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局勢正在惡化,以色列 5 月開始對加薩發動新一輪攻勢。聯合國表示,以色列依然阻擋糧食進入幾近饑荒的加薩走廊。近日有 31 個國家外交官考察約旦河西岸人道情勢時,竟遭到以色列軍隊鳴槍示警;與此同時,以色列駐美國大使館有 2 名職員在華府被槍擊身亡。中文世界唯一深入巴勒斯坦的香港戰地記者張翠容表示,以色列、美國非常無法無天,好像他們有權去定義什麼是「反猶」;隨著以巴情緒激化化,唯有共存才能有和平,才可能真的解開死結。
當世界分崩離析時,仍有很多人在修補裂痕 台大新聞所 23 日下午舉行「看見抵抗與希望:種族清洗政策下的以巴和平吶喊」紀錄片放映與座談,邀請導演張翠容與巴勒斯坦文化平台「齊墩果樹下」 創辦人黃楷君對談。張翠容談起這部紀錄片緣由,她從 2002 年第一次去以巴陸續拍攝,因為忙錄就把影片放在一旁。直到以巴導演合拍紀錄片《你的國,我的家》 ( No Other Land )今( 2025 )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經友人提醒,她才想起自己的紀錄片可以讓更多人知道,當世界正在分崩離析時,原來一直有很多人在修補裂痕。
紀錄片中呈現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設置「殖民區」( settlement )的實況,特別著重於包括「父母圈」( Parents Circle )在內,許多以巴人士合作致力於推動和平與消弭仇恨,以及國際和平志工在當地持續不懈的努力,幫忙種植巴勒斯坦經濟作物與精神象徵的橄欖樹等。
「記者們,我們會站在加薩的邊境外抗議。我們會書寫、拍攝。這就是我們所能做的一切。」張翠容引述了普立茲新聞報導獎得主赫吉斯( Chris Hedges )〈給加薩孩子的信〉 ( Letter to the Children of Gaza )其中一段話,表明自己製作這部紀錄片的初衷與心境。
台大新聞所23日下午舉行「看見抵抗與希望:種族清洗政策下的以巴和平吶喊」紀錄片放映與座談,邀請導演、香港戰地記者張翠容(見圖)分享心路歷程。(張鈞凱攝)
「反猶主義」武器化,只要不高興就貼標籤 2023 年 10 月 7 日哈瑪斯襲擊以色列後,張翠容去( 2024 )年 6 月與今年年初前往埃及,除了探望自己的朋友外,也採訪了很多從加薩逃出來的家庭。與十年前經驗相比,張翠容感受以色列越來越張狂,以色列政府給了猶太殖民區居民相當多的資源,也讓他們態度高高在上、非常囂張,「他們更殘酷,我覺得更絕望。」
張翠容播放了一段影片,介紹以色列是如何透過教育與宣傳,進行「愛國教育」與「受害者」敘事的。以色列在遭到哈瑪斯攻擊的村莊山頭,建了一個觀望台,讓包含學生在內的以色列人看政府如何空襲加薩,並高唱國歌,深信勝利在望。張翠容說,「這真的是旁觀別人的痛苦。」
其中一位經濟學教授告訴張翠容,生存下來的人質不多了,「不該為了少數人而誤了以色列的大事。如果一停火,不就給了哈瑪斯休養生息的機會?」張翠容直言,如今「反猶主義」已經「武器化」,凡是批評以色列就會變成「反猶主義」,在美國要是聲援巴勒斯坦,還會被認定支持哈瑪斯,「大家感受到的壓力非常大。」
(相關報導:
張鈞凱專欄:「法西斯」如何紀念「反法西斯」?
