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讓人「不知道怎麼教小孩」?法國專家神打臉不會教還要生的家長

2017-03-24 11:54
同性婚姻若通過怎麼教育下一代?法國專家認為只要回歸愛,一切都不是問題。(圖/pgbsimon@pixabay)

法國3年多前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在教育上,當時小學教師可播放動畫、書市也有解釋同性關係的兒童繪本;心理專家建議父母保持開放態度,把討論回歸到愛的定義和不同形式。台灣社會近期熱烈討論同性婚姻議題,教育也是其中重要一環;法國於2013年在爭議中通過同性婚姻合法,當時有些親子雜誌推出專題,建議家長如何與孩子討論同性戀和同性婚姻議題,書市也出現針對3歲以上兒童的故事繪本,並不因孩子年紀小就避談。根據SOS反恐同協會(SOS homophobie)調查,在法國,因性傾向而遭霸凌的人之中,有53%不到18歲,也就是中小學生。這個數據顯示,讓中小學生接受反性傾向歧視的教育是有必要的。法國導演瓦特勒(Sebastien Watel)於2010年製作一部26分鐘的動畫短片「月亮之吻」(Le Baiser de la Lune,暫譯),對兒童解釋同性戀關係,就是要避免孩子對特定性傾向有所歧視。故事描述兩條雄魚彼此相愛,同時有一隻貓,相信愛情只存在於王子和公主之間,情節就在這兩種不同的立場中展開。「月亮之吻」本可於法國CM1和CM2課堂(相當於國小的中高年級)播放,但因引起爭議而一度擱置;不過,自2012年起,法國社會熱烈討論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教師也獲准自由決定是否要在課堂上播放這部片。專為新手父母設置的網站訪問心理分析師杜希(Sandrine Dury),她認為,從父母立場來說,重點是保持開放的態度,用簡單且具有事實基礎的詞語說明,隨時把討論回歸到愛的定義和愛的不同形式,尤其不要把同性戀議題視為禁忌,若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尷尬或逃避,可能就會有負面聯想。她建議,若父母有同性戀朋友,也可以邀他們來與孩子討論,讓內容更具體、更接近現實。杜希說,如果父母在此議題上有個人意見想與孩子分享,也無不可,但要記得,「你的目的不是要影響孩子,而是告訴他,我們可以有各種意見,而他在長大過程中也會建立起自己的意見」。 (相關報導: 長輩壓力壓垮同志,想找不愛的人結婚…呂秋遠:這種關係不是偶像劇,是悲劇! 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他

請他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