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7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空軍與中國大陸聯手開創的超視距體系作戰,可用「A防B偵C射 B導D擊」來精簡描述。或者A-B-C-B-D網路式聯攻戰術,開創世界空戰的全新記錄。A是紅旗-9BE防空系統,形成區域防空保護罩兼佯攻。B是ZDK-03空中預警機,擔任預警偵蒐指揮,以及稍後殲-10CE發射空空導彈發射後的中段導航接管。C是殲-10CE戰機擔任超視距導彈發射平台,以及擔任攔截來襲敵機的預備隊,D是霹靂-15E空空導彈,執行靜默追擊敵機。
第一步是紅旗-9BE(紅旗-9P)系統開機形成區域防空保護罩,備便發射。
台灣媒體評論員們普遍認為紅旗-9BE(紅旗-9P)的火控雷達一直照射鎖定印度戰鬥機,使得印度飛行員忙於閃避而忽略霹靂-15E導彈悄悄來襲。然而筆者認為,在沒有立即越境來犯危險的情況下,巴基斯坦的紅旗-9BE應該不會一直開著火控雷達,以避免被印度的反輻射導彈追蹤反擊摧毀。筆者研判大部分時間紅旗-9BE導彈連只是開啟偵蒐預警雷達掃描但不鎖定。因為事後看來,巴國軍方利用紅旗-9BE系統執行一種佯攻戰術,讓印度戰機知道巴方雷達在尋找他們而不會貿然靠近邊界過來,由於只搜索而不進行鎖定,印方戰機雷達警告系統會判為中低威脅,不會觸發警報,印度飛行員會誤認巴方雷達很可能不知道他們確切在哪裡,因此印方戰機有虛假的「安全感」而不會採取閃避機動或脫離戰場。這樣巴方就悄悄完成最重要的功能---防止印度戰機靠近,讓巴國戰機群位於印度戰機與中長程空空導彈(米卡或流星)聯合構建的「不可逃逸區」之外,同時,讓印度戰機誤以為暫時無安全疑慮而在停留在巴方殲-10CE 戰機與 霹靂-15E導彈聯合構建的超視距「不可逃逸區」之內。
換句話說,紅旗-9BE的偵搜雷達拒止但同時也拉住了印度戰機,讓巴方在印度空空導彈有效射程之外,而印方卻在巴國空空導彈有效射程之內,巴方默默建立「不可逃逸區」的不對稱優勢,巴方就成功建立了空戰不敗根本態勢的第一步。這種戰術依靠空空導彈,而很大概率不需要動用昂貴好幾倍的中遠程地對空導彈。當然,如果萬一印度戰機真有腦筋好的飛行員能看透巴國戰術且又膽敢奔襲衝刺過來,且躲過巴方戰機的攔截,讓雙方都進入彼此導彈的「不可逃逸區」之內,那麼隨時警戒的紅旗-9BE還是可以立即發射攔截擊落的奔襲而來的敵機。但這種情況始終沒有發生。
第二步,ZDK-03空中預警機提供戰場態勢偵察的即時資訊。
ZDK-03在後方安全區空層繞圈子,擔任戰場態勢預警偵蒐與指揮,確認敵機與敵方防空系統的數量,型號,分布位置,方向,速度,高度,威脅程度等即時資訊。一旦確認,指揮中心即可執行相應戰術決策,包括確定優先擊落的目標,與分配目標給我方戰機,以及下達戰機發射導彈的指令。視情況需要,同樣指揮鏈也適用於紅旗-9BE遠程防空導彈連。
(相關報導:
殲10C擊落飆風戰機,惡搞神曲「破飛機」暴紅!印巴口水戰鬧到聯合國
|
更多文章
)
中國出口巴基斯坦的ZDK-03克拉崑崙鷹空中預警機(右下)以及內部作業。(圖取自巴基斯坦空軍)
第三步,殲-10CE戰機發射霹靂-15E導彈。
巴方在戰術空層待命的殲-10CE戰機,接獲預警機攻擊發射指令後,開後然推力加速朝向敵機大致方位無須很精準,且以30-45仰角朝高空發射霹靂-15E導彈,這可以降低空氣阻力,目的是增加航程或增加終端動能。