|
更多文章
)
張翠容舉例,如果以違反國際法的理由,去質疑猶太殖民區對待巴勒斯坦村莊的方式,他們就會反駁,「我們不是按照國際法,而是按照聖經。」張翠容坦言,「根本沒辦法爭論,對他們不利就變成『反猶』。有權力的人從拜登( Joe Biden )到川普( Donald Trump ),他們好像有權去定義什麼叫『反猶』,只要他們不高興,就給你貼上『哈瑪斯同情者』的標籤。」
具有社會學背景的張翠容感嘆,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哈伯馬斯( J ü rgen Habermas ),以及著有《人類大歷史》 的學者哈拉瑞( Yuval Harari ),他們談到加薩問題時,居然都站在以色列的立場。「我真的覺得莫名其妙,德國人歷史上對猶太人的愧疚,讓他們變得非常『非理性』。」
2024年4月25日,美國哈佛大學一名學生披著巴勒斯坦的國旗,站在哈佛大學創辦人John Harvard的雕像前抗議。(美聯社)
「不要讓巴勒斯坦土地上面的人們太孤單」 然而,張翠容提醒,巴勒斯坦人也變得比較激進,他們覺得「一國方案」就是「一個巴勒斯坦國」。對他們而言,以色列的猶太人都是從其他國家移民過去的,擁有其他國家的護照,「他們有後路,可以回美國、回歐洲,可是我們無處可去。」在張翠容看來,現在兩個民族之間的仇恨太深了,很容易就走向極端。
親眼見證這場衝突,「我是真的覺得很大的痛苦,但哭完之後又可以上路。但約旦、土耳其等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看到自己的親戚遭受殘酷、非人化的對待,比我們更加憤怒。」張翠容曾在約旦遇到一位 11 歲的伊拉克小孩,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哈瑪斯不是恐怖分子,而是保衛家園的抵抗組織。
問題在於,要怎麼解開雙方的死結呢?張翠容認為,只有共存才能有和平。紀錄片中有一段是部分以色列青年拒絕服兵役的「覺醒」,張翠容說,雖然「覺醒」需要很長的時間,但不是毫無可能,透過教育與國際的團結,可以慢慢打開溝通的大門,例如當地就有國際隊伍希望把民族拉近距離,進行對話與和解。
曾經寫過題為〈從中東局勢,看人類文明的花果飄零〉 的張翠容,她在文章中強調,如果我們可以旁觀以巴的衝突與廝殺,人類文明也會倒退的。「我們不要讓巴勒斯坦土地上面的人們太孤單!」張翠容認為,民間社會可以做的,是去思考如何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而不要創造一個傳播仇恨與恐懼的戰爭環境。
台大新聞所23日下午舉行「看見抵抗與希望:種族清洗政策下的以巴和平吶喊」紀錄片放映與座談,由導演張翠容(右)與巴勒斯坦文化平台「齊墩果樹下」創辦人黃楷君(左)對談。(張鈞凱攝)
以色列極端殖民主義,是整個人類共同問題 面對越來越危險的巴勒斯坦局勢,張翠容原先以為當地的和平運動會隨之瓦解。但她今年初走訪時,還遇到一位來自美國 78 歲的老先生,堅持留在巴勒斯坦為他們種橄欖樹。她也看到,一些 2023 年 10 月 7 日的受難者家庭,仍然參與和平運動,要求以色列政府不可利用受害者來發動屠殺,表示他們可以放下悲痛與仇恨,放下包袱再站起來。
「我覺得關心巴勒斯坦問題,不只是關心一個民族的命運,還應該提升到人類何去何從的層次。以色列現在的做法是非常極端的殖民主義,其他地方可能也在發生,歷史上也出現過,這是整個人類共同的問題。」張翠容透露,接下來她希望挑選一些較有代表性,把巴勒斯坦死難人們的故事寫成書,一方面做為紀念,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以色列的人讀到他們的故事,「不要讓他們死得不明不白。」
(相關報導:
張鈞凱專欄:「法西斯」如何紀念「反法西斯」?
|
更多文章
)
主持座談會的台大新聞所副教授蔡蕙如表示,以巴戰爭從前年發生到現在,死亡與失蹤的人數不斷上升,很多人可能永遠被埋藏的瓦礫底下。「這些數字不只是一個統計,代表的是每一條生命與他們的家庭,我們在這裡要用影像與對話來打破失語的狀況。」觀眾從紀錄片中確實看到,在種族清洗與轟炸之下,仍有很多人不放棄對話,也不放棄希望,繼續的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