊事件中,眾多兒童遇害叫人不忍。(美聯社)

一般咸認,這起沙林毒氣攻擊是兩伊戰爭以來,傷亡最嚴重的化武攻擊事件。尤其死者幾乎都是平民,其中還包括數百位無辜兒童,消息與照片傳出後引發國際社會憤怒。敘利亞政府軍與反抗軍相互指責對方對平民使用化武,包括美國、歐盟、阿拉伯聯盟均認為是政府軍所為,俄羅斯則認為是反抗軍不當操作化武造成悲劇。

敘利亞內戰化武 Ghouta attack 21 August 2013

堅信敘利亞政府軍是這場屠殺平民元兇的美國,原本要直接以巡弋飛彈攻擊敘利亞的軍事設施,但因國會不願將對敘動武案排入表決,讓美國又陷入另一場中東戰事,歐巴馬政府也只得接受俄國提議,讓敘利亞政府交出並保存所有的化學武器,敘國政府也應立即加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2013年10月6日,聯合國開始銷毀敘利亞所保存的化武。10月14日,敘利亞正式成為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的成員國。

卡片 6/9
卡片 7/9

敘利亞內戰4年來讓國內2200萬人口驟減為1800萬左右,其中因戰爭喪命者約21萬人,其餘近400萬人則是被迫流亡國外。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其實超過半數的敘利亞國民(約1140萬人)都因這場內戰流離失所,但其中約750萬人不願或不能離開敘利亞,另外390萬人(包括近200萬名兒童)則是逃往國外。收容最多敘利亞難民的國家是土耳其(170萬人)、黎巴嫩(120萬人)、約旦(62.5萬人)。

(風傳媒製圖)
(風傳媒製圖)

逃離家園的難民在異鄉就業與獲取生活資源困難,極易陷入貧困與疾病,大量的難民更對周遭國家造成極大壓力,與當地居民也容易關係緊張。如黎巴嫩全國約450萬人口,竟然收容了120萬的敘利亞難民。而且難民的實際數字可能比聯合國「註冊在案」的統計數字還高,如土耳其就宣稱他們已經收容了200萬敘利亞人,而非聯合國所稱的170萬。

目前在黎巴嫩境內的人口中,大約每5人中就有1人是敘利亞難民。(聯合國網站)
目前在黎巴嫩境內的人口中,大約每5人中就有1人是敘利亞難民。(聯合國網站)

留在國內的難民也不好過,國際貨幣基金(IMF)表示敘利亞的國民生產毛額縮水超過4成、油田減產96%,整個國家的基礎設施損壞嚴重,約半數民眾失業,聯合國稱超過8成敘利亞百姓處在貧窮之中。由於戰亂頻仍,半數學童(約240萬人)根本無法正常上學,其中半數更是已經失學3年,不知何時能夠復學。

敘利亞內戰難民 Syrian Civil War refugees
暫時棲身於難民營的敘利亞百姓。(美聯社)
卡片 7/9
卡片 8/9

目前以優勢武力佔據伊拉克與敘利亞北方領土的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已對中東地區國家造成極大的威脅,但他們起初也是盤踞於敘利亞的小型恐怖組織,在2011年敘利亞內戰後才迅速崛起。

敘利亞內戰前

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在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垮台後,基地伊拉克分支(Al Qaeda in Iraq, AQI)於隔年成立,吸引好戰激進的遜尼教派(Sunnis)份子加入,AQI後於敘利亞另覓根據地,對抗甫成立的伊拉克新政權。

在敘利亞重啟爐灶的AQI吸引了更多勢力,但還是以AQI為主要勢力,宣布效忠基地組織後,由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擔任領袖。

伊斯蘭國組織圖。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後,AQI更名為「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度」(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 ISIL),以恢復1916年《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簽訂前的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為藍圖,宣稱要建立1個打破現存國界的伊斯蘭國。

鄂圖曼帝國疆域圖。

敘利亞內戰後

由巴格達迪領導的ISIL趁著敘利亞內戰,開始攻城掠地,同時吸收各地民兵,2013年,ISIL攻克敘國東部的拉卡(Raqqa),宣布做為當時伊斯蘭國的首都。

2014年1月,伊斯蘭國成員進入敘利亞拉卡(Raqqa)。(美聯社)
2014年1月,伊斯蘭國成員進入敘利亞拉卡(Raqqa)。(美聯社)

ISIL長期在敘利亞將戰犯公開斬首或釘上十字架的暴力行為,已被許多穆斯林認為明顯違反古蘭經教義,更讓許多敘利亞民兵與之劃清界線。同年2月,與基地組織友好的敘利亞「努斯拉陣線」(al-Nusra Front)公開與ISIL決裂。

由於敘利亞內戰使得阿塞德政權無暇顧及ISIL對敘利亞北部省份的侵擾,ISIL在敘利亞的戰事異常順利,更擄走多名敘利亞政府軍與公職人員做為戰俘,對敘國政府進行勒索。

在2014年7月以前,IS在伊拉克有6000武裝人員,在敘利亞約5000人,其中,在敘利亞的5000人中,有3000名為外籍傭兵,包括來自於車臣(Chechnya)的千餘名武裝民兵,數百名則為法、英、比利時與其他歐洲地區民兵。同年6月30日,ISIL宣布建國,國名為「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伊斯蘭國疆域圖。

 

卡片 8/9
卡片 9/9
卡片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