發射前殲-10CE也無須開啟自身搜索雷達,以保持電磁靜默不被印方察覺,只接收來自預警機提供的敵機資訊參數,戰機內航電系統即可繪出即時動態的「有效射程」與「不可逃逸區」指示圖,預警機雷達看得更遠更寵清楚,資訊比戰機開啟自身雷達還要更清楚,這是飛行員選擇發射時機的最重要資訊。「有效射程」在導彈射出去後仍會稍微變化但大致固定。而「不可逃逸區」(以下簡稱NEZ)由於敵方戰機不斷快速運動,從我方戰機的視角來看實際上是隨時在變動,因此殲-10CE也必須做出相應機動,讓敵機目標儘量維持在NEZ的最佳核心範圍內(R2或Rnez),這種情況發射導彈才有高的擊中成功率。
即使敵機在我機NEZ範圍內只是命中成功率高,但仍無法百分百保證能擊中,因為敵機最後幾秒的劇烈逃脫高G機動,加上箔條與熱焰誘敵,仍有可能甩脫導彈的追擊。如果勉強在「不可逃逸區」範圍外朝敵機發射導彈,命中率將急遽下降。如果在「有效射程」外發射導彈,幾乎百分之百無法擊落敵機。因此戰機作為發射平台,擁有優異的機動性能,保持夠寬的「不可逃逸區」,對於提高導彈命中率依然非常關鍵。
有不少媒體與網路評論說,在現代超視距空戰環境下,戰機(例如殲-10CE)只是空空導彈平台發射後就沒什麼事,利用螺旋槳飛機或甚至氣球發射長程霹靂-15E導彈,只要有超視距體系撐腰都可以輕鬆成功命中目標。這種認知是大錯特錯。不了解空戰中雙方戰機與導彈的相對運動特性,缺乏「不可逃逸區」動態變化這概念,才會非常錯誤地認為戰機已經不重要。戰機作為發射平台,擁有優異的機動性能對於提高導彈命中率依然非常關鍵。
從反向來推演,這也就是為什麼,陸基或艦載短程防空飛彈(例如拉法葉艦的海欉樹),對於攔截空中高速敵機往往力不從心,因為此類短程地空導彈對應高速戰機的「不可逃逸區」通常很小很窄,非常難命中高速飛行器,只能應付慢速低飛的飛行器如直升機或無人機。陸基或艦載防空飛彈如果想要攔截高速敵機,必須加大彈體增加火箭發動機尺寸,推力與燃燒時間(增加火箭總衝量),爬升至高度後還保有足夠的速度動能,這樣才能擴大導彈的「不可逃逸區」以增加命中高速飛行器的機率。
第四步,ZDK-003空中預警機接管霹靂-15E空空導彈的導航工作。
在戰術空層待命的殲-10CE接獲來自預警機的敵機參數與攻擊指令後發射霹靂-15E,每機也許發射一枚也許兩枚,但發射後就不負責後續導引工作,殲-10CE直接掉頭回撤至待命空層,始終保持雷達靜默不開啟搜索與火控導引雷達。導彈的飛行導航就由ZDK-003空中預警接管。第一節火箭燃料柱燃燒通常不超過10秒,可將霹靂-15E速度推至2-3馬赫,朝目標敵機大致方向以及30-45仰角向上朝高空1.5萬-3萬公尺飛行,以減少空氣阻力,同時將速度動能轉換儲存為高度勢能(位能),供稍後的末段加速使用。
(相關報導:
殲10C擊落飆風戰機,惡搞神曲「破飛機」暴紅!印巴口水戰鬧到聯合國
|
更多文章
)
長程空空導彈典型的飛行彈道航程與高度的模擬計算 (圖: Ningbo Li, Humin Lei等人之論文)
第一節燃料柱(第一脈衝)燒完後導彈進入無動力慣性滑翔的高拋彈道飛行,導彈內的雷達也完全不開啟,靜默地朝敵機目標奔襲而去,但隨時保持與預警機的雙向數據通訊。這期間約100-150秒時間敵機很可能不斷變換位置方向與高度,巴方的ZDK-003預警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會不斷把敵方戰機最新方位資訊給霹靂-15E的導航單元,霹靂-15E依據北斗定位自己或ZDK-03預警機提供資訊或者兩者並進相互參照,同時依照飛行軌跡優化演算法(依任務需求的動能優化,航程優化,或時間優化)來執行航向與姿態修正。
