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惦惦吃三碗公的矽谷銀行

2019-02-27 05:50

? 人氣

SVB最後一個主要業務是SVB資本,這部分顧名思義就是自家的基金管理業務,總共管理超過$3B的資金,這些基金包含直接新創投資以及FoFs(Fund of Funds,投資複數基金的基金)。有趣的是,上一季的季報中SVB改變了這部分基金管理費用的認列方式,過去他們在基金收取管理費的時候就會認列收入,但是上一季改成管理公司將管理費回發給母公司時才認列。根據這個新會計方式,去年第三季SVB資本所貢獻的基金管理費收入僅僅為$5.5M,只有所管理基金總金額的0.2%。技術上來說其實這是比較合理的認列方式,畢竟管理公司支出繁多,直接認列管理費收入而不考慮營運成本其實是有問題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SVB去年第四季以及全年損益表(擷取自公司財報)
SVB去年第四季以及全年損益表(擷取自公司財報

最後我們來看看SVB的營收和獲利結構。

儘管有私人銀行和基金管理業務,SVB作為一家商業銀行主要的營收仍然來自於利息收入。2018年全年的總利息收入為$1.427B,相較於前一年增長34.6%,在低利環境下這些收入的利息成本僅僅為$47M,約佔利息收入3.3%,因此總利息收入幾乎全部都是淨利息收入,金額高達$1.38B。要知道這個「毛利率」有多驚人,我們可以對比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去年的財報

上表是美國銀行去年第四季以及全年損益表的一部分,可以看到總利息收入為$66.779B,利息成本則為$19.337B,約佔利息收入29%,遠高於SVB的3.3%。這是因為美國銀行這樣普通的商業銀行必須要跟任何商業銀行競爭,任何一個美國消費者或者家庭都沒理由一定要選擇美國銀行,所以不管是在給予存款利息的百分比上,或者貸款所能收取的利息百分比上,都是幾乎處於完全競爭市場,坦白說在這種市場上美國銀行還能夠將成本壓在營收三成左右,已經算是不錯了。

反觀SVB,因為是矽谷創業相關貸款的領導品牌,也是我們這些風險資本公司習慣的融資合作對象,因此幾乎找不到跟它同等級的競爭對手。以新創高風險的特質來說,放貸本來就可以收取較高的利息,但競爭對手就算也想進來用較低利率分一杯羹也很難,一來他們不像SVB那樣跟我們風險資本家熟稔,有更多無形的資訊,二來他們在矽谷的新創和創業家存戶量沒有抵達臨界點,因此在資產服債表兩邊的風險係數不對稱。這也讓SVB雖然仍然支付存戶市場的低利,但在放貸端卻能夠健康地收取較高的利率。

這種競爭優勢和毛利率的差距,也反應在市場估值上。SVB目前市值$12.9B為期去年總利息收入$1.427B的9倍,反觀美國銀行的市值$281B則只有其總利息收入$66.779B的4.2倍。當然兩者都還有非利息收入的部分,但考慮到銀行本業為利息相關業務,這樣的比較已經可以讓我們看出市場對於這兩者的不同看法。

另一個有趣的事實,美國銀行員工總數超過二十萬,平均每人貢獻公司扣除利息成本後淨營收$446k左右。相較之下,SVB員工總數不到三千人,平均每人貢獻公司扣除利息成本後淨營收$656k左右,整整比美國銀行約高出五成。

在這個時代,一般商業銀行不只苦於長期低利環境,還要面臨N26之類的純網路銀行新創的追殺,其工作已經從金飯碗變成苦差事。反觀SVB一路走來,建立了完全無法被其他對手仿效的銀行商業模式,展望未來應該仍然會一支獨秀,或許對於仍然有志進入商業銀行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會是一個很有趣的挑戰也說不定——而且還不用打領帶上班呢!

*作者為現任巴黎風險資本公司Hardware Club管理合夥人。台灣大學電機學碩士、法國HEC Paris MBA,CFA持證人,過去曾在亞洲、矽谷和歐洲半導體業十二年,包含創業四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