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職場將近十年,我越來越常與千禧年前後出生的同事與晚輩共事。在網路上,這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時常被貼上「擺爛」、「躺平」、「跟老闆對著幹」、「無所謂」等標籤,看起來彷彿是一群缺乏鬥志與責任感的「問題世代」。
直到最近有機會與幾位年輕朋友深入交談,我才逐漸理解,這些被稱為「Z世代」的年輕人,並非不努力,而是在現實環境的壓力與變遷下,被迫以全然不同的方式面對人生。他們的選擇與態度,其實是面對當代困境的回應與掙扎。
1. 讀書再努力,依然難以立足職場
在父母那一輩的觀念中,「只要把書讀好,將來一定能出人頭地」幾乎是無可置疑的信仰。隨著生活條件的提升,這一代年輕人更是投入大量時間與資源在學業上,渴望透過努力考出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
然而現實卻往往事與願違。許多擁有高學歷的Z世代,畢業後仍難以找到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甚至不得不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勞力或基層職務。求職履歷屢遭拒絕、初入職場便被裁員,對於一向深信「努力就會有回報」的他們而言,是極大的打擊與失落。
2. 疫情下的中斷人生,造就「擺爛」習慣
新冠疫情爆發時,正好是Z世代進入大學或剛步入職場的關鍵階段。原本應是人生中最活躍、最具成長潛力的時期,卻被迫困在家中長達一至兩年。線上學習、遠距工作、失業風險,以及與社會脫節的生活節奏,讓許多年輕人產生了無力感與對未來的茫然。
在父母的庇護下,有些人漸漸習慣了「擺爛式」的生活節奏,這種由無可奈何而生的被動狀態,往往被誤解為「不努力」或「自甘墮落」,但實際上,是他們在動盪時代中的自我防禦與適應。
3. 首批原生網路世代:資訊洪流與注意力稀缺
與80、90後相比,Z世代自小便浸淫在手機與網路的世界中,是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數位原住民」。他們從小接收大量碎片化資訊,導致專注力下降、深度閱讀能力與語言表達力相對薄弱,也使得人際互動更依賴線上平台。
但另一方面,這也讓他們比前幾代人更早接觸世界、更快形塑出對社會的批判與認知。他們熟悉資本運作的殘酷,也明白「努力≠成功」的現實,對於既定的社會劇本更加警覺與懷疑。
4. 從小備受寵愛,也因此更難承受挫折
在城市中長大的Z世代,多半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受到父母與長輩的關愛可謂無微不至。這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們相對脆弱的心理承受力:一旦進入社會面對現實的挫折與不確定性,就更容易感到挫敗與迷惘。
而對許多人來說,家庭仍是最後的安全網。有了這層保護,他們也往往對「存錢」、「升遷」等傳統職場價值感到淡然,因為他們更關注的是:「我真正想過怎樣的人生?」
結語:他們到底是懶,還是太清醒?
當我們責備Z世代「不努力」的時候,或許應該先問一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他們到底還能努力什麼?
他們拒絕無限內卷,選擇躺平;他們質疑成功學,追求身心平衡;他們不是對生活放棄希望,而是對過去那套成功邏輯提出挑戰。這種看似「擺爛」的態度,或許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重新尋找意義的開始。
或許,我們該明白:這一代年輕人並不是問題,而是這個時代的回聲和產物。他們只是走在一條更真實、更特別的成長路上。
*作者為在美國矽谷工作的一名小人物 (相關報導: 「我自己都不愛讀書了!」Z世代爸媽不再為孩子朗讀童書,佛系育兒恐讓美國「閱讀滅絕」倒數計時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