傳統空戰中,發射導彈的戰機也負責導彈的導引工作,有好幾種模式,包含被動,半主動,中短距離射後不理主動導引,長距離的輔助中段導引+末段主動導引等。在傳統模式中,若想獲得高命中率,那導彈有效交戰距離必須大幅縮短,或者想執行超視距空戰中,敵機很早就會偵測到有導彈來襲而提前採取閃避激動,讓導彈命中率大大降低。因此現在由第三方(預警機)接替中段靜默導航工作,就能做到視距外長距離的突襲效果。
這中段導航不需要十分精確,因此預警機雷達只需開搜索模式探知敵機大致位置,而不須開動高頻波段的火控模式進行精準定位,這樣就不容易驚動遠方的敵機目標。預警機只需將導彈在敵機渾然不知的情況下安靜地導航至目標附近約20公里以內即可放手。剩下的航程將由霹靂-15E導彈打破靜默,開啟自身的主動雷達與二度點燃剩餘火箭燃料,高速奔向目標進行硬碰硬的終極較量。
第五步,霹靂-15E導彈自主導航高速衝向目標。
導彈離目標敵機還有數十公里時,無動力飛行彈道開始較大角度朝下(通常),因重力逐漸加速。距離敵機目標大約20公里範圍時,預警機完成導航任務,放手前會指令霹靂-15E開啟自身的主動雷達執行自主目標搜索與鎖定敵機,同時點燃第二段火箭燃料柱(第二脈衝)猛烈加速朝向目標,衝刺可達4-5馬赫。這時候導彈速度高,動能大且目標距離近,因此敵機妥妥地落在導彈「不可逃逸區」的核心區裡,命中率瞬間大增。然而這只是暫時優勢,因為第二節火箭燃燒推進也只能持續短短幾秒時間。這時候離擊中敵機時間僅剩10-12秒左右,敵機的雷達接收器(RWR)或導彈逼近警告系統(MAWS)必然會警報大作即將來襲,反應快的飛行員將會大驚立即進行劇烈機動轉彎翻滾與反制措施,例如發射火焰誘彈與金屬箔條誘彈或高功率電磁反制,以躲避霹靂-15E的緊咬追擊。如果無效只好彈射跳傘逃生。如果飛行員一頭霧水遲疑,就等著被導彈連戰機一起擊落。
霹靂-15E 長程空空導彈,具有雙脈衝火箭發動機,雙向數據鏈,複合導航系統。2025年5月7日 由巴基斯坦空軍駕駛殲-10CE戰機發射,創下181公里距離外擊落印度敵機的世界最遠紀錄。(作者提供,摘自網路)
在最後10幾秒敵機劇烈機動閃避,導彈常用的「比例導航」演算法預估敵機運動軌跡模式,這狀況下效能會大降,因此導彈必須做出相應劇烈機動轉彎滾轉以持續盯住目標,而劇烈的高G力過載機動會急遽消耗導彈的剩餘動能,因此導彈能擊中敵機的機會窗口也快速縮小。但最後這幾秒關鍵時間裏,如果導彈的動能/質量比例高過敵機,代表導彈的機動過載能力強過目標敵機,目前擁有的「不可逃逸區」夠寬,有能力「緊緊咬住」敵機,就有很高命中機會,比例差距越高「不可逃逸區」越寬,導彈命中機率就越高。反之若導彈動能消耗太快「不可逃逸區」迅速縮小,加上敵機飛行員如果藝高膽大閃避得宜,導彈就很容易會脫靶,敵機有機會逃脫成功。這就是為什麼在超視距空戰中,霹靂-15E雙脈衝導彈第二節火箭燃料柱的加速性能是如此關鍵重要的原因。
(相關報導:
殲10C擊落飆風戰機,惡搞神曲「破飛機」暴紅!印巴口水戰鬧到聯合國
|
更多文章
)
同樣的道理站在敵方立場思考,我方(巴方)前線戰機例如殲-10CE的機動能力就非常重要,目的是防備敵方針對我方也發動超視距導彈追擊,我方戰機的高G機動能力往往不是用來與敵機近戰狗鬥,而是用來與敵方導彈狗鬥,要具備優異的閃避與反制能力才能生存。
據了解霹靂-15E是目前唯二的雙脈衝長程空空導彈,另一款是有效射程更遠的霹靂-17。歐洲飛彈公司設計製造的長距離「流星」(Meteor)導彈,也是與霹靂-15E同級的100-200公里等級的視距外空空導彈。但流星不採用雙脈衝火箭發動機,而採用固態燃料衝壓火箭發動機,能維持很長且可變的動力飛行段,因此號稱具有全球最寬60公里的「不可逃逸區」,威力十足。然而缺點是一旦燃料耗盡靠慣性飛行,兩個突出的衝壓進氣口管道的空氣阻力很大,流星導彈剩餘動能損失將很劇烈,反而容易脫靶。
