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吠影吠聲─戰後台灣第一齣莎士比亞劇作疑雲

2019-02-28 05:50

? 人氣

陳大禹是有演過《疑雲》,那是1941年中日戰爭進入最熾熱的時刻,他組織業餘的「動員劇社」,在漳州演出包括《疑雲》在內的十齣戲。1946年7月陳大禹來台,11月重組「實驗小劇團」,展開他在台灣短短兩年九個月(1946.7-1949.4)的戲劇生涯。這個劇團曾在台北中山堂做過幾次公演,包括莫里哀的《守財奴》、《可憐的斐迦》(與「青年藝術劇社」合演)、曹禺的《原野》、《香蕉香》。其中《香蕉香》是陳大禹廣為人知的一齣戲,1947年二二八事變後的11月1日推出,原定演出三天六場,因劇情涉及族群衝突,僅演第一場,就被台灣省新聞處以「內容帶有煽動性」停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香蕉香》宣傳廣告與停演新聞(《和平日報》1947.11.2-3)(作者邱坤良提供)
《香蕉香》宣傳廣告與停演新聞(《和平日報》1947.11.2-3,作者提供)

陳大禹作戲,無論漳州時期的《疑雲》或在台灣演出的《原野》、《莫里哀》、《香蕉香》、《裙帶風》等,都會充分談他的創作理念或編導手法。1941年5月中旬《疑雲》在漳州公演時,《閩南新報》(1941.5.15)有一段「演出的話」,反映他的藝術態度,除了闡述這一次演出的藝術價值,也特別表明《疑雲》演出的動機與目的:

……我們縱然同樣地想努力,求進步,但到底像前頭已說過「藝術」是什麼?「戲劇」是什麼?懂得不大清楚之故,所以決定選一齣較完整的劇本來掩飾我們的缺點。「疑雲」原名「奧賽羅」,是劇聖莎士比亞之劇作,它在藝術方面講「奧賽羅」是莎氏悲劇中最完美的一篇,最富戲劇性,用家書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故事,能使大家的心浮現慘痛的思緒。

陳大禹在台期間也確實計畫再演出《疑雲》,1949年1月31日《台灣新生報》歌雷(史習枚)主編的〈橋〉副刊刊載〈世界各研究學者對莎士比亞劇作疑雲(奧賽羅)的批評〉:

這篇文章只針對「奧賽羅」(疑雲)劇作的特色,「就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家庭性的悲劇」,這種以最自然的心理描繪的作風,在浪漫主義沒落後,寫實主義抬頭的時候,更吸引幾十倍的人心。……

文章署名「實驗小劇團宣傳組」,標明譯本出自日本近代莎劇大家坪內逍遙,由此推測,1941年在漳州演出的《疑雲》亦應採坪內逍遙日譯本,不同於日治時期川上音二郎與村田正雄、福井茂兵衛用的是江見水蔭的劇本。吊詭的是,〈橋〉副刊只介紹《奧賽羅》,並沒有告知《疑雲》「將」演出的訊息。

陳大禹漳州老家(作者邱坤良提供)
陳大禹漳州老家(作者邱坤良提供)

1949年初春以「結束內戰,和平救國」、「爭取生存權」、「反飢餓,反迫害」做訴求的學生運動蠭起,楊逵於「四六事件」前夕在〈橋〉副刊上發表〈和平宣言〉,要求「清白的文化之作者一致團結起來」,而後與歌雷雙雙下獄。與歌雷交往密切的陳大禹,風聞自己在執政當局的清查名單中榜上有名,便在友人資助下於四月離開台灣。很難想像在風聲鶴唳的時代氛圍中,陳大禹的《疑雲》會在1949年2月28日上演。翻遍當年最主要的報紙——《台灣新生報》與《中華日報》二、三月份,也未能看到《疑雲》的支言片語。

莎劇研究的議題其實很多,《疑雲》在台灣有無演出只是一個紀錄,硬要找個「第一」,並無太大意義。呂訴上所謂1949年2月末「將」演出《疑雲》,這在1949年1月之前確有此事,1948年間也可能有《疑雲》的小廣告,但局勢變化太快,陳大禹因為經費短缺,同時承受有形無形的政治壓力,這齣莎劇終究不了了之。

寫一篇小說或一首詩,可以靜靜地完成作品,但演戲不同,經籌劃、排練、演出與資金籌措、票房行銷,動作都很大,特別是莎翁名劇,為何未見演出報導、評論,非常不可思議。

因為《疑雲》研界者不求甚解,人云亦云,讓《疑雲》變成一團「疑雲」,至今網路上台灣大百科〈陳大禹〉詞條與〈實驗小劇團〉詞條說法矛盾,署名「陳碧華」的〈陳大禹〉撰稿人,謂「實驗小劇團」演出過的劇目包括《疑雲》;署名「黃文怡」的〈實驗小劇團〉詞條撰稿人,則謂《疑雲》並未真正演出。

作為台灣劇場史與陳大禹的研究者,我當然希望《疑雲》在台灣真有演出,但也需要有憑有據!豈能理所當然地因襲舊說,捕風捉影?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