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就職滿一周年,20日上午在總統府敞廳發表「迎風轉型、穩健前行」談話。值得注意的是,其講話通篇未論及兩岸關係,也未提到「中國」一詞,引起外界高度熱議。中國大陸涉台學者包承柯接受《風傳媒》採訪時坦言「有點意外」,表示賴清德受到很大的壓力,因此產生了顧忌;李振廣則告訴《風傳媒》,中國大陸不會因這次的談話,便改變對賴清德原有的定性。
未提兩岸「有點意外」,賴清德受到壓力「只做不說」?
針對賴清德就職周年演說未提兩岸關係,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包承柯坦言「有點意外」,畢竟他在520就職演說,去(2024)年的雙十講話,以及今(2025)年3月13日的「賴17條」,都把兩岸做為最主要的話題,體現其台獨主張的基本政策方向。包承柯認為,賴清德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談及兩岸,看得出來其對於兩岸問題的思考,基本未脫對抗、冒進、衝突的思維框架,與過去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
包承柯解讀,賴清德之所以未在演說正文談論兩岸,主因在於其近來多項民調支持度都大幅降低,反對的聲音則在攀升。只要賴清德在意接下來的「大罷免」與明(2026)年「九合一」選舉,乃至尋求2028年大選連任,他一定要顧及民意走向。
此外,包承柯強調,如果賴清德又透過嚴厲的講話進行挑釁,中國大陸必定會祭出相應的軍事演習行動,以傳達大陸方面堅決反對的立場,賴清德對此亦會有所顧慮。包承柯指出,以上兩個因素,使得賴清德在就職周年演說中改變很大。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也有類似的觀察,他認為賴清德完全沒提兩岸關係,恐怕是因為這一年來賴清德的立場是錯的,打從其上台以來一直喊著台獨和「新兩國論」,包括把大陸做為「境外敵對勢力」、切斷兩岸交流等,致使無論島內、中國大陸,甚至美國,都對他感到不滿意,因此對賴清德產生了壓力,怕再受到批評,他乾脆就選擇「只做不說」。
(相關報導:
從未有過的警訊!馬英九:美國已經開始懷疑賴政府治理能力,應停止「抗中」路線
|
更多文章
)

川普對華表態訊息量大,中美將在台灣問題有新妥協點?
進一步分析,包承柯表示,過去賴清德從不退讓、從不妥協、從不改變的形象有新的變化,說明他仍有所顧忌。畢竟台美關係沒有出現實質性變化,而兩岸關係則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如果再變動下去,大家都越來越擔心,從而使得賴清德顧慮自己的民意將走向落敗。
至於有看法認為,美國牽制了賴清德演說的兩岸表態。在包承柯看來,川普(Donald Trump)上台後的政策走向,主要關心的是關稅貿易談判,尤其是與中國大陸政府進行關稅調整的談判,川普本人反而幾乎沒有涉及台灣問題。包承柯說,川普近日在白宮記者會上談及美中貿易協議時,表達了「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這是美方比較新的說法,也是美國總統幾十年來第一次如此明確的表態。」
在此情形下,包承柯認為,勢必給賴清德帶來非常大的訊息,意味著中美關係會在國家利益調整過程之中,同時思考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如何營造更寬廣的前景。包承柯說,如果川普之前的美國政府,只有給台灣安全保證的許諾,在川普政府至今沒有對台灣做出更細致、更完整的說法之下,還提出了「統一和平」的前景,可以看到隨著區域形勢的變化,美國的認識正在出現微妙轉變,無論對於印太或亞太,對於東亞局勢都會產生一系列深遠的影響。
「但這些發展還只是剛剛開始,中美關係還會在很多方面展開進一步的溝通。」包承柯提醒,中美的問題不會因為台灣問題的解決便徹底解決,問題在於中美兩國會在台灣問題上找到什麼新的妥協點,需要進一步的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