如歐洲飛彈公司設計製造的長距離「流星」(Meteor)導彈,也是與霹靂-15E同級的100-200公里等級的視距外空空導彈。但是採用固態衝壓火箭推進。(圖: thinkdefence.co.uk)
印度前後採購了250枚「流星」導彈,在這次印巴空戰中,卻沒有聽聞動用此款導彈。據說購買數年對方遲遲沒交貨。事後看來印度即使有流星導彈也沒什麼作用。印度的預警機被巴國空軍干擾如此嚴重,超視距發射無法與流星導彈通訊導航,這等於盲射亂射,擊中巴國戰機純粹要碰運氣。而另一方面,印度軍方(其實包括全世界大部分人)完全沒料到巴基斯坦的超視距體系空戰法如此有效,在渾然不知情況下晴天霹靂就被突然冒出的霹靂-15E咬住擊毀,從警報響起印度飛行員能反應的時間只有10-15秒頂多。先進戰機如陣風會根據來襲導彈威脅的特性,自動發射熱焰彈與箔條誘餌,飛行員則須緊急啟動最大後燃器推力進行高G機動。如果甩不開導彈,彈射逃生是唯一的選擇。
西方國家設想俄羅斯使用蘇愷-30戰機攜帶長程空空導彈,發動超視距打擊西方預警機加油機電戰機空中指揮機等高價值目標的示意圖,概念與巴基斯坦超視距空戰相近。 (圖: Ausairpower.net)
以上就是印巴超視距空戰的執行程序。這是劃時代由巴基斯坦與中國大陸聯手創造出來的空戰模式,由一組海陸空天平台節點裝備,透過數據鏈構成的體系聯合攻擊,形同降維打擊輾壓印度空軍,非常精彩令人大開眼界。未來還會發展出什麼樣的超視距空戰或突襲模式 ? 大家拭目以待。
這次印巴空戰,各國學到的功課是,一不要低估殲-10CE的優異性能,二是不要低估巴基斯坦空軍的優異戰力,三是不要低估巴國軍方戰術規劃的優異智力,四是不要低估解放軍陸海空天體系立體作戰的優異能力。五是不要低估中國大陸科研與軍工產業的優異實力。
借用一句大陸名言「千里馬需要舞台。但也必須先是一匹千里馬」。殲-10CE十年磨一劍忍受孤獨大器晚成,是一款長期被外行軍迷低估漠視看走眼,甚至被台灣媒體名嘴評論員不斷貶抑的4代頂級機種,在去年的珠海航展裏被觀眾喜新厭舊冷落,在大雨中還被工作人員用廉價塑膠布弄得很狼狽屈辱。而在這場世界空戰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技術與戰術都是最複雜的生死戰鬥中,「then in that one moment of time」,殲-10CE,還有令人敬佩的巴基斯坦空軍飛行員,在ZDK-03空中預警機與霹靂-15E長程導彈的加持以及紅旗-9B導彈連的壓陣防衛下,如猛虎出柙完全輾壓對手的頂級戰機,優異表現驚呆了全世界專家與軍迷,一戰成名使整個體系的平台節點都一同站上世界之巔。千里馬不虛浮不尋求鎂光燈關注,耐心等待不斷精進自己實力,時機來時終究將大放異彩留名青史。
(相關報導:
殲10C擊落飆風戰機,惡搞神曲「破飛機」暴紅!印巴口水戰鬧到聯合國
|
更多文章
)
2024年在卡達舉行的Zilzal-II聯合模擬空戰演習,結果巴國的殲-10CE以9:0驚人成績完全輾壓卡達空軍的歐洲颱風(Typhoon)戰機,其中4:0是視距外交戰,5:0是近距離格鬥。圖右邊是殲-10CE,左邊是歐洲颱風戰機。巴基斯坦空軍飛行員整體素質非常高。(圖取自巴基斯坦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